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 關於語言習得理論,下列學者和所主張的觀點,配對正確的是?
(A) Piaget 強化論(reinforcement theory)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兒童說話是基於對成人的話語做出反應,反應正確就有獎賞,使之受到強化並形成習慣。
(B) Chomsky 內在論(innate theory)認為兒童天生具有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使其能對接觸的語言進行處理,強調規律的內在化。
(C) Osgood 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主張語言學習與遺傳心理有關,取決於天生能力,人向環境學習產生語言。
(D) Vygotsky 環境理論(theory of environment)主張語言習得與環境有關。
(A) Piaget 強化論(reinforcement theory)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兒童說話是基於對成人的話語做出反應,反應正確就有獎賞,使之受到強化並形成習慣。
(B) Chomsky 內在論(innate theory)認為兒童天生具有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使其能對接觸的語言進行處理,強調規律的內在化。
(C) Osgood 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主張語言學習與遺傳心理有關,取決於天生能力,人向環境學習產生語言。
(D) Vygotsky 環境理論(theory of environment)主張語言習得與環境有關。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語言教學法各有所異,請針對下列論述找出最適當的教學法定義:「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習得語言,通過故事讓學生掌握關鍵詞和理解故事內容,並對連環圖畫進行複述」。(A)全身反應法(B)聽說型教學法(C)
- 偏誤分析產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興盛於 70 年代,代表人物是英國的 Corder。請問所謂的偏誤(error)和錯誤(mistake)有何區別?(A)偏誤相當於「口誤」、「筆誤」,如:
- 對比分析產生於 20 世紀 50 年代,興起於 60 年代,代表人物為美國的 Lado。請問這項理論的作用和目的是?(A)將學習者與母語相聯繫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系統中。(B)學習者將課堂語言知
- 下列四個等式中,何者不能成立? (A)( 18+ 6 ) – 5 = 18 + ( 6 – 5 ) (B)( 77 – 40 ) – 35 = 77 –( 40 + 35) (C)(–25)+〔–
- 下列的反應中,哪一項是氧化還原反應?(A) (B) (C) (D) (E)
- 老王運送雞蛋x個到市場販賣,雞蛋每個成本2元,以每個5元賣出,但在運送途中打破了25個不能販賣,最後他獲利超過2000元,則依題意可列出下列哪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A) (5-2)x-22520
- 0電腦展時,售貨員賣出兩組電腦,每組皆賣 30,000 元,以成本計算,其中一組賺了 20%,另一組虧了 20%,則賣出這兩組電腦,電腦公司賺或賠多少元?(A)賺 元 (B)賠 200
- 「七年八班要不要做班服?」這個提案提出後,須經過表決,如果同意的人數超過全班的一半,則此提案才能通過。已知全班人數為36人,同意的人數為x,如果這個提案通過,則人數範圍可用下列哪一個不等式表示?
- 0小琳收到阿姨寄來的生日禮物,信封上貼了 元和 元的郵票共 張,已知共 元,則其中 元的郵票有幾張?(A) 張 (B) 張 (C) 張 (D) 張
- 0若(a,b)在第四象限,則下列何者必大於 0?(A) a+b (B) a-b (C) b-a (D) ab。
內容推薦
- 「衣服你昨天買很好看。」、「車子的我哥哥很貴。」這兩個句子最可能的偏誤原因是下列哪一選項?(A)語體誤判 (B)母語影響(C)目標語過度類化 (D)溝通策略
- 「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是聽解的兩個重要過程。以下何者是「由上而下」的技巧?(A)注意句子的結構。 (B)找出言談標記。(C)掌握語音的解碼。 (D)區別輕重音和語氣。
- 有關華語學習者在第二語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或外語(Chinese as aForeign Language, CFL)的環境中習得目標語,下
- 部件是組成漢字的零件,有關漢字部件的說法,下列何者正確?(A)「成字部件」指的是合體字。(B)「不成字部件」指的是偏旁、部首。(C)部件分析對字義、字音的探討不具作用。(D)「立早章」、「言午
- 以下關於「字本位」的詞彙教學,何者正確?(A)以詞條為單位。 (B)容易與口語結合。(C)重視組成詞的個別字義。 (D)先教高頻詞。
- 「關鍵期假說」(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主張「人類習得語言的關鍵時間大約在青春期以前」。關於關鍵期與第二語言習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不同年齡間的兒童
- 下列關於「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敘述何者正確?(A)語言形式結構的正確性比流暢性更重要。(B)課堂以目標語溝通,不使用母語與翻譯。(
- 「他不喜歡學習,而很快快樂樂地學中文在臺灣」是一個混合偏誤的病句,下列何者不是這個病句的偏誤形式?(A)遺漏(omission) (B)誤加(addition)(C)誤代(mis-select
- 以下關於第二語言學習之敘述,何者為非?(A)大量接觸第二語言,兒童在語言使用的準確性上更具優勢。(B)兒童在還沒有完全掌握母語時,有可能採母語學習方式來學習第二語言。(C)從學習效率來衡量,青
- 華語測驗命題時,下列選項何者錯誤?(A)選項彼此之間應該具備邏輯上的關聯。(B)好的測驗題目必須注意難度、鑑別度和誘答力。(C)每個試題只問一個獨立而明確的問題,避免同時包含太多概念。(D)題
- 下列學習者狀況,TOCFL 入門基礎級對象是?(A)具備 2,500-5,000 個詞彙量。(B)非華語地區學習 60-240 小時。(C)在臺灣學習華語的時數達 360-960 小時。(D)
- Bennett 認為應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涵,最有效的方法是「文化比較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透過比較學習,最後理解接受 C2 文化。(B)必須達到一定語言程度,才能理解 C2 文化。
- 林老師在教學生沒見過的詞彙「雛鳥」時,說出「幼小的鳥」來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教學策略稱之為:(A)上下關聯法 (B)新舊關聯法(C)聯想法 (D)對比法
- 以下關於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敘述,何者有誤?(A)屬於天生的語言學習機制。(B)幼兒大腦能將吸收進來的語言加以歸納。(C)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前所未聞的
- 許多學者認為語法教學必須有排序性,對於語法點的難易度評定,下面哪一個原則是錯誤的?(A)語意越複雜,困難度越高。 (B)語用功能越低,困難度越高。(C)越不易類化者,困難度越高。 (D)跨語言
- 以下有關「客人來了」和「來客人了」的比較,何者敘述最不適當?(A)兩者的信息結構不同 (B)兩者的論元結構不同(C)兩者的語用情境不同 (D)兩者的語意不同
- 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優缺點,下面哪一個敘述是對的?(A)視聽教學法透過口語練習的方式習得外語。(B)溝通式教學法重視語言的準確度更勝於流暢度。(C)自然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對談中使用句子和生詞,重視
- 二、 是非題(每題 2 分,共 16 分)語法種類很多,我們可以把語法大致分為規範性語法(prescriptive grammar)與描述性語法(descriptive grammar),前者具
- 克拉申(Krashen)的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認為「儘管成人母語背景不同,存在文化差異,但是順序卻非常相似」。因此,自然習得順序是可以預測的。
- 提問是語言課堂上常見的教學行為。初級課程因學習者的語言量有限,課堂提問以開放型問題居多。(A)O(B)X
- 諺語具有文化意涵,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像「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英國的諺語,對英語母語者來說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A)O(B)X
- 學習華語文的動機主要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為了工作需要而學習華語文的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學習效果較好。(A)O(B)X
- 華語老師在進行詞義解釋時,若採用對譯法,不但要注意詞義範圍的大小,也需注意詞義的褒貶差異。(A)O(B)X
- 一個在課堂上表現活躍的學生,勇於嘗試說話,閱讀速度也比一般學生快,但他的學習成績卻不穩定,這個學生屬於反思型風格(reflective style)。(A)O(B)X
- 結構式教材首重語法結構,常以情境會話作為課文的主要形式,而功能式教材則著重交際溝通能力,課文形式乃依語法結構的難易排列。(A)O(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