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4. 下列有關明代的帝王敘述,何者正確?
(A)開始重用宦官,設置錦衣衛的是明成祖
(B)分封諸子為王,抵禦外患的是明太祖
(C)重用張居正變法的是明熹宗
(D)廢除承相實施『強幹弱枝』政策的是明神宗。
(A)開始重用宦官,設置錦衣衛的是明成祖
(B)分封諸子為王,抵禦外患的是明太祖
(C)重用張居正變法的是明熹宗
(D)廢除承相實施『強幹弱枝』政策的是明神宗。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中國歷代白銀產量少,不足為民間使用,但張居正施行的「一條鞭法」卻要求百姓以白銀繳稅。請問:張居正變法時,流通於中國的白銀多至可為民間使用為繳稅媒介的原因為何?(A)中國政府派遣船隊到海外開採銀礦
- 下列哪一選項最符合下列皇帝在歷史上出現的順序? (甲)皇帝中期以後因官員貪污,逐漸走向中衰。 (乙)皇帝正在聽取戰報,對於三藩如何進兵。 (丙)皇帝因西洋傳教士涉入宮廷政爭而實施禁教。(A)甲
- 梅長蘇將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的明清小說與其作者的配對,整理成一張表格如附表。 請問:表格中只有哪項組合是完全正確的?(A)甲乙(B)丙丁(C)乙丁(D)乙丙。
- 中國歷史上,有些朝代在立國之初,分封宗室鎮守全國重要地區,用以抵禦外患及捍衛王室。後因封建諸王勢力擴大,皇帝進行削藩,引發藩王反抗,雙方爆發戰爭。下列何者即屬於這種類型的動亂?(A)唐代的安史之亂
- 清兵入關後,面臨了許多問題,花了數十年的時 間才一一解決,完成統一,請問:其統一過程之先後順序為何?(甲)平定三藩之亂(乙)收復臺灣(丙)攻滅流寇(丁)消滅南明(A)丙丁甲乙(B)丙丁乙甲(C)甲
- 飛流是南宋臨安的商人,下列哪件事情是他會做的?(A) 因為宵禁的限制,在夜市擺攤只能早早收攤(B)參加商幫以擴大臨安商人的勢力(C)使用會子來貿易(D)去看關漢卿的戲曲《竇兒冤》。
- 古拉世居中亞,在元朝時來到長江流域經商,他可能有下列哪些經歷?(甲)因為擅長理財,擔任財政職務(乙)利用驛站,使中國商品運往中亞(丙)若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種族制度屬於較弱勢的階級,機會不大(丁
- 中國科舉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周圍國家選才制度。下列關於科舉制度敘述,何者有誤? (A)宋代科舉的完備,政府採取彌封等防弊措施,增加考試的公平(B)元代以《四書集注》為科舉考試定本(C)明清科舉考試,
-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以來多民族政權並立的局面。請問:從五代以來下列這些政權亡國的先後順序為何?(甲)北宋(乙)南宋(丙)金(丁)西夏(戊)遼(A)甲戊丁丙乙(B)戊甲丁乙丙(C)戊甲丙丁乙(D
- 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改革,下列有關此次變法的敘述,何者正確?(A)新黨不支持變法,引發黨爭(B)以富國強兵為目的(C)新黨的代表是司馬光(D)在王安石的努力下變法完全成功。
內容推薦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舉行「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這兩位在17世紀末,東方與西方最偉大的君主,帶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請問:中國與法國這兩位分居異地的君主,當時是透過哪種媒介,產生了間接接觸
- 假如想要了解明代手工業的生產技術與操作方法,可以參考下列哪部著作?(A)天工開物(B)夢溪筆談(C)本草綱目(D)資治通鑑。
-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推行的「保甲制度」,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A)以取代警察制度為目的(B)原本是清代地方上的自衛組織 (C)保設保正,甲設甲長(D)保甲內的人民一人犯法知情不報全體受罰。
- 西元 1890 年時,小花 20 歲了,她在市場工作時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錢幣,當時丈量用的工具也沒什麼標準,常常出現不公平的情形。但到了她 30 歲的時候,一切都改觀了,出現了統一的紙幣,丈量的單
- 『二林農組合』是日治臺灣的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目的在抗議當時政府的指定原料採收政策,只讓資本家受益,而犧牲農人的權益,因而要求提高收購價格。從上述內容判斷,中應填入何者?(A)米(B)茶(C
- 現代臺灣人很難想像沒有電的日子,想知道家中電力的來源,就要了解臺灣電力公司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最大的成就,是在 1934 年完成哪個水力發電工程系統?(A)石
- 現代臺灣人很難想像沒有電的日子,想知道家中電力的來源,就要了解臺灣電力公司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題組】承上題,此水力發電工程,是日治時期哪一個政策下的產物?(A)工業南洋
- 某份歷史上的公告文件如下:「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帥電奏迭爭,並請代臺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
- 某份歷史上的公告文件如下:「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帥電奏迭爭,並請代臺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
- 日本統治臺灣之初,頒布《法律第六十三號》作為治理臺灣的基本法條。請問:這個法令的特徵為何?(A)使臺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於一身(B)地方官員由民選產生(C)實施六十三年之後才能重新修
- 清朝統治後期,在劉銘傳的主持下,臺灣開始推動一些近代化建設;日治時期,進一步拓展了臺灣的建設規模,為日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下列何者是這兩個時期共同的建設項目?(A)改革幣制(B)興築鐵路(C)戶
- 圖一是日治時期臺灣糖出口的曲線圖。圖中(甲)處出口量大幅增加的原因為何? (A)總督府推動基礎建設,帶動糖業的發展(B)總督府引進日資新式糖廠,帶動糖的出口量(C)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臺灣的糖大
- 歷史老師在黑板掛上 1920 年代台灣行政區劃圖,學生不會看到以下哪一個行政區劃?(A)基隆廳(B)新竹州(C)台中州(D)花蓮港廳。
- 日治時期對於殖民地的控管是採取嚴格的方式進行。請問:總督府的統治是在哪兩種制度的相互配合下展開的?(甲)教育制度 (乙)議會制度 (丙)警察制度 (丁)保甲制度(A)甲乙(B)甲丙(C)甲丁(D
- 小華在閱讀《臺灣交通建設興築史》這本書時,可能會讀到下列哪項內容?(A)日治時期,總督府興築蘇澳港(B)日治時期完成環島鐵路工程的建設(C)劉銘傳開始在臺灣興築鐵路,通車範圍,可由基隆至臺中(D
- 小鴻家中有一張年代久遠的「魚配給券」,配給券上寫明地點為「新埔庄」以及人名「范錦美」,並且附註每月配給 1 條魚,憑券才能購買。請問:這種情形出現在何時?(A)1920 年代前期(B)1920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孩童若哭鬧時,長輩們只需恫嚇:「大人來了,再哭就會被抓去」,孩童就會立即安靜。請問:長輩們口中所稱的「大人」,是指下列何者?(A)總督(B)警察(C)保正(D)甲長。
- 樟腦的用途很多,民間一般使用來驅蟲、除臭,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腦為製作底片的重要原料。請問:在日治時期購買樟腦的管道為何?(A)在一般商店即可買到(B)要經由政府專賣局購買(C)只能向居住在
- 西元 1920 年以後,臺灣稻米生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何?(甲)「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政策的推行 (乙)蓬萊米改良成功(丙)嘉南大圳的興建 (丁)中國大陸地區對臺灣稻米的大量需求(A)甲乙(B)
- 日治末期,日本政府為了籌措經費,喊出「納稅報國」的口號,希望吸收臺灣民間的資金。請問:當時所籌措的經費,最主要的用途為何?(A)興建西部縱貫鐵路(B)組織地方保甲經費(C)用於戰爭花費上(D)為
- 日治時期,住臺北的阿華想去探望在恆春工作的弟弟,他搭火車南下最多只能坐到哪一車站,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A)臺中(B)斗六(C)臺南(D)枋寮。
- 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其前身是「總督府」,這座建築物最早完工在那個時期?(A)荷蘭時期(B)鄭氏時期(C)清領時期(D)日治時期。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殖民經濟所做的措施,不包括下列何者?(A)戶口調查,建立完整戶籍制度(B)調查臺灣土地、山林(C)建設臺北通往花蓮的鐵路(D)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
- 日治時期,社會流行一句俗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請問: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的什麼現象?(A)農民種甘蔗所能得到的利益相當豐厚(B)政府保護資本家,使蔗農遭到糖廠嚴重剝削(C)政府為了有效發展
- 西來庵事件是打著宗教名義發起的抗日事件,是當時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請問:這場反抗事件的領導者是下列何者?(A)羅福星(B)余清芳(C)郭懷一(D)莫那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