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8. 閱讀下列文字,並選出正確的說明:曾先生嗜辣,說這是百味之王,正因為是王者之味,所以他味不易親近,有些菜中酸甜鹹澀交雜,曾先生謂之「風塵味」,沒有意思。辣之於味最高最純,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曾先生說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理?而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春風秋月,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曾先生常對我講這些,我也似懂非懂,趙胖子他們則是在一旁暗笑,哥兒們幾歲懂些什麼呢?父親則抄抄寫寫地勤作筆記。有一次父親問起鹹辣兩味之理,曾先生說道: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舊時王謝堂前燕,就看你怎麼嘗它,怎麼用它。(節錄自徐國能〈第九味〉)
(A)辣是百味之王,因為最易與其他味道相混,是王者氣象
(B)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譬之於人,正如芻蕘之言
(C)苦味入口便覺,如味之隱逸者,如秋菊冬梅
(D)鹹到極致反而是苦,可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
(A)辣是百味之王,因為最易與其他味道相混,是王者氣象
(B)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譬之於人,正如芻蕘之言
(C)苦味入口便覺,如味之隱逸者,如秋菊冬梅
(D)鹹到極致反而是苦,可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
參考答案
答案:D[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賈誼如流星般光璨而短暫的一生,每每成為文人思索與創作的焦點所在,因此歌詠賈誼的詩作,歷代不絕。下列詩歌中,不是歌詠賈誼的是:(A)一謫長沙地,三年歎逐臣。上書憂漢室,作賦弔靈均。(B)龍門有靈秀,
- 以下章法分析,錯誤的是:(A)賈誼〈過秦論〉一文,敘秦國崛起、壯大、併吞六國的經過,最後再以秦朝之快速滅亡,點出「仁義不施」的論點,為主旨歸納法(B)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第一、二段以實寫為主,
- ( )成語的運用常會隨時間而有改變或引申原意的情形,造成一詞多用的現象,下列「 」中的成語,詞義前後相同者為何?(A)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這次班聯會主席選舉,空前激烈,候選
- 下列各組成語中,意義、用法皆相近的是:(A)肉袒面縛/楚囚纓冠/折節請降(B)摧枯拉朽/挾山超海/俯拾地芥(C)甑塵釜魚/室無長物/簞食壺漿(D)腥風血雨/喋血山河/焚芝鋤蕙
- ( )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是指於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各種最終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值總值,下列何者不可計入2006年的GNP中? (A)外
- ( )下列文句「 」處的成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登上玉山山頂,遊目騁懷,不免有「栖栖皇皇」之感,一切煩憂抛諸腦後。(B)他工作態度非常認真,業績「甚囂塵上」,十分受上司賞識。(C)這次展出
- 下列關於作家的說明,正確的是:(A)曹丕〈與吳質書〉:「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以起其文。」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摘其辭賦,則七子之冠冕。」上引二段文字,所指涉的對象皆為孔融(B)司馬遷〈太史
- 東西方哲人的言語是可以相互發明,相互印證的,下列各句,何者的配合是不正確的?(A)雨果:對物質過度熱情,這是我們時代的罪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B)培根:慾望只不過是奢侈的
- ( )物價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之持續上漲現象,它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物價膨脹時,央行為平抑物價可採行降低重貼現率 (B)物價膨脹使物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而實質的工資減少
- ( )下列成語選項,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卯吃寅糧 (B)甕牖繩樞 (C)紈絝子弟 (D)萁踞而遨。
內容推薦
- 請問「以□□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句中□處可填入的語詞有幾個?(甲)俄頃 (乙)斯須 (丙)片刻 (丁)頃刻 (戊)亙古 (己)須臾: (A)三 (B)四 (C)五 (D)六。
- 9-10 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文字,並回答 9-10 題: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
- 下列關於人物事蹟的說明,完全正確的是:(A)平視甄妃—陳琳(B)文癒頭風—劉楨(C)座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孔北海(D)在史記中與屈原並置於同一篇列傳—賈誼(E)雪夜訪戴、愛竹—王獻之
- 211542年時,葡萄牙人發現臺灣,但為何沒有登陸的企圖? (A)他們人數太少,武力不夠,所以只好放棄 (B)他們只想設法取得中國的絲綢,以交換日本的白銀 (C)他們此時已占領澳門,無須以臺灣作為對中
- 《水滸傳》是重要的章回小說代表作,從本書中衍生出許多有趣的歇後語,請問下列配對何者有誤?(A)林沖上梁山→官逼民反(B)潘金蓮給武松進酒→不打不相識(C)梁山的軍師→無用(D)孫二娘開的店→進不
- 【題組】上引文字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最能與下列哪一選項相呼應?(A)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B)夫當今生民之患
- 依文意判斷,正確的先後順序應是:第一個提出「三不」政策的,不是蔣經國,不是李登輝,是鄭經。 十七世紀末鄭經的「三不」所爭取的和二十世紀末的我們所企求的,其實差別不大。(A)甲丁丙乙戊 (B)乙戊
- 23大溪豆干聞名臺灣,事實上溯源大溪歷史曾有段河運全盛期船舶雲集、繁華如織的盛景。請問:那段時期大溪的興盛是與何事件有關? (A)鐵路的興建 (B)樟腦、木材的轉運 (C)開山撫番政策 (D)臺北府的
- 下列關於時間計量用詞的說明,錯誤的是:(A)「一歲」、「一稔」、「一載」皆指一年(B)「一世」的時間比「一紀」來得長(C)「七秩老翁」也作「七旬老翁」(D)白居易:「予與夢得甲子同,今俱七十。」
- 有關〈北投硫穴記〉一文之敘述何者為非?(A)全文採用順敘法,用移步換景法的方式轉換空間(B)文末作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描寫硫穴,是全文的重心:由環顧四周、就近觀看、俯瞰硫穴構成(C)「巨木裂土而
- 下列各組以官名稱呼之人物,皆屬於同一時代的是:(A)賈太傅/孫討虜/柳屯田(B)嵇中散/阮步兵/杜工部(C)王右丞/杜拾遺/劉賓客(D)王右軍/顏太師/蘇學士
- 下列各選項「」中的字,何者讀音完全不同?(A) 皆歎「惋」/壯士斷「腕」/文「苑」英華 (B)「崛」起文壇/「淈」泥揚波/個性「倔」強 (C) 逸興「遄」飛/水流「湍」急/「惴」慄不安 (D)
- 斟酌下引文字,關於()應填入哪一部經書,說明正確的是: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甲)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乙)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丙)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丁)也
- 下列各組字義比較,完全相異的是:(A)憑軒「檻」以遙望兮/春風拂「檻」露華濃/籠鳥「檻」猿俱未死(B)不「虞」匱乏/以「虞」待不虞者,勝/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C)「因」利乘便/「因」不失
- 下列與《老子》一書的內容不相符合者為何?(A)文筆簡練,擅長以具體的事物、生動的譬喻來說明抽象的哲理(B)其句勢多為韻散結合,音調和諧,善用排比、對偶、回文等手法(C)以「道」為思想核心,認為道
- 「序」體文章除了書序、詩序之外,亦有託始於老子「君子贈人以言」,用以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之文,即所謂「贈序」。下列關於贈序的說明,正確的是:(A)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
- 三、題組題 (每題 5 分)※、以下三題為題組:【題組】51)( ) 寒假期間,國強想去打工貼補家用並賺點下學期的註冊費;如下表,他有四個工作可以選擇。國強選哪一個工作時,他的機會成本最小? (A
- 下列各選項中的言論,與先秦諸子流派之配合,正確的是:(A)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名家(B)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 弘鈞在參觀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時,見到珍貴的「人獸形玉玦」(如下圖)。請問這是臺灣哪一個史前文化遺址所出土的器物? (A)牛罵頭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卑南文化 (D)長濱文化。
- 「『阿公,你叫我回來時帶一條魚,我帶回來了,是一條鰹仔魚哪!』阿蒼蹬著一部破舊的腳踏車,一出小鎮,禁不住滿懷的歡喜,竟自言自語地叫起來。」上述文字為某短篇小說之節錄,請問下列何位作家的寫作風格與
- 梁小音在書上看到下列三則成語:「奴顏『婢』膝」、「『齎』志以歿」、「功成『弗』居」。她不清楚『 』內的讀音,請為她選出與『 』同音的選項: (A)卑、霽、縛 (B)裨、羈、孚 (C)碑、齋、佛
- 歷來文人關心政治,期望以一己之力,為國家提供更切時用的建議,是以論政文章蔚為大宗。下列關於論政文章的說明,正確的是:(A)《禮運.大同》以「禮義為紀」,作為大同之治最高理想(B)諸葛亮〈出師表〉
- 〈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有許多相應的文句,請選出配對錯誤的選項:(A)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B) 男女衣著,悉如外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說明正確的是:(A)甲骨文為刻在龜甲及獸骨上的字,通行於商代,是目前可見最早的漢字。因此早在秦漢時期,即有甲骨文的相關研究(B)金文為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筆劃比較繁雜,通稱
- 有關「書信」常識,下列何者敘述為非?(A)向他人自稱家中尊輩、同輩較長者用「家」;同輩較幼者用「舍」(B)啟緘不可使受信人「敬啟、敬收」,明信片不用「啟緘」,只用「收」(C)對他人妻子稱「尊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