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元代的儒戶:(A)地位低下,僅高於丐戶 (B)大都以著書維生(C)可免徭役及兵役 (D)數量少,職業世襲
- 明示子孫勿倚中國富強任意興兵,列出十五不征之國,展現不臣不治精神的中國皇帝是:(A)漢高祖 (B)唐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 二十世紀初,學者在敦煌附近的遺址中,發掘出一種用「新文字」書寫的佛經。後來有人找到一本名為《番漢合珠掌中書》的字典,才逐漸了解此種新文字的原則:使用漢字偏旁以代表各種意義。書寫時有篆、草、行、
- 總結希臘古天文學的成就,以地心說為基礎寫成被視為古代天文學經典《天文學大成》的人是:(A)喜帕恰斯(Hipparchus of Nicaea) (B)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 聯合國的建立發韌於:(A)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B)大西洋憲章(The Atlantic Charter)(C)卡薩布蘭加會議(The Casablanca Confe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成功利器,也是建立路德教會基石的是:(A)揭示九十五條論題(The Ninety-five theses)(B)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 撰寫長篇《回憶錄》(Memoirs),詳述法王路易十四内政外交的法國政治家、作家是:(A)柯爾伯(Jean-Baptiste Clbert) (B)波蘇(Jacques Bossuet)(C)
- 20世紀初,主要是因為來自哪一個國家的新威脅,促使西歐兩大強權國英法和解:(A)奧匈帝國 (B)俄國 (C)德國 (D)義大利
- 二次大戰爆發後,亞洲地區最早由殖民地轉變為獨立國家的是:(A)菲律賓 (B)印度 (C)黎巴嫩 (D)敘利亞
- 清廷於哪件事變後設立巡臺御史,每年派御史一員前往臺灣了解民瘼:(A)朱一貴 (B)林爽文 (C)戴潮春 (D)牡丹社
- 乙未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臺,是年6月2日清廷與日本辦妥臺灣交割手續,雙方的代表是:(A)李鴻章、伊藤博文 (B)孫毓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C)李經方、樺山資紀 (D)徐用儀、陸奧宗光
- 一位十八世紀初的法國學者稱讚當世某國的政治,認為這個國家的君主以倫理、道德治理天下,任用知識分子為官,但官位並非世襲,堪稱是希臘「哲學家國王」的化身。這位學者所稱的某國最可能是:(A)中國 (
- 指導1815年維也納會議工作的基本觀念是:(A)自由主義 (B)殖民主義 (C)正統主義 (D)民族主義
- 臺灣第一個被發現的史前考古遺址是:(A)芝山岩 (B)八仙洞 (C)大坌坑 (D)鳳鼻頭
- 臺灣第一間新式糖廠設於(A)阿猴 (B)虎尾 (C)橋仔頭 (D)北港
- 義和團事件後,清廷依辛丑和約成立了一個「班列六部之前」的機構是:(A)商部 (B)陸軍部 (C)外務部 (D)內閣
- 研究平埔族的歷史,最重要的史料是:(A)陳第《東番記》 (B)連橫《臺灣通史》(C)村上直次郎編纂《新港文書》 (D)汪大淵《島夷志略》
- 一位歷史人物曾獲得這樣的評價:「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天才與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確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指
- 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 歐洲歷史上有一時期,文人雖然學識淵博,卻只能在巨室富家中擔任教師,或在王公貴族處擔任幕僚,無法靠寫書維生。不過,他們為求發抒己見,仍勤於著述。這最可能出自下列何種知識環境?(A)十二世紀教會壓
- 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發生這樣的文化變遷:「巴黎、柏林或倫敦的嗜好和說話腔調,傳佈到國內最遙遠的鄉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開始被全國性文化取代,各國生活方式也愈來愈受到國際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列何者
- 某篇論文指出:一位君主因為信佛者甚眾,影響國計民生,所以強迫僧侶還俗,甚至徵調為兵;又沒收寺產,充為國用,因此「租調年增,兵師日盛」。這篇論文最可能的主題應是下列何者?(A)佛教的傳播 (B)
- 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殖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隨即發展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
- 1660年,清朝下達了「遷界令」,嚴厲要求魯、蘇、浙、閩、粵五省的沿海居民往內地遷移,沿海三十里內的村宅全被燒毀,成了無人區。請問:清朝這樣做的目的為何?(A)落實渡臺禁令 (B)反對國際貿易
- 某一部族領袖感嘆:從祖先遷居中國境內之後,常受漢人欺凌,雖有王侯名號,卻無實際的領土,與平民無異。他因此鼓動分散於中國境內的部落反抗朝廷,並建立了政權。此部族應為:(A)匈奴 (B)契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