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日治時期,住臺北的阿華想去探望在恆春工作的弟弟,他搭火車南下最多只能坐到哪一車站,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
(A)臺中
(B)斗六
(C)臺南
(D)枋寮。
(A)臺中
(B)斗六
(C)臺南
(D)枋寮。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西元 1920 年以後,臺灣稻米生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何?(甲)「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政策的推行 (乙)蓬萊米改良成功(丙)嘉南大圳的興建 (丁)中國大陸地區對臺灣稻米的大量需求(A)甲乙(B)
- 樟腦的用途很多,民間一般使用來驅蟲、除臭,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腦為製作底片的重要原料。請問:在日治時期購買樟腦的管道為何?(A)在一般商店即可買到(B)要經由政府專賣局購買(C)只能向居住在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孩童若哭鬧時,長輩們只需恫嚇:「大人來了,再哭就會被抓去」,孩童就會立即安靜。請問:長輩們口中所稱的「大人」,是指下列何者?(A)總督(B)警察(C)保正(D)甲長。
- 小鴻家中有一張年代久遠的「魚配給券」,配給券上寫明地點為「新埔庄」以及人名「范錦美」,並且附註每月配給 1 條魚,憑券才能購買。請問:這種情形出現在何時?(A)1920 年代前期(B)1920
- 小華在閱讀《臺灣交通建設興築史》這本書時,可能會讀到下列哪項內容?(A)日治時期,總督府興築蘇澳港(B)日治時期完成環島鐵路工程的建設(C)劉銘傳開始在臺灣興築鐵路,通車範圍,可由基隆至臺中(D
- 日治時期對於殖民地的控管是採取嚴格的方式進行。請問:總督府的統治是在哪兩種制度的相互配合下展開的?(甲)教育制度 (乙)議會制度 (丙)警察制度 (丁)保甲制度(A)甲乙(B)甲丙(C)甲丁(D
- 歷史老師在黑板掛上 1920 年代台灣行政區劃圖,學生不會看到以下哪一個行政區劃?(A)基隆廳(B)新竹州(C)台中州(D)花蓮港廳。
- 圖一是日治時期臺灣糖出口的曲線圖。圖中(甲)處出口量大幅增加的原因為何? (A)總督府推動基礎建設,帶動糖業的發展(B)總督府引進日資新式糖廠,帶動糖的出口量(C)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臺灣的糖大
- 清朝統治後期,在劉銘傳的主持下,臺灣開始推動一些近代化建設;日治時期,進一步拓展了臺灣的建設規模,為日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下列何者是這兩個時期共同的建設項目?(A)改革幣制(B)興築鐵路(C)戶
- 日本統治臺灣之初,頒布《法律第六十三號》作為治理臺灣的基本法條。請問:這個法令的特徵為何?(A)使臺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於一身(B)地方官員由民選產生(C)實施六十三年之後才能重新修
內容推薦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殖民經濟所做的措施,不包括下列何者?(A)戶口調查,建立完整戶籍制度(B)調查臺灣土地、山林(C)建設臺北通往花蓮的鐵路(D)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
- 日治時期,社會流行一句俗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請問: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的什麼現象?(A)農民種甘蔗所能得到的利益相當豐厚(B)政府保護資本家,使蔗農遭到糖廠嚴重剝削(C)政府為了有效發展
- 西來庵事件是打著宗教名義發起的抗日事件,是當時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請問:這場反抗事件的領導者是下列何者?(A)羅福星(B)余清芳(C)郭懷一(D)莫那魯道。
- 西來庵事件是打著宗教名義發起的抗日事件,是當時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題組】承上題,這個抗日事件,因為偷襲了噍吧哖警察派出所,故又稱為「噍吧哖事件」。請問:噍吧哖位於圖二的何處
- 圖三為西元 1896~1906 年臺灣財政收支圖,從圖中看來,當時總督府在臺灣的財政收入,經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便轉虧為盈,收入也逐年增加。請問:此情形的主要原因為何? (A)推動基礎建設(B)
- (甲)西來庵事件 (乙)霧社事件 (丙)苗栗事件。將這些抗日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甲乙。
- (甲)西來庵事件 (乙)霧社事件 (丙)苗栗事件。將這些事件由北到南排列,下列何者正確?(A)甲乙丙(B)丙甲乙(C)乙甲丙(D)丙乙甲
- 在一本介紹臺灣紙幣的書上,紙幣上印有「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和「臺灣銀行券」等字樣。請問:關於這張紙幣,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A)是日治時期時的紙幣(B)由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金融機構所發行(C
- 日治時期,總督府曾在臺灣印發這樣的傳單:「早日投降者,不殺;投降者,放下槍枝,舉起雙手,到馬赫坡社投降吧!」這是針對哪個事件所發出的傳單?(A)牡丹社事件(B)西來庵事件(C)苗栗事件(D)霧社
- 日治時期,總督府曾在臺灣印發這樣的傳單:「早日投降者,不殺;投降者,放下槍枝,舉起雙手,到馬赫坡社投降吧!」【題組】承上題,在這個事件後,造成了怎麼樣的影響?(A)臺灣民主國因此失敗(B)
- 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日本在文化上差異甚大,以致施政和法律判決常出問題,當時不論官方或民間都希望能儘快解決問題,後來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主導下,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問題才獲得改善。請問:上述時期
- 台灣歷史博物館保存「藍地黃虎旗」,台灣民主國用此當作國旗,是為了與哪一個政權,維持「龍兄虎弟」的情誼?(A)日本(B)荷蘭(C)清朝(D)明朝。
- 2017 年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雕像,雖遭人砍頭,但其精神卻為後人緬懷,請問:這是有感於他在那一方面的貢獻?(A)改良稻米品種(B)興建水力發電廠(C)建造嘉南大圳(D)建立新式化糖廠。
- (甲)內地延長主義 (乙)皇民化運動 (丙)無方針時期。將這些日本治台政策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甲乙。
- (甲)內地延長主義 (乙)皇民化運動 (丙)無方針時期。【題組】承上題,日本在那幾個治台政策期間,派武官擔任總督?(A)甲乙(B)乙丙(C)甲丙(D)甲乙丙。
- 日本是在那一場戰爭期間,強迫中國大陸、台灣和韓國等地的婦女到戰場充當「慰安婦」?(A)甲午戰爭(B)第一次世界大戰(C)中法戰爭(D)中日戰爭。
- 台灣原本種植「在來米」,但產量不高,也不合日本人口味。後經過「何人」改良研究,成功培植出新品種「蓬萊米」。請問:「何人」指的是誰?(A)八田與一(B)磯永吉 (C)後藤新平(D)兒玉源太郎。
- 日軍在澳底登陸後不久,臺灣民主國總統放棄總統官印,搭船逃離臺灣。後人諷刺這是民主國逃「王」記。上述這個「王」,指的是下列何人?(A)羅福星(B)丘逢甲(C)劉永福(D)唐景崧。
- 日治時期,若想將大匹新鮮的蓬萊米運至日本,應從哪一港口出口最省海運費?(A)基隆港(B)淡水港(C)安平港(D)高雄港。
- (甲)日治時期第一現代化糖廠(乙)臺灣總督府(丙)日月潭發電所(丁)八田與一銅像。以上均能代表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如果佳勳想從北往南方向依序參觀,請問正確的排列是(A)丙丁乙甲(B)乙甲丙丁(C
- 大湖鄉昭忠塔裡有一副對聯寫著:「革命忠魂昭日月,民族正氣接雲霄」,這是紀念西元 1913 年因抗日行動不幸失敗的烈士。根據上文所述,這副對聯歌頌的應是何人的事蹟?(A)羅福星(B)劉永福(C)余
- 二、題組※有一本書寫著:「太陽的子民,從語言開始到姓名、風俗、習慣等外在形式,也能與內地人無所差異的話,那是最理想的。即無論在精神上、形式上都與內地人相同,始能稱為完全之日本化。」請根據上文,回答下列
- 【題組】所謂「太陽的子民,從語言、姓名、風俗、習慣等均與內地無所差異」,這是日本治台政策哪一段時期?(A)無方針主義時期(B)內地延長主義時期(C)皇民化時期(D)基礎建設時期。
- 【題組】當時的政府極力推行此運動的背景為何?(A)中法戰爭(B)甲午戰爭(C)臺灣民主國成立(D)中日戰爭
- 【題組】「在精神上、形式上與內地人相同,才能稱為完全日本化」。「完全日本化」的最終目的為何?(A)信仰日本宗教(B)改日本姓氏(C)穿日本服飾(D)養成對日本的愛國心和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