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7.下列關於各句的文意解釋,何者有誤?
(A)王好戰,請以戰喻──「王好戰」三字已表明梁惠王的人品、心性,與鄰國之好戰殘民無異
(B)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表達了「按節氣耕作」、「取物有節」的重要
(C)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滿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王道政治的開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指出社會貧富差距之大
(A)王好戰,請以戰喻──「王好戰」三字已表明梁惠王的人品、心性,與鄰國之好戰殘民無異
(B)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表達了「按節氣耕作」、「取物有節」的重要
(C)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滿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王道政治的開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指出社會貧富差距之大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困難0.35
統計:A(63),B(10),C(20),D(63),E(0)
內容推薦
- 下列關於孟子思想的要點的敘述,何者有誤?(A)主張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皆是先天所固有的 (B)認為人生下來雖不具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但可藉由對禮的學習來獲得 (C)以性善論為
- 10孟子的天命論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人事的努力為基礎,此「人事的努力」指的是什麼?(A)民意的決定 (B)君主個人的品性修為 (C)革命的進行 (D)臣下的推薦
- 以x2+2x+2除 x4+3x3+2x2+x+1 的餘式為 ax+b ,則 a − b =?(A) 0 (B) 1 (C) −1 (D) − 2
-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有關此章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弟子:本指做人弟弟與兒子的人。此指學生 (B)此章孔子教人以修德為本,以學文為次
- 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這句話的意思是:(A)天下一家 (B)獨善其身 (C)大公無私 (D)心不在焉
- 10「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從這句話可以知道:(A)為學當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B)為學當全力以赴,不可隨便敷衍 (C)為學當有恆心,不可輕言放棄 (D)欲修身,必先正心
- 設 x = √3 +1,則 x3-6x-1 =?(A) 1 (B) 2 (C) 3 (D) 4
-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謂大學之道是:(A)正心誠意之道 (B)治國平天下之道 (C)成己成物之道 (D)濟弱扶傾之道
- 設 0 ≤ x ≤ 2π ,則 f(x)=sin2x+cosx-1的最大值為何?(A)1/2 (B) 1/4(C) -1/4 (D) -1/2
- 10孟子認為舜何以能有天下?(A)堯所傳予他的 (B)上天所賜予他的 (C)人民推選舜成為執政者 (D)上天根據百姓的意願將天下授給了舜
內容推薦
- 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孔子所說的「益者三樂」?(A)樂節禮樂 (B)樂宴樂 (C)樂道人之善 (D)樂多賢友
-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關於上句的敘述,以下何者有誤?(A)上「明」字為動詞;下「明」字為名詞 (B)「親民」即使民眾能日新又新,進步不已之意 (C)「止於至善」意謂達到至
-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句中的「本末」是指:(A)「明德」為本,「親民」為末 (B)「親民」為本,「明德」為末 (C)「知止」為本,「能得」為末 (D)「能得」為本,「知止
- 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根據以上敘述,下列何者為非?(A)不要以為自己做壞事都不會有人看得出來或知道 (B)人獨處時要注意自己勿做
- 已知點M 為 A、 B 兩點的中點,若M 及B 的坐標分別為 ( 2,1 ) 及 ( -1,3 ),則點 A到點 ( 3,0 ) 的距離為何?(A)√ 3 (B) 2 (C) √5 (D) √6
- 1某政要父親過世,只舉行家祭,不開放公祭,遺體送火化時現場誦經,十分莊嚴低調,堪為喪事儉樸典範。這種循禮辦理喪事以盡孝的觀念可以《論語》中何句來形容?(A)子不語怪、力、亂、神 (B)非其鬼而祭
- 下列何者不是孟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張?(A)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B)強調民貴君輕 (C)認為君權神授 (D)主張若為政者不仁,則人民可以起而推翻之
-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章旨在說明:(A)學思並重 (B)學重於思 (C)思重於學 (D)學與思不可相提並論
- 1《大學》經一章乃《大學》一篇綱要之所在。主旨在闡明由個人之「明明德」做起,發揮到「親民」,以達於至善之境地。所謂的「親民」,應是指:(A)齊家、治國、平天下 (B)格物、致知 (C)誠意、正心
- 設方程式 log2 (x2 − 5x +12) = 1+ log2 x 的根為 a、b ,則 a + b =?(A) − 5 (B) 5 (C) − 7 (D) 7
- 1「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下列對於此章的解讀,何者有誤?
- 下列文意說明,何者有誤?(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無法忍受別人胡作非為的時候 (B)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理義使我們心裡喜悅,如同牛羊豬狗能滿足我們的口 (C)凶歲子弟多暴:荒
- 1「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這句話的意思是:(A)成德的人不出家門,也能把好的德風教化推廣到全國 (B)君子不必出家為僧,就可以報效國家 (C)成德者不必出門,在家講授經書就算盡忠了 (D)君
- 1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依此章孔子所言判斷,他人生中最憂慮的是什麼?(A)不能講學 (B)不能周遊列國 (C)不能進德修業 (D)不能規勸他人向善
- 若 (2m )2=16 且 3n-m=1/27,則 m + n =?(A) 5 (B) 1 (C) − 5 (D) −1
- 1今日的臺灣,由於人們豪奢成性,被譏笑為「貪婪之島」,其原因是缺乏下列哪一種生活態度?(A)貧而無諂 (B)安貧樂道 (C)富而好禮 (D)富而好仁
- 1「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此句主要在說明:(A)敦品力學以強健體魄為先 (B)言行的履踐為人生的第一要務 (C)學文後於強身 (D)修業以語文教育為先
- 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孔子對「求學」的見解?(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C)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D)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 1「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句是在說明:(A)心不正,不可以修其身 (B)家不齊,不可以治其國 (C)民不親,不可以止於至善 (D)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 10「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下列針對此章的說明,何者有誤?(A)孔
- 1曾子每日三省,下列何者不包括在他所反省的事項內?(A)為人謀,而不忠乎?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C)事父母,能孝乎? (D)傳,不習乎?
- 1孔子說子貢能「告諸往而知來者」,意思是子貢為學有什麼樣的態度?(A)自視非凡 (B)舉一反三 (C)不恥下問 (D)以古鑑今
- 1「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這句話的意思是:(A)心中無悲無喜,則能做到平正 (B)心為意氣、物欲所蔽,而失其正 (C)正心修身,又為意氣、物欲所蔽
-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與韓愈〈師說〉理念契合的地方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 (B)聖人無常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下列文句解釋,何者正確?(A)富歲子弟多賴:紈絝子弟行為多半懶散驕縱 (B)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出現沒有固定時間,也不知他在哪一個鄉里 (C)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安心定性方可成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