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 ) 唐代曾有「錢荒」現象,即銅錢欠缺,民間在進行商業交易時沒有銅幣可以使用。歷史老師說原因之一是人民將銅幣熔化後變成銅金屬。對於這個現象,我們應如何理解較為恰當?(A) 紙鈔在民間流通成為
- ( ) 錢穆的《國史大綱》:「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獎拔人才,鼓舞風氣。一面使全國各郡縣常得平均參加中央政局,對大一統政府之維繫,尤為有效。而更(重)要的,則在朝廷用人,漸漸走上
- 十九世紀末,有人說:「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鄰國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而對待
- 孫中山先生在民國10年到12年之間,決定「聯俄容共」的策略,其主要動機是:(A) 藉重蘇俄模式,為國民黨作一次徹底的改造 (B) 維護法統,導民國政治於民主正軌 (C) 抵禦外海,致力於民國革命
- 臺灣有些經濟措施,如:(甲)獎勵投資,拓展輸出(乙)利用美援,發展工業(丙)改革幣制,實施土改(丁)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建設,使台灣在經濟發展上成長快速。這些經濟措施若依時間先後排列應是:(A
- 中共與美建交,對臺海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是:(A) 中共宣布放棄武力犯臺 (B) 中共加速武力犯臺,致有八二三砲戰發生 (C) 中共改採和平統戰策略,但仍不放棄武力犯臺 (D) 中共設立海協會以與
- 唐代的兩稅法中有「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的規定,這與下列哪一項政策的立意相似?(A) 周代的井田制 (B) 魏晉南北朝的土斷 (C) 唐代的府兵制 (D) 雍正時改土歸流。
- ( ) 上歷史課時,老師要同學們各舉出一個成語說明其歷史典故。請問:有幾位的說法是正確的? 甲生:「問鼎中原」:意指楚莊王有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的野心。 乙生:「退避三舍」:發生在戰國時代的
- 「誰不知道,當拉丁語文極盛時,一切學問和知識亦都發達;當拉丁語文衰落時,其他亦跟著衰落。因為誰是最淵博的哲學家?最流行的演說家?最有名的法律家?最偉大的文學家?還不是那班說這語言最好的人嗎?」
- ( ) 李梅樹的《三峽春曉》好比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的《印象.日出》,呈現畫家生活周遭的人文,親切而令人印象深刻。經歷日治時代及國民政府遷臺時期的李梅樹;反映臺灣近代的美術史。下列相關的敘述中,
- 下列有關啟蒙運動的敘述,何者有誤?(A) 啟蒙運動時期,開始有人利用長期觀察經濟現象而得到的結論,來建構一套合理發展的解釋和預測 (B) 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追求言論及思想表獨自由,理性的批評
- ( ) 明朝的史料中有一段記載:「華船將到,有酋來問船主,送橘一籠,小雨傘兩柄。酋馳信報王。比到港,用果幣進,王立華人四人為財副,番財副二人,各書記。華人諳夷語者為通事,船各一人」。關於此段記
- 0 ( ) 漢人奪佔某族的湟水谷地與黃河上游谷地,因為河谷地帶是北中國黃土地帶的延伸;而此族又分散於山谷,不受轄於一個君主,因此漢人的侵奪便毫湤忌憚。當漢人移民與軍隊搶奪了他們的麥田時,他們屢次嘗
- 0 ( ) 據文獻記載:「台灣昔日遊民,非釀亂不可為生。同治以後,有業可執,此後貧不能生者及牟重利者,已不在農村著眼。率趨於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餘年來械鬥之風,至同治以降,一時頓絕。」造成上述
-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A) 所謂「後世」是指秦漢,這位學者是六朝時
- ( ) 通俗小說是明朝大眾文化的主流,有關明朝這方面的發展,以下敘述哪些是對的?(A) 重視人情義理與社會百態的描寫 (B) 「四大奇書」全部到位,並在明朝中晚期出現刊本 (C) 章回小說當道
- 0 (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提到:清末維新運動時,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倡西方民權共和之說,更節抄一本深具民本思想的大作,印數萬本,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試問:他應是指下列哪一
- 0 ( ) 戰國時代,各國城市興起,並且由政治、軍事為主的都市型態,逐漸轉型為商業繁榮的城市。這種轉變的主要因素是:(A) 各國推行變法改革 (B) 鐵器和牛耕的推廣 (C) 王綱解紐禮崩樂壞 (
- 二十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事」的意味
- ( ) 學者統計史籍,上古至清康熙時期,曾出現4478座具有行政機能的城市,但是,到了清初,其中約1500座仍為行政城市,但其餘近3000座城巿,有的已失去行政城巿的地位,有些甚至已經消失不見
- ( ) 自某個時期起,中國周邊各民族的內部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發展出文字與都城,提高組織能力,自此中國開始承受來自周邊民族的強大壓力,這個時期是:(A) 春秋時代 (B) 西晉時期 (C
- 「和與戰怎能由人類來決定?這事只能取決於神的意志。神同人一般,具有需要愛情與睡眠的弱點。而除了飢餓與死亡外,凡是人類做的事,祂們都做,也都干涉。」下列那一類人最可能持有這種觀念?(A) 古代的
- ( ) 學校與孔廟的結合,一直是中國傳統教育中最與眾不同的特色。關於此一特色之發展,以下何者為非?(A) 此一制度源於漢朝,並一直延續至清朝 (B) 在此制度影響下,學校也成為祭儀場所 (C)
- 學者指出: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關於這個現象,那一個解釋
- 0 ( ) 學者在分析民國初年反袁世凱帝制的主力運動時,曾提出:「反抗袁氏,一個是靠槍,一個是靠筆。持槍的在西南發動了,持筆的在上海遊說響應。」請問:文中所說的「靠筆」是指何人?(A) 宋教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