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一些地方大吏,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章程,使東南各省免於戰禍,也說明太平天國平定後出現的那一現象?
(A)漢人督撫已成為清季地方督撫的主體
(B)清季已將外交權下放至地方
(C)中央權力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上升
(D)東南地區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較少
(A)漢人督撫已成為清季地方督撫的主體
(B)清季已將外交權下放至地方
(C)中央權力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上升
(D)東南地區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較少
參考答案
答案:A[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1),B(1),C(0),D(0),E(0)
內容推薦
- 陳獨秀被毛澤東稱爲「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主要因爲他(A)最早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B)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並直接領導了五四運動 (C)領導了新文化運動爲五四運動作了思想準備 (D)長期與胡適並
- 「夫中國首也,胡虜足也;中國神州也,胡虜妖人也。中國名為神州者何?天父皇上帝真神也,天地山海,是其造成,故從前以神州名中國也。胡虜目為妖人者何?蛇魔『閻羅妖』邪鬼也,韃靼妖胡,惟此敬拜,故當今以
- 孫中山在發動某一革命行動時曾發表如下的言論:「民國成立,六年於茲,而梟雄畔換,頻繁不已,文不能救,自念無以對我邦人兄弟。今者叛督倡亂,權奸竊柄,國會解散,元首遷廢。此誠勇夫志士發憤倡議之時也。而
- 晚清時鄭觀應說:「人見其士馬之強壯,船砲之堅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視宇內,不知其折衝禦侮,合眾志以成城,政治固有本也」。他的主旨是什麼? (A)仍是船堅砲利 (B)從器物層面轉到議會政治 (C)
- 1816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Amherst)出使中國,卻與清朝發生「禮節之爭」。清朝要求英使依「天朝定制」,覲見皇帝時行「三跪九叩頭禮」,英使以跪叩禮「有傷英國尊嚴」,堅持僅行「免冠俯
- 清末徐州道阮祖棠曾經派人暗訪過大刀會,據他的報告,大刀會所謂的「金鐘罩」演練為:「其習法時,貧者不受贄儀,有力者以京錢六千為贄,夜半跽而受業。燃燈焚香,取新汲井水供之。以白布畫符錄,其符字鄙俚不經
- 民國成立之初,宋教仁聯合其他政黨和同盟會共組「國民黨」;梁啟超則組「進步黨」和國民黨相對抗。二人雖分屬不同的政黨,但二人均為何理想而組黨? (A)為促進中國的現代化 (B)為實現以黨治國的政黨政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為了是否要參戰一事,引起府院之爭。二年後,在國務總理完全掌握大權,且取得外國允以借款的承諾下,宣布決定加入戰局。這位國務總理是 (A)段祺瑞 (B)黎元洪 (C)馮
- 張之洞認為俄國「舉動闊大磊落」;劉坤一則認為俄國「信義素敦」、「為德於我更大」。他們兩人皆主張「以結強援」、「以結俄歡」。這兩人之所以強力主張「聯俄」的原因為何? (A)使俄國在鴉片戰爭時,保持中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度起用某人,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他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
內容推薦
- 一份文獻記錄乾隆年間一群西方人在北京的經歷,提到朝廷禮儀繁重,但使人感受到宗教式的肅靜。沒有人在典禮進行時竊竊私語,「這種肅靜莊嚴是東方的特色,歐洲文明還沒有達到這點。」這份文獻最可能是由以下何
- 孫中山曾致電某人,內容指出:「幸得清帝遜位,民國確定,維持北方各部統一,此實惟公一人是賴。」文中所稱的「公」,最可能為何人?(A)蔣中正 (B)黎元洪 (C)袁世凱 (D)宋教仁
- 甲午戰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遍於南北。甲午戰後,情勢大為不同:東北與長城內外、黃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別為俄、德、法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列強開放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大家利益
- 這是一段介紹某位革命志士的文字:「……留學日本……擅長演說,詞鋒無敵,著革命軍一書,發揮革命精義,提出建國主張,文辭犀銳,感情澎湃,轟動海內外,實為辛亥前極偉大之革命動力……,惜因蘇報案被捕,病
- 近代的變法改革中,從制度層面到思想層面的改革指的是哪兩次? (A)自強運動→百日維新 (B)百日維新→新文化運動 (C)自強運動→新文化運動 (D)百日維新→新文化運動
- 下列有關自強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 (A)自強運動的重心以國防外交為主,不涉及民主和教育的議題 (B)自強運動徹底從根本去改革,扭轉了傳統舊格局 (C)自強運動期間全國上下一致從事改革 (D)不
- 辛丑條約的那一條款,造成國都門戶大開?(A)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B)懲辦禍首 (C)各國可以駐軍於北京、天津和山海關間 (D)各國可以駐軍於中國各地
- 清末知識分子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必自婦人不學始。」他們主張「興女學」,呼籲婦女應受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倚賴母教,女子教育的好壞實為國家強弱的依據。這時期士人鼓吹女學的主要背景為:(A)認同國際社
- 有位史學家說:「科舉制度的實行,用統一的標準來選拔社會上的優秀分子,使之參與國家的政治。」清末維新人士則認為:「科舉制度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造成了破壞人才、國家貧弱的後果。」關於這兩種看法何
- 一個近代中國城市,其繁榮應該歸功於外國人的工商活動,外國資本是該城經濟結構的基礎,外國商人和資本家因而成為該城的貴族階級,住在該城的人都得向洋人低頭。這些洋人有他們的生活圈子,他們住在富麗幽邃的
-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這段文字是清代一位士大夫反對朝廷推動一連串運動所
- 胡適將國史上某個文體的出現,與但丁以後的義大利文學、喬叟以後的英國文學及路德以後的德國文學相比擬,並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這個文體是(A)八股文 (B)白話文 (C)駢體文 (D)古文
- 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亦
- 白崇禧曾說:「上海自我軍占領之後,工人就組織糾察隊封鎖租界。他們有自己的武器,有自己的指揮系統,不服從軍事長官的指揮。他們要衝入租界,占領租界。現在外國領事團已經提出嚴重警告,黃浦江上布滿了外國
- 一群愛國學生從北平天安門出發遊行示威,他們手持小白旗,上面書寫著:「取消二十一條」、「誓死力爭」、「保護主權」、「勿作五分鐘愛國心」、「爭回青島方罷休」、「寧為玉碎,勿為瓦全」、「頭可斷、青島不
- 在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布的《憲法大綱》草案中,內容共二十三條,其中分為兩部分:一為關於君上大權,共十四條;一為關於臣民權利義務,共九條。我們可以從這樣的分配,看出令人民失望的原因為何? (A)規定君
- 1 依據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添加物及其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明顯標示事項,不包括下列何者?(A)原產地(國) (B)淨重、容量或數量(C)含基因改造食品添加物之原料 (D)健康風險程度
- 「聯俄容共」的政策,是何人的主張?(A)袁世凱 (B)段祺瑞 (C)孫中山 (D)蔣中正
- 日本原想藉此事件打擊中國人自信心,但反而使中國人堅定抗戰到底的決心。請問:這是指哪一事件? (A)盧溝橋事變 (B)死守四行倉庫 (C)南京大屠殺 (D)濟南慘案
-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提到西方中古時代的文藝復興運動時,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是一個混亂和衝突的時代,無論是在宗教上、在道德上,還是在個人性格上,都充滿了混亂和衝突,在同一個人身上,有著中古的品質,也
- 民國初年,臨時參議院改總統制為內閣制的主要原因為何? (A)為了牽制袁世凱 (B)袁世凱為當皇帝而鋪路 (C)袁世凱控制政府的一種手段 (D)國民黨對進步黨的一種反擊
- 十九世紀時,蘇格蘭人歐文發現利潤是一切的禍源,它使得工資無法提高而削弱工人的購買力。為解決問題,他遠赴美國 的印第安那州建立合作社區’他在社區内將紡織廠與各種生活所需的活動聚集在一起,並建立住宅
- 某書評指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大陸史家所著的的國民黨史,幾乎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政治教條。例如:多會強調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的指導原則;對國共歷史上的主要爭議幾乎都會有口徑一致的『標準答案』
- 某位作家寫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兩個字:『吃人』!」請問:這位作家的主張跟下列
- 下列哪一項改革使中國正式脫離銀本位制,改採外匯本位制,有利於國家的統一與經濟的發展? (A)發行法幣 (B)廢除釐金 (C)廢兩改元 (D)收回關稅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