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1.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農業改革,使臺灣稻米產量激增。這時期大量的稻米多輸往何地?
(A)南洋各國
(B)荷蘭
(C)美洲
(D)日本。
(A)南洋各國
(B)荷蘭
(C)美洲
(D)日本。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日治後期,總督府在臺開始推動工業化之背景為何?(A)臺灣礦產豐富,日人急於開採 (B) 年代,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C)日本國內政治環境快速轉變,政府企圖轉移國內焦點(D)為防止共產黨勢
- 右圖為 1911~年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圖。由圖中資料可知,年代以後,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大幅上升,這與下列何者有關? (A)日本政府推動「無方針主義」政策 (B)總督府積極
- 日本占領臺灣後,日人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曾實施專賣制度,由政府獨占經營。請問:下列哪項物品,被日人列為專賣商品之一?(A)鴉片 (B)茶葉(C)甘蔗(D)稻米。
- 日治時期,雖然日本人對臺灣的現代化有貢獻,但當時日本建設臺灣卻另有目的。請問:日本建設臺灣的主要動機為何?(A)扶植臺灣對抗中國 (B)將臺灣殖民地建設成為日本模範省(C)養活臺灣大量人口(D)
- 下列何者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的交通建設?(A)架設淡水到福州的電報線 (B)開鑿三條聯絡東部的道路(C)基隆、高雄兩港的整建(D)購買輪船往來於臺灣、東南亞、中國之間。
- 關於「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臺灣局勢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日軍在澳底登陸後,旋即攻克臺南等地,正式占領全臺 (B)日軍進占臺北城後,在當地成立總督府,作為最高統治機構(C)劉銘傳在臺南率
- 日治時期,臺灣從傳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的社會型態,下列何者是臺灣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A)西部縱貫鐵路 (B)嘉南大圳(C)蓬萊米的研發(D)日月潭發電所。
- 「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蔗農被壓榨的情況,而這句話是從哪個時期開始流傳的?(A)國際競爭時期 (B)鄭氏時期(C)清領時期(D)日治時期。
- 日治時期,臺灣的產業發展原本局限於農業方面,工業化設施可謂寥寥無幾。後因日本政府哪一方面的需要,開始在臺灣推動「工業化」?(A)侵略南洋地區 (B)強化在臺統治(C)標榜日臺合一(D)培養忠誠皇
- 臺灣歷史上曾有一段幣制混亂的時期,當時市面上流通著永曆通寶、荷蘭錢等各式貨幣,直到何時才改善此一亂象? (A)臺灣民主國時期,臺灣銀行發行貨幣 (B)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
內容推薦
- 小鴻想趁暑假來趟西部鐵道的懷舊之旅,預計從基隆出發,沿途經臺北、新竹、臺中,最後抵達高雄。請問:這條西部縱貫鐵路最早在何時完成?(A)鄭氏時期 (B)清領時期(C)日治時期(D)中華民國在臺灣時
- 日本占據臺灣後,定下了「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經濟政策,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改良品種。下列何者不是日本對臺灣的農業改革?(A)加強水利灌溉措施 (B)推廣新品種(C)發展農業新技術(D)以茶、米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利用臺灣的資源,日人在臺的經濟建設或措施可能有哪些?(甲)統一度量衡制度 (乙)整建港口 (丙)發行紙幣 (丁)完成環島鐵路 (戊)人口普查(A)甲乙丙丁 (B)甲丙丁戊(
- 鄭氏治臺時期為了漢人來臺的糧食問題,開始展開墾殖活動,因此在臺南縣有很多地名跟此有淵源關係,如林鳳營、左鎮、前鎮等等,試問:這種墾值活動是指下列哪一項?(A)軍屯(B)民屯(C)草屯(D)官墾
- 下列何者不是清朝對臺灣的消極態度?(A)禁止已婚男子來臺(B)赴臺須持有許可證(C)禁止攜帶家眷來臺(D)駐兵防止叛變
- 有一段文獻資料記載:「土牛分界,築土作堆,是為土牛;挖土成溝,是為土牛溝,總合起來,即是土牛界或番界。」以上文獻是在描述清領前期漢番之間土地管理政策。試問:為何要執行這種政策?(A)增進灌溉系統發
- 臺灣歷史上以鹿皮向日本、南洋及英國換取大量軍用物資是在哪個時期?(A)鄭氏時期(B)史前時期(C)荷據時期(D)日治時期
- 「從征實錄」中記載:「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
- 臺灣於鄭氏治臺時期,對外讓臺灣成為商貿轉運站,下列哪一項記載是錯誤的?(A)輸入以軍用物資為主(B)輸出以蔗糖、茶葉為主(C)與中國進行走私貿易(D)當時鄭氏與日本、南洋與英國都有貿易往來
- 有一封信來自鄭成功寫給□□的勸降書,信中內容寫到:「執事率數百之眾,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軍?執事若知不敵,獻城降,則余當以誠意相待。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 鄭氏時期以臺南的開發為最早,試問:現在的臺南市為當時的哪一個行政區域所管理?(A)臺灣府(B)承天府(C)總督府(D)鳳山縣
- 導覽人員向國107同學說到:「為荷蘭人所建造為商業區使用,鄭成功登陸臺灣後,進駐該地,行政區域設置承天府,後被當作軍火庫使用。」試問:導覽人員所說的是下列哪一個地方?(A)安平古堡(B)紅毛城(
- 臺灣在棄臺與保臺的爭論下,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除國防考量外,還包括下列哪一項因素?(A)進出口貿易與轉運(B)治安與土地肥沃(C)教育與政治(D)種族融合與海盜猖獗
- 敦為是清領前期移民來臺的泉州人,如果她想開墾無主荒地,要怎樣才算合法?(A)進學校就讀,取得科舉考試通過(B)向原住民承租(C)加入郊成為會員(D)向政府申請開墾核可執照
- 清領前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為區域貿易型態,因此出現以地名為主的郊商,如「南郊」、「北郊」。試問:要如何來區分?(A)商人原鄉的籍貫(B)商人使用的語言(C)商人貿易的據點(D)商人販賣的商品
- 清朝治理臺灣時,下列哪個行政區域的劃分代表東部開始發展?(A)淡水廳(B)澎湖廳(C)噶瑪蘭廳(D)卑南廳
- 下列幾項為清領時期與現今地名的對照,試問:下列哪一組是正確的?(A)諸羅-嘉義(B)艋舺-淡水(C)府城-臺北市(D)噶瑪蘭-花蓮
- 臺南市的古地名為「府城」,名稱來源是臺灣早期的哪一個行政機構設立於此?(A)臺北府(B)承天府(C)臺南府(D)臺灣府
- 1656年,清康熙皇帝時期頒布海禁令以及遷界令,規定「片板不得入海,貨粒不許越疆」,並封鎖沿海地區。試問:康熙皇帝頒布海禁令以及遷界令為何?(A)倭寇(B)英國(C)西班牙(D)鄭氏政權
- 在棄留臺灣的爭議中,何人以國防戰略的觀點力主保臺?(A)何斌(B)馮錫範(C)施琅(D)劉國軒
- 其偉是17世紀居住於臺灣的漢人,本來住於萬年縣世代務農,後來搬到了府城經商,與□□人從事貿易。試問:(A)美國(B)法國(C)非洲(D)英國
-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教育息息相關,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帝王都相當重視,在鄭氏時期培育以及教育人才的地方是下列哪一項?(A)社學(B)明倫堂(C)太學(D)書院
- 清攻占北京後,冊封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人為王,後因勢力坐大康熙皇地撤藩引起三藩之亂,此事件對臺灣政局有什麼樣的影響?(A)荷蘭人進占臺灣,臺灣進入荷據時期(B)鄭成功從金門揮師北上,直抵南
- 清領前期,移民來臺的漢人大量開墾土地,試問:當時的原住民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A)漢人與原住民合作開墾,各取所需,互蒙其利(B)漢人都以承租的方法開墾土地,原住民生活大大改善(C)漢人常以欺騙,
- 十八世紀末,漢人已轉向東北部開墾,尤其是蛤仔難地區墾荒後,移往該地拓墾的漢人增多。試問:蛤仔難是指現今何地?(A)花蓮(B)高雄(C)臺東(D)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