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 如遭雷「殛」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49752
統計:A(525),B(76),C(106),D(1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直觀教學--斐斯塔洛奇
內容推薦
- 項為之「強」
- 「雙飛卻似關雎鳥 / 並蒂常開連理枝」這副對聯最適合用於祝賀哪一件事(A)鳥店開張(B)搬遷新居(C)新婚之喜(D)金榜題名
- 3 老師要同學把關於詩經的重點抄下來,請問哪一位同學抄的完全正確? (A)小翔: 詩經由孔子所刪定,共300 篇,故又稱「詩三百」 (B) 小吉:時代為西周到戰國中葉,是北方文學的代表(C)安安:內容
- 7愛蓮說的末段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作者為何會如此說?(A)暗示具有道德理想的人,實在難求 (B)追求富貴、沽名釣譽的人屈指可數(C)抱持節操,懷抱理想,隱居顯志的人如過江之鯽 (D)蓮不懂趨炎
- 下列選項中那一組字義相同?(A)「獨」愛菊/「獨」善其身 (B)上天的賜「予」/「予 」獨愛蓮(C)「垂」涎欲滴/心酸「垂」淚 (D)意「猶」未盡/過「猶」不及
- Mary looked at her baby ____ a smile on her face.(A) for (B) with (C) of (D) at
- 4 下列選項中,何者字義前後相同? (A)上下一「白」/強飲三大「白」(B)百里奚舉於「市」/東「市」買駿馬 (C)人項聲俱「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D)湖上「焉」得更有此人/因以為號「焉」
- 8「蓮之愛」的「之」是助詞,表示賓語提前。下列文句的「之」字,何者的用法與此相同?(A) 吾欲「之」南海 (B)何亯義「之」有(C)水陸草木「之」花 (D)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下列聯句所紀念的人物何者配對正確?(A)千秋冤案莫須有 / 百戰忠魂歸去來:岳飛(B)三千弟子著青史 / 萬世師表傳杏壇:孟子(C)兩表酬三顧 / 一對足千秋:關羽(D)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 / 民
-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為知己,梅以□□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張潮 幽夢影),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缺空處之正確答案。(甲)
- 9 青青子衿一詩的形式頗有變化,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此詩刻畫女子的相思心情,即使語含抱怨和嗔怒,仍見溫柔敦厚之情(B)從衣領和佩玉聯想到思念的對象,具體而生動(C)一、二章用複沓,從衿到佩、由心到
-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 「亟」需
- 夢「寐」以求
-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劉向 說苑)上述文句的含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A)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B)
- 10「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觀景的視覺移動為由上到下,下列何句運用的手法與此相同?(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B)亯步至虞山書院,牆外仰矚,見叢樹交花,嬌紅稚綠,傍水依
- 5 麥帥為子祈禱文和負荷﹑背影都是講述父愛的作品,下列比較何者正確? (A) 為子祈禱文以父親的立場寫成,負荷﹑背影則是從兒子的角度寫作(B)形式上負荷和背影是新詩,為子祈禱文為抒情散文 (C) 為子
- 「蓋」一癩蛤蟆
- 3愛蓮說一文中,用來暗示君子品格的句子,下列何項不包括在內?(A)出淤泥而不染 (B)香遠益清,亭亭淨植(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 下列「 」中的字義,何組相同?(A)文過「飾」非/粉「飾」太平(B)「孰」不可忍/「孰」是孰非(C)「噓」聲四起/「噓」寒問暖(D)苛政猛「於」虎/「於」心不忍。
- 「我為這個小男孩感到慶幸,他生在如此湛藍亮麗的天空下,……不是他遭受詛咒、前世為惡活該如此。」有關本段文意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A)作者以同為身障人士的立場發言(B)襯托小男孩有光明的未來(C
- Michael likes to listen to the ____ music from Mozart(莫札特)、Beethoven(貝多芬).(A)mold (B) classic (C
- 下列各組「 」中的字,何者詞性相同?(A)「予」取予求/上天賜「予」 (B)「枝」繁葉茂/不蔓不「枝」(C)香遠「益」清/集思廣「益」 (D)拐彎「抹」角/「抹」去眼淚。
- 4「映襯」是將相反的兩個觀念放在一起,兩相比較、襯托,使所要表達的意義更明顯的修辭方式,例如:「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下列各句,何者沒有使用這種修辭法?(A)寧為自由的小鳥,不為被囚的國王(B
- (甲)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