問題詳情
30.下列對於日據時期臺灣教育發展狀況之描述,何者正確?
(A)在國小階段,日本人進「公學校」,臺灣人進「小學校」
(B)1941年為加強皇民化,將所有初等教育學校統一名稱為「國民學校」
(C)高等教育就讀領域方面,臺灣人被限制只能修習政治與社會學科等學門
(D)1928年設置的台北帝國大學是專為臺灣人設置的高等教育機構
(A)在國小階段,日本人進「公學校」,臺灣人進「小學校」
(B)1941年為加強皇民化,將所有初等教育學校統一名稱為「國民學校」
(C)高等教育就讀領域方面,臺灣人被限制只能修習政治與社會學科等學門
(D)1928年設置的台北帝國大學是專為臺灣人設置的高等教育機構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99933
統計:A(799),B(5204),C(449),D(98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教育史---日據時期醫學教育、師範教育
內容推薦
- 依據何項法律之規定,教師有擔任導師的義務?(A)教師法 (B)教育基本法 (C)國民教育法(D)師資培育法
- 國民中小學校長係採任期制,一任的任期為幾年?(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六年
-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就整體內容而言,運用下列何者修辭技巧? (A)排比 (B)映襯 (C)對偶 (D)層遞。 (83中師大)
- 如果您今年順利取得修讀教育學程的資格,依據師資培育法之規定,未來教育實習課程的進行方式為何?(A)參加一年教育實習,每月領取實習津貼八千元 (B)參加半年教育實習課程,每月領取實習津貼八千元 (
- 下列關於西洋教育目的之演變的敘述,何者有誤?(A)希臘時期以培養博雅的自由民為教育目的(B)羅馬時期注重培養具有審美與創造力之公民為教育目的(C)中世紀時期在培養信神與德行堅定的人為教育目的(D
- 布魯納(J.S.Bruner)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一循序漸進的歷程,依序為:(A)影像表徵→動作表徵→符號表徵 (B)動作表徵→符號表徵→影像表徵 (C)影像表徵→符號表徵→動作表徵 (D)動作
- 下列案例何者較貼近「比馬龍效應」(教師期望原理)?(A)江老師公開讚賞小明的圖畫,使得小明更努力精進得到美展第一名(B)王老師讓最愛講話的小華與最安靜的小安同座,小華講話頻率降低了(C)小姜的學
- 亞力是個日本人,為了學習華語,參與學校交換生計畫,來到臺灣的中學。任教此所中學的凱文主任,就以亞力及其他交換生為對象,幫助交換生認識新環境、新課程、和新的人際關係,使其能在環境的轉換中儘快適應。
- 美國課程之父泰勒(R. Tyler)所提出的課程原理又被稱為「目標模式」,下列何者並非此一模式所側重的問題? (A)目標的確定 (B)經驗的選擇 (C)教師的專業 (D)結果的評鑑
- 維高斯基(L. S. Vygotsky) 主張學校應將「協助學生在學得實際能力之上去發展他的潛在能力」作為教學目的,試問維高斯基所提出的提升認知發展水準,係指下列何種理論?(A)最近發展區理論(
內容推薦
- 下列有關美國1983年<國家在危機中>(A Nation at Risk)教育改革的論述與建議,何者有誤?(A)美國中小學校學生成就低落原因乃在於低學業成就要求(B)學校應多授予學生生活實用技能
- 根據「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反復學輔導辦法」之規定,中輟生是指學生未經請假、不明原因而未到校上課達多少日以上者?(A)一日 (B)二日 (C)三日 (D)四日
- 由許多不同的教學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擬教學計畫,分工合作進行教學,稱之為:(A)編序教學法 (B)合作學習法 (C)協同教學法 (D)設計教學法
- 依據「教師法」,教師不具有下到哪一項權利?(A)罷教權 (B)申訴權 (C)在職進修權 (D)專業自主權
- 依據「國民教育法」,下列敘述何者是錯誤的?(A)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B)凡六歲至十八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 (C)已逾齡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
- 就歐洲先進國家學校制度發展的歷史觀之,學校制度發展最早的是(A)幼稚園 (B)小學 (C)中學 (D)大學
- 國民中小學所定期舉行的期末考試,是屬於下列何種評量?(A)安置性評量 (B)形成性評量 (C)診斷性評量 (D)總結性評量
- 若要瞭解目前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運動的狀況,宜採取下列何種研究方法?(A)行動研究 (B)調查研究 (C)個案研究 (D)實驗研究
- 根據教育部91年6月10日發布之《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以下標準何者不正確?(A)普通教室桌面照度不低於350 Lux(B)都市計畫區內國中每校不得少於2公頃(C)都市計畫區內國民小學學生每生應
- 我國負責審查中小學教科書的機關為何?(A)國立編譯館 (B)國立教育資料館 (C)國家教育研究院 (D)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
- 對於「在家自行教育」(home schooling)之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在美國,在家自行教育興起背景與宗教因素有關(B)在美國,接受在家自行教育之學生的學業成就普偏高於一般接受公私立
- 根據舊經驗以學習新事物的歷程,稱之為:(A)類化 (B)同化 (C)個別化 (D)統整化
- 下到哪一項研究方法,在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存在?(A)個案研究法 (B)相關研究法 (C)實驗研究法 (D)調查研究
- 學校輔導工作係以何種學生為對象?(A)適應不良者 (B)身心障礙者 (C)學習遲緩者 (D)全體學生
-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國民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下列哪些能力?甲.協同教學的能力 乙.撰寫教科書的能力 丙.選擇教材的能力 丁.教授所有學科的能力 戊.課程設計的能力(A)甲乙丙 (B)乙丁戊 (C
- 艾斯納(E. Eisner)因為關心哪一領域的教學而提出「空無課程」(null curriculum)的概念?(A)認知 (B)科學 (C)技能 (D)藝術鑑賞
- 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規定,國民中小學全年上課天數以幾天為原則 ?(A)180 天 (B)200 天 (C)220 天 (D)240 天
- 有關「行動研究法」的特性,下列敘述何者為非?(A)教師本身即研究者 (B)以解決問題為導向(C)研究結果可推論至其他教育情境 (D)以教師行動為主,專家只從旁協助
- 涂爾幹 (E.Durhhain) 認為教育的目的為何?(A)使個人社會化(B)發揮個人潛能(C)使個人自我實現(D)教育無目的
- 某一項國語文能力評量,共有 200 人參加,國華的考試成績為 60 分,百分等級為 40。請問:國華在這次的考試中贏過了多少的人?(A)40 人 (B)60 人 (C)40%的人 (D)60%的
- 1970年代興起的課程「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學派,主要集中在課程的哪一個面向之探究? (A)非正式課程 (B)懸缺課程 (C)空無課程 (D)潛在課程
- 依據皮亞傑(J.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中等教育階段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屬於下到哪一個階段 ?(A)感覺動作期 (B)前運思期 (C)具體運思期 (D)形式運思期
- 關於獎賞和懲罰的敘述,下列何者完全正確?(A)物質性酬賞較社會性酬賞快速有效,應多加運用(B)懲罰前要向學生說明被懲罰的理由,獎賞亦然(C)體罰侵害學生身體自主權,僅能於必要時為之(D)懲罰會傷
- 為回應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教育部於100年4月訂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下哪一項並非國際教育的主要目標?(A)創新發展 (B)國際素養 (C)國家認同 (D)全球競合力
- 除了公費生以外,目前中小學教師的初聘,均應經過以下何種程序?(A)縣市政府分發 (B)公開甄審,由學校校長審查決定 (C)公開甄審,由學校教師會審查決定(D)公開甄審,由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