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 1960 年,蘇聯突然召回駐華的科技顧問,留下大量未完成的計畫,顯然只是為了嚇中國。中國的反應是召回留蘇的學生。中國日後承認這些舉措,擾亂國家經濟發展的原訂計畫,造成中國建設龐大的損失,但中、蘇雙方均無意讓步。蘇聯顧問已在中國十年了,協助其工業化與軍事重建,突然撤走之後,卻有個大任務沒有完成,即協助中國製造原子彈。日後,中國對外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猛烈攻訐蘇聯的路線。下列哪一件事最可能是上述中、蘇關係交惡的原因之一?
(A) 中共投入抗美援朝
(B) 蘇聯宣布民主改革
(C) 俄共批判人民公社
(D) 中共軍援古巴飛彈
(A) 中共投入抗美援朝
(B) 蘇聯宣布民主改革
(C) 俄共批判人民公社
(D) 中共軍援古巴飛彈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晚清時期的中國,針對迫在眉睫的保國、保種、保教問題,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婦學為保種之權輿也,必使其種進,而後能保也。」他們運用西方先進的學說來闡明女學的迫切性,主張提高婦女的文化素養,鼓勵婦女
- 學者指出,這位皇帝對於臺灣富饒的物產與此前已極發達的遠洋貿易,自無等開視之之理,因此皇帝下令解除海禁。當時朝廷便以官船十三艘,裝載臺灣所產的糖販賣到日本,並且命福州武官江君開、廈門文官梁爾壽等
- 這個朝代一開始,皇帝採行諸多措施,例如偃武修文,尊崇士大夫,給了士大夫更多議論政治的空間,提升知識分子的地位。在知識分子地位上升的情況下,「道統」有了「士」的支持,「士」又有「道統」作武器,好
- 歷史上某一時期,政府當權派發動了政治整肅運動。表一是其整肅對象之籍貫、家世,及當時所任官職的統計資料。請問這是何時期的歷史現象? (A) 西晉司馬氏集團打壓曹魏集團(B) 北周宇文氏政權打擊北
- 【題組】圖中的甲、乙兩個國家依序為?圖1(A)印尼、巴西(B)美國、中國(C)印度、加拿大(D)義大利、日本
- 有學者對於歷史上某一制度的評價如下:「該制度主要依賴誓言和習慣維繫政治關係,並造成無數的半獨立地方政府。這些地方政府雖私戰頻仍,但也展現出積極性,特別在極度不安全的時代裡,提供保護地方勢力的作
- 某書描述一個國都的景象:「這座都城內部的居住區分成若干里坊,四周皆圍以高牆,坊門按時早啟晚閉。城市居民包括境內各族民眾和亞洲各地人士,朝廷設立有專門機構負責接待各國使節,並對域外人士的風俗習慣和
- 有位皇帝對大臣說:「我們的國家興起於北方,後來定都平城。但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難以開展文治。要在此地推動改革,達成移風易俗的成效,一定很困難。」反映出這位皇帝想創建一個文治國家的抱負。請問,這位
- 學者指出,這個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專業市鎮的興起。例如太湖周邊的蠶絲市鎮與松江、太倉地區的棉市,以及蘇州近郊及沿長江各地的米糧市鎮。這些市鎮中的包買商、牙行及機戶與附近鄉村地區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藝術風格明顯轉向,以「這個城市」為代表。學者分析其原因:世界大戰造成全球政治、經濟情勢的大洗牌,藝術也隨之有新的發展與面貌,新的藝術思維、新的藝術中心因此誕生;二、以往新藝術經
內容推薦
- 學者研究某朝代的政局:開國君主倉促間成立皇朝,政治制度設計猶欠完備,無形中形成功臣、外戚,及諸侯三股政治勢力。由於三股勢力均衡,所以政局相安無事。開國君主死後,雖有繼位君主,但由太后主政,外戚
- 有位學者針對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提出以下的看法:「雖然,羅馬帝國的災難早在 4 世紀之前就已經顯露出端倪。但到了 4 世紀的時候,羅馬政府的物質條件不但無法供給市民,也無法負擔公共管理,更供養
-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爆發了巴黎市民爭取利益的事件。長久以來,史家對此一事件的看法莫衷一是。中古晚期的史家傾向以法蘭西王室的觀點和立場,認為這是一場導致法蘭西王權受挫的「暴動」。19 世紀史家
- 第7-8題為題組圖2為臺灣某段海岸二萬五千分之一等高線地形乙圖縮圖,圖中一方格邊長,代表實際距離一公里。請問:【題組】甲所在地為當地主要的耕地,其地形最可能為下列何者?(A)沖積扇(B)河階(C)
- 圖二是中古某一時期,兩股勢力的對峙圖。圖中的兩股勢力:斜線與深色部分,分別是指以下何者? (A) 查理曼帝國、土耳其帝國 (B) 伊斯蘭勢力、拜占庭帝國(C) 西哥德王國、伊斯蘭勢力 (D)
- 【題組】若沿著11號公路以時速15公里騎腳踏車,從圖中樟原橋(乙)直接騎到大俱來的活動中心(丙)約需花多少分鐘?(A)6(B)10(C)16(D)20
- 第9-10題為題組「台灣高鐵造就本島一日生活圈」,這句話說明運輸革新對本島的衝擊。請問:【題組】下列何者是高鐵對台灣區域生活最可能的影響?(A)本島四大區域的生活圈機能各趨獨立(B)東部區域的地方
- 【題組】下列何者是高鐵對台灣地方關係最大的影響?(A)強化都市與鄉村間的交互作用(B)促進都市與都市間的交互作用(C)加速城鄉間財貨與人口的流動(D)縮小都市區域的商品服務範圍
- 第11-12題為題組在人口稠密,交通發達的情況下,許多環境與資源之管理和分配必須透過跨越行政區界之合作才能完成。高雄市、縣與屏東縣(高高屏)自1999年即試圖以「區域共同治理」的思維共謀地方發展。請問
- 【題組】就台灣地區縣市跨域合作而言,下列何者不是縣市跨域合作的議題?(A)大眾捷運系統的統整規劃(B)商店招牌形式規格統一(C)縣市水資源供需協調問題(D)垃圾焚化爐的供需協調
- 第13-14題為題組中國少數民族各有其主要分布區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特有的民族文化,近年來開發礦產也成為中央政府改善其經濟困境的重要政策。請問:【題組】下列哪個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文化同時具
- 【題組】過去雲南省的少數民族因私挖亂採礦石,而有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等問題。最近這種情形獲得改善,地方財政收入增加,這是下列何種礦業政策奏效的結果?(A)鼓勵大型企業投資,使礦業規模化(B)中央出
- 第15-17題為題組西班牙位於一個隆起的古陸塊上,其農業以旱作為主,灌溉農業為輔,前者有一年生穀物和多年生作物之別,後者則多屬集約園藝農業。進入歐盟後,在歐盟農產品補貼政策與區域發展輔助基金等因素影響
- 【題組】橄欖樹曾為西班牙旱作區主要多年生作物,如今在許多丘陵山區被向日葵所取代。一位失業農工對此轉變有此怨言:「進入歐盟後,地主第一步就是剷除80%的橄欖樹!我們這個6000人的小鎮立刻就有80
- 【題組】在歐盟區域發展基金輔助下,具緯度優勢的西班牙園藝農業區已成為歐盟冬季生鮮蔬果主要供應地之一。下列何者為西班牙園藝農業的正確敘述?(A)自耕小型農場為主要生產者(B)灌溉用水以地下水源為主
- 第18-20題為題組西伯利亞物產豐富,其天然資源為俄羅斯主要外銷商品。現任總統浦亭上任後即宣示,「交通現代化」和「與亞洲結合」為發展西伯利亞的重要目標。然而投資者寡,導致西伯利亞之發展普遍落後於俄羅斯
- 【題組】近年西伯利亞遠東區與中、日、韓三國已成為關係密切的貿易伙伴。在2003年彼此間之貿易額高達該區總貿易額的90%。下列何者不是促成此趨勢的因素?(A)地理位置的鄰近性(B)日本對能源需求的
- 【題組】歐盟和俄羅斯資本家對西伯利亞東部地區投資意願極低。最可能的原因為何?(A)運輸成本過高(B)資源面臨枯竭(C)人事成本過高(D)位居戰略位置
- 這個王朝覆亡的近因,在於政府財政破產、紙幣貶值,無法適時救濟災荒。農民的叛變延及今日安徽、河南、湖北各處,截斷南北的交通,於是鹽梟乘機占領東南產米地區,海盜則阻止了向北的海運。這時候官軍則是就
- 6 世紀初,歐洲曾因以下局勢發展而出現了一股要求抗擊異教徒的「十字軍」呼聲:威尼斯因海上貿易受到威脅而日漸沒落,威尼斯元老們投書羅馬、維也納等城市,希望尋找盟友來對抗共同的外來敵人。當時的羅馬
- 一位政治人物在巴黎發表演說:「巴黎解放了!但我們不能自滿,敵軍依舊待在法國的土地上。因此我們雖然依靠親愛的結盟國家支援,已將敵軍驅逐出巴黎,但我們的軍隊,仍要繼續奮戰。我們必須報復敵人、直到克
- 學者討論《航海法》時認為:「17 世紀重商主義的背景下,英格蘭數次公布、修訂《航海法》 ,試圖將荷蘭等歐洲國家,排除於英格蘭與其殖民地的貿易之外,以保障大英帝國的利益。對北美新英格蘭的人民而言
- 一位學者描述 20 世紀西方歷史的發展:「若無這個事件,德國絕對不會有希特勒的崛起,美國也可能不會出現羅斯福總統,而蘇維埃體制更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舉足輕重的經濟對手。」請問,此一論述與下列哪一
- 某書分析,1880 年以後,甲、乙兩國可說是帝國主義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甲國在 19 世紀最後幾年,掀起一場「漂亮的小戰爭」,從歐洲列強手中奪取亞洲的據點。因此史家形容甲國是「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主
- 「為了對抗工廠主人,工人們必須事先達成協定,聯合起來。而且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工人,也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工人,而是全世界的工人應該聯合起來。唯有如此,才能讓工人強大,成為最大贏家。最終,工人可以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