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某個時期,軍隊從地方的農民中徵調,並由所在地方政府協助戶籍管理;但日常的軍事訓練,由中央直轄的地方軍事機關來負責,地方政府不得干預,形成「兵出地方,權歸中央」。這是那個時期的制度?(A) 漢
- ( ) 葛洪、寇謙之、陶弘景三人,在中國道教的發展史上,均是佔有重要地位及影響力的人物。下列關於他們的介紹,哪些說法是正確的?(A) 若以時間排列的話,葛洪最晚,寇謙之與陶弘景約為同時人 (B
- ( ) 唐宋以後,中國農業發生重大變遷,華北某些地區冬小麥逐漸取代小米,出現二年三熟制;江南水稻農業採行插秧法,加上江東犁的運用,一年二熟制逐漸普及。由於農業部門的變化,導致國家在制度上出現適
- ( ) 家倫到電影院觀賞一部神怪驚悚片,片中有一段茅山道捉妖降魔、法力高超的劇情因而加深了家倫對茅山道的興趣,他到圖書館去閱讀了許多相關資料,下列哪一些訊息是他應該知道的?(A) 茅山道的創始
- ( ) 某地區奴僕群起為亂,提出「鏟平主僕貴賤貧富而平之」的口號,這場以「平等、平均」為訴求的事變,最可能出現在哪個時代?(A) 漢末 (B) 隋末 (C) 唐末 (D) 明末
- (A) A (B) B (C) C (D) D
- 一位來臺的官員觀察到:某些地方居民「將鵝毛管削尖,沾取小筒貯存的墨汁,自左而右橫向書寫,登記政府的文告以及稅收數量」。下列那一種文獻的形成與這位官員看到的文化現象有關?(A) 《巴達維亞日記》
- 0 ( ) 文學作品因能描述時代本質、傳達社會意識而不朽。就此而言,成書於西元14~17世紀的《水滸傳》和《唐吉訶德傳》,其相同之處是哪一項?(A) 推崇人文精神 (B) 肯定抗暴行動 (C) 揭
- ( ) 某時期政府以行政命令,剝奪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只用公債和少量現金作為補償,引起地主們的不滿。這次土地所有權的變動是指台灣歷史上哪個事件:(A) 鄭成功實施屯田 (B) 劉銘傳減四留六 (
- ( ) 幾位同學討論《臺灣省通志稿》裡的一項記載:自1800年以後,濁水溪開始泛濫成災,並提出不同的解釋。以下哪項解釋最為合理?(A) 1800年以前,漢人尚未開發濁水溪流域,所以沒有記錄 (
- 0 ( ) 有一本西洋史書提到:「這個與西方對峙的東方世界,至十五世紀中葉形成一個大規模而單一的政治體與文化圈,它包含東歐尕爾幹地區、小亞細亞、北非、伊朗與阿拉伯地區,整個近東文明區再度被統一起來
- ( ) 先秦的農經專家李悝是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弟子。在他任官主政時,重視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他認為「穀賤傷農、穀貴傷民」,所以設「平糴法」以平衡糧價;他也創訂「什一稅」以確定地賦比率。這些改革
- 0 ( ) 契丹及女真建國後,均曾採取「兩元統治」政策,此一政策的主要基礎是什麼?(A) 種族歧視 (B) 因俗而治 (C) 軍事統制 (D) 以漢制漢 (E) 化解對立。
- 美國著名史學家伊士頓(StewartC.Easton)在其《西洋近世史》中,這樣形容近代某一文藝流派者:他們認為「自然界充滿了美麗的色彩,於是創造了無數讚美自然的詩篇。他們認為不論在任何事物當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A) 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
- ( ) 清末慈禧太后因義和團事件,對外國宣戰。通諭各省督撫「保守疆土,接濟京都,聯合一氣,共挽危局。」地方督撫如何反應?(A) 各省督撫在劉坤一、張之洞的領導下,接受慈禧的諭令,保境安民,並提
- ( ) 「唐山過台灣,沒半點錢,煞忙打拼耕山耕田,咬薑脫醋幾十年,毋識埋怨。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沒改變,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這首耳熟能詳的「客家本色」一曲道盡了客家人渡台後
- ( ) 帝國主義時期,擁有殖民地是強國的象徵。有一個國家曾向中國要求租借港灣,被中國拒絕;也企圖在非洲東部占領殖民地,卻在1896年被土著軍隊擊敗,直到1936年占領衣索匹亞才達成此一願望。這
- 題組11-13:資料一:如果人類能夠自由順從理性的指導,那麼人類本性與社會的永恆完美,將很容易實現。資料二:我們正站在歷史時代的最高峰,人類知識是累積而成的,它象徵著人類永無止境的進步。資料三:只有自
- ( )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有一個社會階層,稱為「紳士」或「紳衿」;同一時期,西歐也有一個類似的社會階層,稱作「gentry」,中文也譯為「紳士」。中西此二社會階層各有何特色?(A) 明清紳士身
- ( ) 永仁出版社準備出版《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一書的中文版,以下是"Taiwan's economic miracle"的部份翻譯內容。若你是本書的主
- 某個時期,一些飽受異族壓制的國家,出現饒富民族風味的音樂。作曲家刻意擷取民歌素材,讓世代相傳的歌謠、舞曲與宗教樂曲,滲入各種音樂形式,藉之發抒對國家自由的企望,建立國民對傳統的自信與驕傲。這種
- ( ) 長久以來,德義統一建國運動被人美化和過度宣傳,許多學者質疑它們是否為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請問以下那些論點較合乎史實?(A) 兩國的建國運動乃是全民運動,而不是菁英分子的「少數運動」 (
- 【題組】 何人的觀點與資料三相符?(A) 歌德 (B) 伏爾泰 (C) 洛克 (D) 孟德斯鳩。
- 【題組】 承上題,此一觀點盛行於哪一時期?(A) 中古歐洲 (B) 文藝復興 (C) 啟蒙運動 (D) 日耳曼狂飆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