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地方志記載:此地製茶工房林立,茶葉產期,茶行必須僱用許多女工,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人,甚至有漳、泉婦女來此短期工作,每日工資四五錢不等。這本地方志最可能是
(A)諸羅縣志
(B)彰化縣志
(C)臺東州志
(D)臺北府志
(A)諸羅縣志
(B)彰化縣志
(C)臺東州志
(D)臺北府志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125
統計:A(0),B(1),C(0),D(13),E(0)
內容推薦
- 在清廷發布宣戰令之後,南方省分的督撫組成東南互保,以確保中國東南各省不會受到戰火蹂躪。此時中國南方的中下層官員先後接到中央與地方督撫下達的兩種命令,頗有無所適從之感。請問地方督撫下達的命令為何?
- 三、在近年來「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以及「區
- 清末康有為曾發起「公車上書」,上書請願,建議拒和、遷都、變法,其中「拒和」應該是指反對簽訂那一條約?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 恆春古城的一個角落,有位白髮老人在撫琴低唱:「思想起,臺灣的歷史真趣味,各族各群的奮鬥都有意義;你若要知臺灣的過去,就聽我一項一項的講起。思想起,從前在蕉風椰雨的南國,有個水涯山隈的排灣族部落,
- 以下有關古印度哈拉帕、摩亨‧卓達羅等遺址文化的敘述,何者合於史實? (A)遺址位於恆河流域,是由達羅毗荼人所創造 (B)已進入青銅器時代,但人們還不會書寫文字 (C)以商業為經濟基礎,對外貿易發達
- 有一本書寫道:「即使他已被幽禁起來,卻仍有人想要罷黜他,惟未能成功。不久之後,一股假借神蹟的風潮導致各國展開軍事報復,他也被挾持前往西安。」請問「他」是指誰? (A)咸豐皇帝 (B)同治皇帝 (
- ⑵美國目前在因應 IS 威脅的政策和作法上,與小布希政府因應基地組織威脅的政策和作法,有那些主要差異?(10 分)
- 十八世紀中抵達中國的外國人可能有什麼樣的遭遇? (A)想跟中國作生意只能透過「行商」 (B)遇到不公平待遇可以直接向中國官府提告 (C)只要兩情相悅就可以娶中國女子為妻 (D)除了五口,不可
- 這是民國初年一位政壇人士勸退某人的話:「近閱報悉撤銷承認帝制之令,而仍居總統之職,在執事之意,以為自是可敷衍了事。第在天下人視之,咸以為廉恥道喪,為自來中外歷史所無。」這個被勸退的人是 (A)孫
- 下列哪一民族曾發現許多化學元素,並且長於解剖手術和臨床醫學? (A)法蘭克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埃及人。
內容推薦
- ⑵亞太地區最有代表性、成員最廣的軍事安全合作機制為何?其與歐洲地區最重要的軍事安全合作機制有那些主要差異?(10 分)
- 鴉片戰爭後,某位學者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為後來的「自強運動」提供改革理念。請問這位學者是誰? (A)魏源 (B)林則徐 (C)李鴻章 (D)左宗棠
- 1842年清廷開放五口通商,使得某地許多工人、商人失去謀生之路,請問某地為下列何者? (A)廣州 (B)上海 (C)寧波 (D)福州
- 四、請就以下兩種影響外交政策的國內政治因素作答:⑴何謂「聽眾成本」(audience cost)?聽眾成本與國內政治體制的性質,有何關係?(14 分)
- 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日本某報刊登了一幅臺灣地圖,如圖。這一幅地圖應如何解讀,最為合理? (A) 橫畫臺灣地圖,顯示明治維新初期,日人地理知識不足 (B) 日人擅劃漢、番疆界,刻意挑動兩者矛盾,冀從
- 京師大學堂是今北京大學的前身,其籌設始於何時? (A)英法聯軍時 (B)自強運動時 (C)戊戌變法時 (D)庚子後新政時
-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第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同盟會積極聯絡海外愛國華僑和國內會黨,企圖以武裝起事的方式推翻清廷。請問「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於何處? (A)香港 (
- 八國聯軍之役時,東南地方督撫的態度為何? (A)宣布獨立 (B)奉行宣戰詔令,但對外人加以管束 (C)與中央一致對外 (D)避開中央,準備自行和各國議訂「東南互保」辦法國立宜蘭高商102學年度
- 辛亥八月起事時,居全國樞要的武漢三鎮,為什麼清廷兵力會比較空虛? (A)革命機關被破獲,大部分參與革命的新軍被捕 (B)湖廣總督與新軍統制相繼北調,清兵群龍無首(C)部分新軍被清廷外調四川,參與
- 民初的「府院之爭」,指的是總統府的黎元洪和國務院的段祺瑞,因為哪一事件引發衝突? (A)向日本銀行團借款 (B)討伐廣州軍政府 (C)恢復《臨時約法》 (D)參加一次大戰。
- 1905年的紐約時報刊載:「代表團與慈禧皇太后的一項政治計畫有關。……代表團的成員們將在日本待一個月,然後假道美國前往歐洲。……大清國外務部尚書慶親王奕劻於八月二十九日舉行宴會,歡送五大臣出洋…
- 關於臺灣歷史的發展特色,何者敘述正確? (A)各種不同的移民在臺灣島上拓墾奮鬥 (B)歷史上的政權更迭頻繁,先後曾出現葡、鄭、清、英、日等政權 (C)因為多數移民來自中國,故與中國內地的農業體系之
- 清朝入關時成功的運用以漢制漢策略統一天下,而在辛亥武昌革命爆發後,清廷還想再運用此一策略以對付革命黨,因而重新起用何人? (A)袁世凱 (B)張勳 (C)梁啟超 (D)李鴻章。
- 清廷在某次改革中,先是下令廢除八股取士之制,改試時事,其後更進一步廢除科舉,請問此次改革為何?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庚子後新政 (D)立憲運動
- 西元1640年,一名荷蘭軍官向某地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提出最後通牒,限期退出該地,遭西班牙軍官拒絕。雙方開戰,西班牙軍隊戰敗投降,許多教士也被俘,並遭遣送出境。這樣的故事最可能發生在何處? (A)巴
- 抗戰勝利後中共採取何種策略而能獲得中國大陸的政權?(A)先安內再攘外 (B)文化大革命 (C)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擴大 (D)以鄉村包圍城市。
- 五四運動爆發的主因為何? (A)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 (B)袁世凱稱帝失敗 (C)軍閥的長期混戰 (D)國民黨的推動。
-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宣布預備立憲,這個政策主要是受到那一事件的影響? (A)自強運動 (B)甲午戰爭 (C)義和團事件 (D)日俄戰爭
- 撰於清康熙年間的某一古籍,對臺灣某一河川岸邊的景觀,有如下的記載:「旱田百餘里,夾道蔗林。……臺民以蔗為生,糖貨之利上資江浙。」該文記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一條河川的河岸景觀? (A)蘭陽溪 (B)
- 1946-1949年國共內戰中,中共由劣勢轉為優勢的原因何在? (A)依開羅會議的決議,蘇聯接收東北,將所獲武力接濟共軍 (B)中共採以城市包圍鄉村的策略,並以土地改革爭取多數工人的支持 (C)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貞觀二十一年:(太宗)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違古人而成功過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我們從這段史料中可以得知什
- 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 (A)日據時代臺北帝大的學生 (B)清末就讀同文館的學生 (C)民國初年北
- 武昌起事成功後,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協議,允諾在清帝遜位後,推其為臨時大總統。請問當時革命黨人對袁世凱讓步的原因為何? (A)孫中山人在海外 (B)袁世凱贊同共和 (C)革命黨實力不足 (D)外國支
- 清朝初年,大體上將土地劃分為高山族居住區 ──「番界」以外地區、平埔族的保留區及漢墾區。以北埔為例,乾隆五十五年清朝重新釐定番界時,北埔位於番界之外,仍屬高山族的勢力範圍。但道光十五年漢人的「金
- 資料提到:「有群住在臺北地區的中小學老師,發起某組織,為了抗議『無殼蝸牛』的一屋難求。其中,最特殊的行動劇為上萬人併肩躺在臺北東區商圈,共享一坪數百萬元的土地。」請問:這個組織為何? (A)無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