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日治時期,臺灣的產業發展原本局限於農業方面,工業化設施可謂寥寥無幾。後因日本政府哪一方面的需要,開始在臺灣推動「工業化」?
(A)侵略南洋地區
(B)強化在臺統治
(C)標榜日臺合一
(D)培養忠誠皇民。
(A)侵略南洋地區
(B)強化在臺統治
(C)標榜日臺合一
(D)培養忠誠皇民。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小為在假日的時候跟家人到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遊玩,看到一座人像,聽媽媽介紹後才知道那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水利工程之設計、監造者。請問:這位人物是誰?(A)鄭進一 (B)郭懷一(C)金田一(D)八田與一
- 0魏德聖導演所執導的《賽德克.巴萊》票房創記錄,片中敘述霧社事件。在年,經過多年痛苦的生活,不滿情緒已經累積到臨界點,原住民終於發出怒吼,以白晃晃的山刀起來反抗日本人。」請問:若要忠於
- 下列關於日治時期「保甲制度」的敘述,何者正確? (A)須輔助軍隊管理國防事務 (B)是日治時期首創的制度(C)規定十戶為一保,十保為一甲(D)實施連坐法。
- 有一段文字提到:「西元1942年後,日本在各地戰事告急之下,除了原本的軍夫、高砂義勇隊之外,也開始募集陸軍及海軍的特別自願兵制,前後共計 207,人。」文中提及日本政府大量募集臺人從軍的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何在臺灣推動「皇民化運動」? (A)改變臺灣人的守法習慣 (B)改變臺灣人的宗教信仰(C)使臺灣人成為天皇的子民,利用臺灣各種資源(D)使臺灣人也享有日本國民的權利和
- 下圖為日治時期日語普及率曲線圖。1940年代日語普及率迅速增高,與何項政策有密切關係? (A)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B)內地延長主義政策(C) 無方針主義政策(D)皇民化運動。
- 臺灣於西元1930年發生哪一抗日事件,使總督府出動大炮、飛機、毒氣等武器展開鎮壓,造成死傷慘重,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並使總督府重新檢討對原住民的政策?(A)甲午戰爭 (B)霧社事件(C)西來庵
- 西元1895年,臺灣被割讓,下列哪些人共組「臺灣民主國」以抗拒日本接收?(A)劉銘傳、丘逢甲 (B)劉永福、李鴻章(C)劉永福、丘逢甲(D)劉銘傳、羅福星。
- 臺灣人莊爺爺說在日治時期每隔一段時間常會看到德高望重的鄭伯伯,來提醒家家戶戶大掃除,以維護環境清潔。請問:當時的鄭伯伯應該具有什麼身分?(A)總督 (B)警察(C)臺北州長官(D)保正。
- 日治時期,總督府曾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政策。關於此政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改由文官出任臺灣總督 (B)為了安撫臺灣知識分子要求民族自決的觀念(C)雖強調日臺合一,但臺灣人民仍然受到
內容推薦
- 日治時期,臺灣從傳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的社會型態,下列何者是臺灣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A)西部縱貫鐵路 (B)嘉南大圳(C)蓬萊米的研發(D)日月潭發電所。
- 關於「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臺灣局勢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軍在澳底登陸後,旋即攻克臺南等地,正式占領全臺 (B)日軍進占臺北城後,在當地成立總督府,作為最高統治機構(C)劉銘傳在臺南率
- 下列何者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的交通建設?(A)架設淡水到福州的電報線 (B)開鑿三條聯絡東部的道路(C)基隆、高雄兩港的整建(D)購買輪船往來於臺灣、東南亞、中國之間。
- 日治時期,雖然日本人對臺灣的現代化有貢獻,但當時日本建設臺灣卻另有目的。請問:日本建設臺灣的主要動機為何?(A)扶植臺灣對抗中國 (B)將臺灣殖民地建設成為日本模範省(C)養活臺灣大量人口(D)
- 日本占領臺灣後,日人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曾實施專賣制度,由政府獨占經營。請問:下列哪項物品,被日人列為專賣商品之一?(A)鴉片 (B)茶葉(C)甘蔗(D)稻米。
- 右圖為 1911~年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圖。由圖中資料可知,年代以後,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大幅上升,這與下列何者有關? (A)日本政府推動「無方針主義」政策 (B)總督府積極
- 日治後期,總督府在臺開始推動工業化之背景為何?(A)臺灣礦產豐富,日人急於開採 (B) 年代,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C)日本國內政治環境快速轉變,政府企圖轉移國內焦點(D)為防止共產黨勢
- 日治時期,總督府引進日本資本家的資金,陸續設立新式製糖廠,嘗試採用機器搾糖。依照甘蔗生長特性,推測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應建於下列何處?(A)臺北 (B)高雄(C)花蓮(D)基隆。
-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農業改革,使臺灣稻米產量激增。這時期大量的稻米多輸往何地?(A)南洋各國 (B)荷蘭(C)美洲(D)日本。
- 日本占領臺灣之後,為了進行殖民統治,獲取臺灣的資源,積極展開各項經濟基礎建設。下列何者「不屬於」此一方面的建設?(A)實施土地調查 (B)修建縱貫鐵路(C)統一貨幣制度(D)實施開山撫番。
- 小鴻想趁暑假來趟西部鐵道的懷舊之旅,預計從基隆出發,沿途經臺北、新竹、臺中,最後抵達高雄。請問:這條西部縱貫鐵路最早在何時完成?(A)鄭氏時期 (B)清領時期(C)日治時期(D)中華民國在臺灣時
- 日本占據臺灣後,定下了「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經濟政策,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改良品種。下列何者不是日本對臺灣的農業改革?(A)加強水利灌溉措施 (B)推廣新品種(C)發展農業新技術(D)以茶、米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利用臺灣的資源,日人在臺的經濟建設或措施可能有哪些?(甲)統一度量衡制度 (乙)整建港口 (丙)發行紙幣 (丁)完成環島鐵路 (戊)人口普查(A)甲乙丙丁 (B)甲丙丁戊(
- 鄭氏治臺時期為了漢人來臺的糧食問題,開始展開墾殖活動,因此在臺南縣有很多地名跟此有淵源關係,如林鳳營、左鎮、前鎮等等,試問:這種墾值活動是指下列哪一項?(A)軍屯(B)民屯(C)草屯(D)官墾
- 下列何者不是清朝對臺灣的消極態度?(A)禁止已婚男子來臺(B)赴臺須持有許可證(C)禁止攜帶家眷來臺(D)駐兵防止叛變
- 有一段文獻資料記載:「土牛分界,築土作堆,是為土牛;挖土成溝,是為土牛溝,總合起來,即是土牛界或番界。」以上文獻是在描述清領前期漢番之間土地管理政策。試問:為何要執行這種政策?(A)增進灌溉系統發
- 臺灣歷史上以鹿皮向日本、南洋及英國換取大量軍用物資是在哪個時期?(A)鄭氏時期(B)史前時期(C)荷據時期(D)日治時期
- 「從征實錄」中記載:「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
- 臺灣於鄭氏治臺時期,對外讓臺灣成為商貿轉運站,下列哪一項記載是錯誤的?(A)輸入以軍用物資為主(B)輸出以蔗糖、茶葉為主(C)與中國進行走私貿易(D)當時鄭氏與日本、南洋與英國都有貿易往來
- 有一封信來自鄭成功寫給□□的勸降書,信中內容寫到:「執事率數百之眾,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軍?執事若知不敵,獻城降,則余當以誠意相待。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 鄭氏時期以臺南的開發為最早,試問:現在的臺南市為當時的哪一個行政區域所管理?(A)臺灣府(B)承天府(C)總督府(D)鳳山縣
- 導覽人員向國107同學說到:「為荷蘭人所建造為商業區使用,鄭成功登陸臺灣後,進駐該地,行政區域設置承天府,後被當作軍火庫使用。」試問:導覽人員所說的是下列哪一個地方?(A)安平古堡(B)紅毛城(
- 臺灣在棄臺與保臺的爭論下,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除國防考量外,還包括下列哪一項因素?(A)進出口貿易與轉運(B)治安與土地肥沃(C)教育與政治(D)種族融合與海盜猖獗
- 敦為是清領前期移民來臺的泉州人,如果她想開墾無主荒地,要怎樣才算合法?(A)進學校就讀,取得科舉考試通過(B)向原住民承租(C)加入郊成為會員(D)向政府申請開墾核可執照
- 清領前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為區域貿易型態,因此出現以地名為主的郊商,如「南郊」、「北郊」。試問:要如何來區分?(A)商人原鄉的籍貫(B)商人使用的語言(C)商人貿易的據點(D)商人販賣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