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晚明文人旅遊風氣很盛,遊必有記,但大部分是「小品」,像張岱的〈湖心亭賞雪〉、〈西湖七月半〉,袁宏道〈鑑湖〉、〈雨後遊六橋記〉,都是短程定點旅遊,所記也是很個人的內心抒發―― 因景而生的末代感傷,恍惚驚愕,繁華夢醒。 
同時代的《徐霞客遊記》很不一樣,徐霞客花了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翻山越嶺、過河渡湍,所經歷之人文風俗、景觀異致、地質奇貌、種族宗教……,無不一一記錄,留下三十餘萬字的遊記與資料。 
清人潘耒形容徐霞客:「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1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徐霞客曾在旅途中遭土匪洗劫一空,友死心慟,有人勸他返鄉,他仍堅定的說:「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可見他不但有登山客的勇氣,還有探險家的毅力,更有豁達的人生觀。――改寫自謝邦振〈徐霞客 穿越古今五百年〉
39. 根據本文,關於《徐霞客遊記》與其他晚明文人遊記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二者皆有因景而生、繁華夢醒的末代感傷
(B)二者皆為旅遊風氣之下的產物,遊必有記
(C)前者為多方探遊的記錄,後者多為定點描述
(D)前者主人翁常涉險阻,後者主人翁多就近尋訪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86957
統計:A(79),B(8),C(16),D(11),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