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武昌起事成功後,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協議,允諾在清帝遜位後,推其為臨時大總統。請問當時革命黨人對袁世凱讓步的原因為何?
(A)孫中山人在海外
(B)袁世凱贊同共和
(C)革命黨實力不足
(D)外國支持清帝國
(A)孫中山人在海外
(B)袁世凱贊同共和
(C)革命黨實力不足
(D)外國支持清帝國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73684
統計:A(0),B(6),C(9),D(1),E(0)
內容推薦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貞觀二十一年:(太宗)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違古人而成功過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我們從這段史料中可以得知什
- 1946-1949年國共內戰中,中共由劣勢轉為優勢的原因何在? (A)依開羅會議的決議,蘇聯接收東北,將所獲武力接濟共軍 (B)中共採以城市包圍鄉村的策略,並以土地改革爭取多數工人的支持 (C)
- 撰於清康熙年間的某一古籍,對臺灣某一河川岸邊的景觀,有如下的記載:「旱田百餘里,夾道蔗林。……臺民以蔗為生,糖貨之利上資江浙。」該文記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一條河川的河岸景觀? (A)蘭陽溪 (B)
-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宣布預備立憲,這個政策主要是受到那一事件的影響? (A)自強運動 (B)甲午戰爭 (C)義和團事件 (D)日俄戰爭
- 五四運動爆發的主因為何? (A)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 (B)袁世凱稱帝失敗 (C)軍閥的長期混戰 (D)國民黨的推動。
- 抗戰勝利後中共採取何種策略而能獲得中國大陸的政權?(A)先安內再攘外 (B)文化大革命 (C)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擴大 (D)以鄉村包圍城市。
- 西元1640年,一名荷蘭軍官向某地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提出最後通牒,限期退出該地,遭西班牙軍官拒絕。雙方開戰,西班牙軍隊戰敗投降,許多教士也被俘,並遭遣送出境。這樣的故事最可能發生在何處? (A)巴
- 清廷在某次改革中,先是下令廢除八股取士之制,改試時事,其後更進一步廢除科舉,請問此次改革為何?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庚子後新政 (D)立憲運動
- 清朝入關時成功的運用以漢制漢策略統一天下,而在辛亥武昌革命爆發後,清廷還想再運用此一策略以對付革命黨,因而重新起用何人? (A)袁世凱 (B)張勳 (C)梁啟超 (D)李鴻章。
- 關於臺灣歷史的發展特色,何者敘述正確? (A)各種不同的移民在臺灣島上拓墾奮鬥 (B)歷史上的政權更迭頻繁,先後曾出現葡、鄭、清、英、日等政權 (C)因為多數移民來自中國,故與中國內地的農業體系之
內容推薦
- 資料提到:「有群住在臺北地區的中小學老師,發起某組織,為了抗議『無殼蝸牛』的一屋難求。其中,最特殊的行動劇為上萬人併肩躺在臺北東區商圈,共享一坪數百萬元的土地。」請問:這個組織為何? (A)無住屋
- 原產於美洲的菸草,明末開始流行吸食,成為高價值的經濟作物。請問:菸草是由何處輾轉引進閩、粵一帶的? (A)菲律賓 (B)澳門 (C)臺灣 (D)印尼
- 陳獨秀談共產主義,胡適講自由主義,魯迅攻擊儒家思想。但這些人都能進入同一所大學教書,或擔任教授,或編輯刊物、發表新思想的文章。按照你的了解這應該是哪一所大學? (A)北京清華大學 (B)上海復旦
- 民初時期的「中華革命黨」是在哪個事件後成立? (A)袁世凱稱帝後 (B)籌安會成立後 (C)二次革命後 (D)護國軍成立後。
- 日治中期的臺灣詩社仍相當活躍,下列有關詩社的說明,何者正確? (A)提倡白話文而成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中心 (B)多帶有民族思想,常抒發不滿日本統治的心聲 (C)中部文人創立的「瀛社」,最具批判性格
- 上歷史課時,老師請大家對於西周的封建制度發表自己的看法。甲生:「封建是周人擴張勢力到東方的一種方式」;乙生:「宗法關係是封建制度的基礎。」丙生:「與周王室無血緣關係者,被排除出封建對象之外」;丁生
- 參考資料一: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依據行政院核定「桃園航空城核心計畫專案」,負責推動執行之「第三航站區計畫」,為國內自十大建設以來最大單一的公共建築,將分別進行規劃、設計及興建。目前正由國際總顧問
-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在哪一時期受到最大的非難與攻擊? (A)戊戌政變時期 (B)自強運動時期 (C)國父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 中國現代史書記載:「民國六年,□□乘府院之爭,率五千辮子軍北上,擁溥儀復辟。」請問:□□是指何人? (A)段祺瑞 (B)馮國璋 (C)黎元洪 (D)張勳。
- 《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民34年,光復時臺幣與法幣之比是1:30,上海和臺灣物價雖然經過強力的平抑,但還是無法控制幣值的不斷下貶,最後在民三十八年三月十五以舊臺幣四萬比新臺幣一元之
- 他是美國五星上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協助羅斯福總統,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職務,指揮美軍在東西兩個戰場上與德國、義大利及日本軍隊作戰。戰後他已經計畫退休,但是他又應總統請託出使中國,調停國共間的衝
- 宋代交易主要用銅錢,來發行紙幣。到了明代,白銀流通甚廣,數量也大。明代何以會出現大量白銀? (A)明代重視銀礦的開採,產量自然較前代為多 (B)明代煉銀技術較前代為進步,產量因而增加 (C)明代
- 近現代中國史上,哪一件史事的發生造成汪精衛在武漢成立政府,蔣中正在南京另有一個政府? (A)七七事變 (B)西安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清黨。
- 「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請問:以上文字出自何人之手? (A)胡適 (B)陳獨秀 (C)吳虞 (D)梁啟超。
- 民國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間,許多學運口號喊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此口號的背景是在抗議何事? (A)西安事變 (B)中原大戰 (C)國民軍北伐 (D)國民黨圍剿中共。
- 某朝代建國之初,有人建議記取前朝未能善用大亂後「勞民易為治」的有利條件,反而過度役使民力,終於導致民眾叛亂而亡國。本朝制度承襲前朝,若不能記取歷史教訓,更新制度,可能會步上前朝亡國的後塵。「某朝
- 某史料記載:「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房罷而機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請問:此資料可以反映何種時代背景? (A)明代紡織業與原料生產分離 (B)明代良民不從事工商業 (C)宋初
- 曾任江西督軍的李烈鈞曾發電報指責張學良:「父仇未報,更釀內亂,何以為子?以怨報德,威劫主帥,何以為將?」請問:「父仇未報」是指何事? (A)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家鄉淪陷,父親因而去世 (B)九一八
- 1915年袁世凱帝制之說大起時,何人曾公開撰文反對,並與其學生密商反袁大計,決心策動雲南將軍唐繼堯起兵討袁? (A)孫中山 (B)梁啟超 (C)宋教仁 (D)黎元洪。
- 近幾年常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中國大陸歷次發射的「長征」號太空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其長征號的取名,為紀念何事? (A)1937年爆發的八年抗戰 (B)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 (C)1934年
- 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應是指哪一時期? (A)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
- 明初政府規定:「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免除本家差役。」這項法規反映了明代怎樣的社會情況? (A)婦女道德規範的嚴格化 (B)致力提升婦女社會地位 (C)政府鼓勵敬
- 在「以黨治國」的原則下,中國人民須服從並擁護中國國民黨,始能享受中華民國的權利,因此引發知識界、輿論界的批評。請問:這是哪一時期內政的特色? (A)軍政時期 (B)訓政時期 (C)憲政時期 (D
- 國民黨在民國十六年執行清黨,將共產黨員清除出去。這些共黨人員是在哪一政策下,以個人黨員身分加入的? (A)聯日制俄 (B)聯俄容共 (C)以夷制夷 (D)安內攘外。
- 這個時代的法律並未規定「士庶之別」,但退職的官員回到家鄉之後,多受到民眾尊敬,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這最可能是指哪一個時代? (A)秦 (B)漢 (C)唐 (D)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