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6. 某一時期的中國,圖書分類開始出現個人文集,反映當時文學創作上個人意識的覺醒。這個時期最可能是:
(A)兩漢
(B)魏晉南北朝
(C)隋唐
(D)宋元
(A)兩漢
(B)魏晉南北朝
(C)隋唐
(D)宋元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1),C(0),D(0),E(0)
內容推薦
- 學者評論:這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描繪天堂與地獄,充分反映中世紀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流露出對現世的關懷與個人價值的肯定,因此,稱得上是由中古過渡到近現代的代表性人物。這位作家最可能是:(A)
- 許多人正在禮堂中舉辦宣傳活動,牆上掛著各種標語,包括「顯揚皇道精神、完成國民資格」,「乃兄乃弟相親相敬、同文同種共存共榮」。這種情況最可能出現於何時何地?(A)1910年代的南京 (B)192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雖認為吸食鴉片是臺灣三大陋習之一,但其並未完全禁止臺人吸食鴉片,甚至還曾自行進口鴉片提煉,高價售出。臺灣總督府這種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財政收入 (B)藉漲價以制量 (C
- 某個宗教,信徒主要分布於亞洲與非洲北部地區,信徒最多的國家是印尼,此外,在英國、法國、德國和中國西北部也有許多信徒。這個宗教是:(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
- 史家說明某一古代民族的宗教,指出:「這個民族的神乃是他們本於自己而塑造的理想人格,比人更強、更美、更多智慧,但並不是全能,也非至善。他們的神超乎自然而仍一本於自然,超乎人而仍和人聲氣相通。當他們
- 某個國家在不到30年間,經歷兩次大戰,在戰爭中受到極大損失。在第二次的戰爭中,城市滿目瘡痍,交通嚴重受損,成年男性大量傷亡,生產停頓。但戰後不到20年間,就能夠重建經濟,快速發展。這個國家是:
- 這場大亂不僅造成眾多華北士人、人民南遷長江流域,首都仍在華北的朝廷,更加仰賴南方經濟的支援,運河成為維繫帝國的命脈。這場大亂是:(A)黃巾之亂 (B)安史之亂 (C)靖康之役 (D)明末大亂
- 文學作品往往會呈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傾向,下列詩作表達出積極用世思想的選項是:(A)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C)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D)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 財政大臣向國王建議:政府財政即將破產,必須改革,才能改善,並希望政府同意徵收土地稅,讓原本享有特權者也要納稅。國王同意,於是召開會議,要求大家支持,卻引發一場大規模的衝突事件。這最可能是:(A)
- 某朝代開國後,為避免重演前朝群雄擁兵割據,於是大封宗室為王,命他們率兵鎮守四方要地,不料卻引發諸王間的混戰,最後導致外族起兵,國家滅亡。這一事件發生於何時?(A)西周 (B)西漢 (C)西晉
內容推薦
- 1949年,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指責中華民國政府應為共黨的擴張負責。直到某一事件發生後,美國為了遏止共黨勢力在亞洲的擴張,才恢復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合作。這個事件應是:(A) 1950年代的韓戰
- 一個帝國,由上百個大小邦國及獨立城市組成,各邦國多具有自主權力,帝國境內沒有中央制定的法律,審判多以各地習俗為準。帝國境內沒有統一貨幣,各自使用自己認可的錢幣。這個帝國是:(A)鄂圖曼帝國 (
- 這個時期的佛教,不僅大量翻譯經典,深入研究佛學教義,出現許多宗派;更逐漸將傳統的家庭倫理,如孝順父母,涵攝到佛教教義之中。這個時期應是:(A)魏晉南北朝 (B)隋唐 (C)兩宋 (D)明清
- 某個時期,臺灣的學校、車站、公園等公共設施上,常常看到「保密防諜,人人有責」、「檢舉匪諜,人人有責」之類的標語。這個現象之所以出現,與下列何者最相關?(A)中日戰爭爆發 (B)冷戰對峙 (C)
- 有人形容某地由「西裝紳士、長衫女士、勞動者、紳士、自轉車、自動車、人力車、貨車構成。」這最可能是形容何時何地的情景?(A)1800年的北京 (B) 1845年的天津(C) 1860年的南京 (D
- 這個帝國威震中外,向來被視為中國史上的盛世;但在學術思想方面(儒學思想),卻被後來學者認為是一個「平庸」的時代,只是承襲並整理傳統學術,並無重要創見。這個時代最可能是:(A)漢 (B)唐 (C
- 某一國家曾經模仿中國制度,舉行科舉考試。十九世紀以後,因為受到殖民母國限制,科舉內容改成法語、歷史、地理與算術。這個國家是:(A)越南 (B)日本 (C)新加坡 (D)朝鮮
- 某人鼓吹所有的人都可以自行閱讀聖經,與上帝溝通;他強調基督信仰的根本精神是人們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因而獲得救贖與永生,得以回到神的身邊。這個言論引發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分裂。這個人最可能
- 一位官員指出:「有人捐納清國官銜,被當局發覺,於是召集這類心懷虛榮的人,嚴行訓示。此後他們不敢再穿著這種大禮服。」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於:(A)荷蘭統治臺灣時期 (B)鄭成功治理臺灣時期(C)日
- 一位文人感嘆:世家子弟占據高位,而一些有才幹但無家世背景的人,就只能擔任下屬。他還表示,這並不是短暫的政治現象,而是長期制度所造成的結果。這位文人所指的制度最可能是:(A)漢代重用五經博士 (B
- 1960年代,某國經過一次重大的公民運動,迫使政府通過「民權法案」,宣布: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歧視作法屬於非法,自此不得採取種族隔離。本法結束長期的種族隔離政策,是人權進步的重要里程碑。這個
- 一個團體認為:鐵路、電綫都是洋人用來禍害中國之物,所以要焚鐵路、毀電綫。如果有人家裡藏了洋書或洋圖畫,都屬「二毛子」,一定要殺之而後快。這個團體最可能是:(A)明代的白蓮教 (B)清末的義和團
- 一份宣言指出:應剝奪日本自1914年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這是哪一份宣言?(A)人權宣言 (B)獨立宣言
- 一份清代的文獻指出:當時的臺灣府雖治理管轄方圓百餘里,但鳳山縣、諸羅縣都還屬惡瘴之地,被任命為知縣者,為了保全生命,往往不敢至其任所。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現於何時?(A)康熙中葉 (B)嘉慶初年
- 某人回憶道:這些外來的殖民者入侵了我們的家鄉!在西方世界的幫助下,他們在我們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我們應當拒絕聯合國所提供的房屋和金錢補償,因為最適當的補償就是讓我們回到自己的家鄉。上述情景
- 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北方以游牧為主的國家,為了配合新興的農業發展,便企圖征服中國華北;而南方的農業國家也自認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資源,便長期與北方國家征戰。後來雙方簽訂和約,南方每年送給北方
- 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參戰國的經濟受到波及,但也有國家反而增加。某一個國家在1944年時,總生產毛額比1939年成長8倍;1943年的工業產值也比5年前增加2倍,重工業增加更達3倍。這
- 一份征服者向被征服者發布的文告裡,提到:我國雖為小邦,卻因我們勤謹奮發,所以得到上天的眷顧,才能擊敗原本為大國的你們。這份文告最可能發布於何時?(A)周人克商 (B)秦統一六國 (C)隋代平陳
- 某人不僅奠定了此後基督信仰的體系,更將基督信仰傳揚到以色列以外的外邦地,最後,他在羅馬殉教。這個人是:(A)阿奎納 (B)彼得 (C)保羅 (D)奧古斯丁
- 某學者評論:政府開始設置兵工廠,製造新式武器;又建造輪船,翻譯西方科技與國際法書籍;還新成立了類似外交部的機構。然而,政府的積極作為卻無法改變傳統體制的惰性,政府仍按過時的方法運作,以致改革成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異族擄走的皇帝是? (A)周幽王 (B)漢獻帝 (C)晉懷帝 (D)隋煬帝。
- 國民政府時期,某一學者大力提倡識字、衛生、生產、公民等教育,推動農村改造。這位學者所做的事,與當時政府推動的哪個運動性質最接近?(A)新文化運動 (B)聯省自治運動 (C)新生活運動 (D)文
- 一場會議中,來自歐洲各國的代表達成決議,要根據正統和補償的原則,恢復舊有的政治秩序,各國君主因而得以復辟。這場會議最可能是:(A) 1814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 (B) 1878年召開的柏林會議(
- 某一時期,臺幣受中國大陸惡性通貨膨脹的波及,先是發行一萬圓紙鈔,後來又發行一佰萬圓本票,面值之高,反映了當時通貨膨脹十分嚴重。這是哪一時期的現象?(A)清末開港通商之際 (B)日治皇民化時期(
- 一本書寫到:這個城市的人民熱愛自由、獨立,不再聽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號令。他們認為一個人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是否遵守行會的規範,都是次要的事。他們有著不同於前人的審美觀,重新發現了古代,並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