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鉛會引發什麼病
(A)水俁病
(B)痛痛病
(C)腦水腫
(D)烏腳病
(A)水俁病
(B)痛痛病
(C)腦水腫
(D)烏腳病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45455
統計:A(3),B(1),C(12),D(2),E(0)
內容推薦
- 由左下至右上越變越大的是那些半徑游離能電負度金屬性還原力電子親合力(A)125(B)236(C)234(D)235
- 鎘會引發什麼病(A)水俁病(B)痛痛病(C)腦水腫(D)烏腳病
- 無水氯化亞鈷為什麼顏色(A)紅色(B)無色(C)紫色(D)藍色
- 汞會引發什麼病(A)水俁病(B)痛痛病(C)腦水腫(D)烏腳病
- 含水氯化亞鈷為什麼顏色(A)藍色(B)紅色(C)紫(D)黃色
- 清末民初(光緒28年至民國10年)中國教育制度大多仿自(A)美國(B)英國(C)日本(D)德國
- 酚太當用在(A)未知的酸(B)未知的鹼(C)沒規定(D)無法使用
- 下列哪一項不是教學評量的目的?(A)激發學習動機(B)調適教學步調(C)評定學習結果(D)了解學生行為偏差。
- 班級教學之主要目的在實施:(A)群育(B)智育(C)德育(D)美育
- 提出資優與特殊才能區分模式的學者是?(A)Gardner (B)Gagne (C)Armstrong (D)Renzulli
內容推薦
- 0下列何者合乎建構論的教學觀?(A)以錄影帶教導幼兒花的構造(B)讓幼兒在練習本上圈出花的各部份(C)鼓勵幼兒實際種花、觀察並做記錄(D)教師說明花的成長過程
- 合作學習是哪一學派提倡用以培育團隊精神(A)精神分析 (B)行為主義(C)人本主義(D)折衷主義
- 下列何者非氧化還原反應(A)呼吸作用(B)核分裂(C)酸鹼中合(D)鉛蓄電池充放電
- 阿法衰變和倍塔衰變的質量數減少和質子減少的數目各為多少(A)阿法4,2;倍塔0,-1(B)阿法2,1;倍塔0,-1(C)阿法4,2;倍塔0,1(D)阿法4,-2;倍塔0,-1
- 0教師為幼兒唸故事書的方式,下列何者不宜?(A)先介紹圖書的作者姓名(B)聲音和表情儘量誇張(C)先讓幼兒看書的封面和書名(D)指著書上的文字唸出
- 下列哪一句成語其典故與三國時代的人物沒有關係 ?(A)才高八斗 (B)刮目相待 (C)老驥伏櫪 (D)破釜沉舟
- 砷會引發什麼病(A)水俁病(B)痛痛病(C)腦水腫(D)烏腳病
- 下列哪一個課程設計者的自述,蘊含其可能邀請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決定過程?(A) 學生是登山者,我是經驗豐富的嚮導。(B) 學生是礦石,我是技巧熟練的技師。(C) 學生是出納台,我是存款人。(D)
- 我國的四史中,祇記載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的史書,是指(A)史記(B)漢書 (C)後漢書 (D)三國志。
- 下列何者為氧化還原反應漂白作用乳化作用酸鹼中合光合作用鞭炮爆炸呼吸作用(A)1245(B)1456(C)1256(D)1235
- 阿法衰變和倍塔衰變的分子量和電子的數目各為多少(A)阿法4,-2;倍塔0,1(B)阿法2,1;倍塔0,-1(C)阿法4,2;倍塔0,1(D)阿法4,2;倍塔0,-1
- 0下列何者不是開放教室的特質?(A)幼兒主導學習(B)重視過程(C)重視個別差異性(D)強調賞罰分明
- 開放式教育環境設計的特點,以下何者為非?(A)幼兒可以無拘無束做自己想做的事(B)開放式的教具櫃(C)適合幼兒高度的佈置(D)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
- 下列何者為混合物(A)小蘇打(B)食醋(C)白磷(D)乙醇
- 下列何者為入聲字:(A)竹(B)崖(C)以(D)之。
- 西元二00三年,歲次癸未,則次年(二00四)歲次為:(A)癸申(B)壬巳(C)甲午(D)甲申
- ㄕ和ㄖ的區別是:(A)送氣與不送氣(B)清和濁(C)舌尖音和舌根音(D)擦音和塞擦音。
- 下列何者非氧化還原反應漂白作用乳化作用酸鹼中合光合作用鞭炮爆炸呼吸作用(A)12(B)34(C)23(D)13
- 0實施混齡教學應注意:(A)教具儘可能單一化 (B)課程應具層次性 (C)以教師引導的活動為主 (D)強調認知教學
- 苗栗縣因地形上的特色而有的雅稱是(A)山城(B)風城(C)魚米之鄉(D)雨都。
- 若幼兒可以指出黏土球可以捏成汽車, 又可以再捏回原來的球, 此種特性稱為什麼?(A)具可逆性(B)具互補性(C)具同一性(D)具繼續性
- 下列何者為混合物(A)小蘇打(B)白磷(C)鹽酸(D)24K金
- 教師普遍被認為是一項專業,而專業有其必要的條件與屬性,請問下列何者非一般認定的專業之屬性?(A)自主性(B)不斷進修(C)受長期專業訓練(D)強調經濟效益
- 霧台鄉的原住民,多數為 (A)布農族 (B)魯凱族 (C)阿美族 (D)排灣族。
- 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推動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原由?(A)提昇國家競爭力(B)回應教改諮議報告書的建議(C)落實立法院的附帶決議(D)進行課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