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0.「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合稱中國四大科技發明,並在唐宋元時期西傳,甚至影響日後歐洲的歷史發展。下列關於中國科技西傳的史實,何者正確?
(A)怛羅斯之役後印刷術西傳,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有貢獻
(B)阿拉伯人將指南針傳入歐洲,成為西方地理大發現的重要配備
(C)蒙古西征時將造紙術傳入歐洲,有助於歐洲教育的普及與方言文學的盛行
(D)阿拉伯人是火藥西傳的媒介,導致歐洲政治封
(A)怛羅斯之役後印刷術西傳,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有貢獻
(B)阿拉伯人將指南針傳入歐洲,成為西方地理大發現的重要配備
(C)蒙古西征時將造紙術傳入歐洲,有助於歐洲教育的普及與方言文學的盛行
(D)阿拉伯人是火藥西傳的媒介,導致歐洲政治封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右圖漫畫是從小說改寫而成,該小說的作者為何人? (A)吳承恩 (B)羅貫中 (C)施耐庵 (D)蒲松齡。
- 歷代黨爭往往對政局造成惡化效果,請比較下列黨爭內容,何者錯誤? (A)(B)(C)(D)
- 『…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我們現在要誅滅的只有流寇!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這份文告最有可能出自於?(A)契丹人 (B)滿洲人 (C)黨項人
- 自漢代以來,「絲路」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主要貿易路線,但唐代以後時因戰爭而受阻,海外貿易的發展日益興盛,政府還為此特別設立「市舶司」以加強管理,宋元之後,市舶所得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請問:「市舶司
- 鄭和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之一,花花上完歷史課後為鄭和下西洋做了重點整理,請問下列整理何者正確? (A) 明太祖命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B) 鄭和乘著寶船到今天的南洋、大西洋一帶(C)
- 「明初的貨幣原以紙幣為主,但是從明中葉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末,紙幣已逐漸被白銀所取代,形成白銀與銅錢並用的制度。」這種改變是因應何種社會經濟背景而產生?(A) 因為物價上漲嚴重,所以不再使用紙幣(
- 大為的祖父是中醫師,所以他對歷史上的醫學人物頗有興趣,決定製作一篇深入的研究報告。請問:他應該蒐集以下哪些人物的資料來達成目標?(A) 張機、李時珍 (B) 沈括、蔡倫(C) 張衡、華佗 (D)
-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將各項文物、制度等傳入中國,然後亦把中國的園林建築,典籍瓷器等帶回西方,後來因為下列哪個皇帝的政策改變,使得中西文化交流中斷?(A)清高宗乾隆 (B)清世宗雍正(C)清聖祖康
- 一位歷史學者發表看法:『北宋與南宋面對外族的軍事侵略時,常苦無招架之力,因此皆採取此種方式對付強敵,但最後卻也因此滅亡。』請問學者所說的此種方式,指的應該是下列何者?(A)簽訂條約開放港口 (B
- 在元朝的社會裡,下列四人的社會地位,由高到低排列,何者正確? (甲)家住義大利威尼斯的布萊恩(乙)家住汴京的契丹人耶律小機 (丙)家住臨安城的趙大哲 (丁)家住大都的蒙古人阿里不哥(A)甲丁乙丙
內容推薦
- 宋太祖建國以後,以強幹弱枝為基本國策,一方面集權中央,一方面削弱地方財政與兵力。他採用這項政策的主要原因為何?(A)欲改正軍人干政的惡習(B)因邊族貧弱而國防無憂(C)受唐代科舉制度影響(D)盼終
- 陸游曾以85歲的高齡寫下一首〈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的背景在描寫當時外族入侵,造成北宋首都被攻陷,皇帝被俘擄,請問:這場禍事指的是下列
- 下列對遼、西夏金與元的敘述何者錯誤? (A)(B) (C) (D)
- 中國歷史上,有些朝代在立國之初,分封宗室鎮守全國重要地區,用以抵禦外患及捍衛王室。後因封建諸王勢力擴大,皇帝進行削藩,引發藩王反抗,雙方爆發戰爭。下列何者即屬於這種類型的動亂?(A)安史之亂(B)
- 歷史書中有以下描述:「部分商人在中國沿海從事貿易活動,運送茶葉、絲綢等貨品到呂宋(今菲律賓)等地販售,以賺取白銀。運貨途中,他們得冒著海盜劫掠的風險,有時因違反禁令,也須躲避官府的查緝。」此一朝代
- 明清時期,政府嚴格規定讀書人考試的文章格式與內容,有些人一旦會「兩句破題,三句承題」就洋洋得意,宣稱自己必能步入仕途。請問上述情形最能反映出哪一種選才任官制度的弊病?(A)九品官人法 (B)八股取
- 趙孟頫詠史詩岳鄂王墓:「鄂王墳上草離哩,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請問:造成詩中英雄壯志未酬的應是下列哪一組人?(A)宋仁宗、范仲淹 (B)
- 民德出版社推出歷史系列叢書,其中一本名為「從安祿山到趙匡胤」。請問:此書探討的主題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A)歲幣外交 (B)宦官干政 (C)世族政治 (D)藩鎮割據。
- 歷史研究顯示,清廷善於利用敵對政權的降將來消滅反對的勢力。請問:下列哪一個軍事行動結束,代表清朝統治政權穩固,完成國家統一?(A)平定地方將領叛亂 (B)攻滅南明諸王勢力 (C)攻伐臺灣鄭氏政權
- 鄭和下西洋的行動,對後世的影響為何?(A)明代聲威遠播,皇帝被稱為天可汗 (B)日本大規模明化運動,史稱大化革新 (C)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社會、經濟基礎 (D)利瑪竇等傳教士東來,開啟東西文化交
- 北宋一場對抗外族的戰爭中,皇帝登上前線城樓督戰,結果「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最後交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關於此場戰役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交戰雙方是北宋與金國 (B)皇帝登
- 漫畫中國史中出現了如下圖的漫畫。這應是哪個朝代的改革措施? (A)漢朝 (B)秦朝 (C)宋朝 (D)明朝。
- 閱讀《史記》和《資治通鑑》同時可以找到何人的事蹟?(A)春秋五霸─齊桓公(B)楚漢相爭─項羽與劉邦 (C)外戚篡位─王莽 (D)天可汗─唐太宗。
- 請根據下列歌詞內容:「練成什麼丹/揉成什麼丸/鹿茸切片不能太薄/老師傅的手法不能這樣亂抄/龜苓膏/雲南白藥/還有冬蟲夏草/自己的音樂/自己的藥/份量剛剛好」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歌名?(A)青花瓷 (
- 燕雲十六州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試問:燕雲十六州於後晉時割讓給哪一國?(A)遼 (B)金 (C)西夏 (D)蒙古。
- 這本書籍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產物,由傳教士和中國官員共同合譯,也因此在歷史中留名。這應是指下列哪本書籍?(A) (B) (C) (D)
- 蒙古雖武力強大,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竟不到一百年就滅亡,許多人歸因於元朝實施差別待遇的種族政策。請問:元朝種族政策中所謂的「漢人」,位於下圖中哪一地區? (A)甲 (B)乙 (C)丙 (D)戊。
-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宋朝」,表現出他對宋朝的高度評價,也提醒我們─其實我們活得很像宋朝。請問我們的生活哪些地方很像宋朝人?(甲)晚上逛夜市、(乙)吃烤玉米、(丙
- 請你依以下各朝代科舉發展的內容,按照歷史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甲)因科舉促使社會流動,開始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乙)科舉考試有新規定,區分左、右榜,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考試
- 中國歷史上一分為二的朝代〈如下表〉,試問何者有誤? (A) (B) (C) (D)
- 有關宋代、元代的「文學、史學、藝術」,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元代以「詞」為代表,以關漢卿、馬致遠為著名 (B)宋代蘇東坡、李清照為著名詞人 (C)「資治通鑑」是紀傳體通史 (D)宋徽宗所畫的「
- 明清科舉制度,必須經過好幾個階段,府州縣→省→京城,最後獲得一甲「進士及第」是何等的困難!請問:進士是通過何種關卡?(A)童試 (B)鄉試 (C)會試 (D)殿試。
- 老師要同學做一份作業,比較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措施,請指出下列那一個同學說法正確? (A)阿信(B)怪獸(C)瑪莎(D)石頭
-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後以死殉國,部分史學家對此報以同情,認為他「非亡國之君,卻生當亡國之時」,雖然明思宗用心治國,但明朝長久累積的內憂外患太嚴重,實在無力挽救。請 問以下何者不是導致明朝滅亡
- 清朝統治期間,文治與武功曾經一度達到顛峰,史稱「康雍乾盛世」。所謂「康雍乾盛世」並不包括下列哪一位皇帝?(A)清太宗 (B)清聖祖 (C)清高宗 (D)清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