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 The unemployed man was _______ agains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y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A) established
(B) hardened
(C) cushioned
(D) deteriorated
(A) established
(B) hardened
(C) cushioned
(D) deteriorated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請問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止時,德國與協約國達成的是?(A)無條件投降(B)終戰協定(C)和平條約(D)停戰協議
- 19 世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之所以有「黑暗大陸」之稱,是因為?(A)舊帝國主義時代歐洲人科技尚不足深入非洲內陸(B)當地常年滿布烏雲,不見天日(C)當地滿布熱帶雨林,不見天日(D)當地的黑人比
- 於 19 世紀末新帝國主義者在亞洲與非洲積極擴張殖民地,請問下列哪些亞洲或非洲的國家於 19 世紀始終保持獨立?(A)巴西(B)賴比瑞亞(C)印度(D)越南
- 下列何者不屬於「新帝國主義」概念下的事件?(A)荷蘭人建造熱蘭遮城(B)英國殖民緬甸(C)清英鴉片戰爭(D)清日甲午戰爭
- 19 世紀獨立運動在拉丁美洲與巴爾幹半島上流行。請問巴爾幹半島上,最早從鄂圖曼土耳其統治下獨立的國家是?(A)希臘(B)塞爾維亞(C)羅馬尼亞(D)馬其頓
- 請問下列何種主張與民族主義背道而馳?(A)大斯拉夫主義(B)共產主義(C)恢復古羅馬的榮光(D)日耳曼統一運動
- 1823 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門羅宣言,請問門羅宣言的內容與影響,下列何者為非?(A)確保拉丁美洲的國家獨立成功(B)主張由美洲人治理美洲(C)符合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理念(D)讓美國更強勢地干
- 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下列描述何者正確?(A)協約國成員國有德國與奧國(B)俄國參加協約國陣營直到大戰結束(C)美國屬於同盟國(D)協約國成員主導巴黎和會
- 基於民族主義概念,請問下列哪一組國家最能夠符合「大日耳曼主義」?(A)德國與法國(B)德國與奧國(C)奧國與義大利(D)義大利與德國
- 近代歐洲婦女經歷下列哪一事件以後,開始逐步取得投票權?(A)啟蒙運動(B)第一次世界大戰(C)法國大革命(D)明治維新
內容推薦
- 有位外交官參加一次國際和會,原本期望大會能對戰費、領土等議題作出公正明智的處置,但會中的決議卻令他失望。他表示:許多代表運用詭辯來掩飾他們的報復行為;強索巨額賠款;又屈從於強權,不能公正處理領土問
- 某一個時期的日本,只開放荷蘭和中國的商船前往日本貿易,並且也只有長崎一個通商口岸。請問這是那一個時期? (A)1335~1573 年 (B)1633~1854 年 (C)1860~1890 年 (
- 某地自 1840 年代起就發展工業、礦業,1850 年代修建鐵路,1860 年代已有鐵路 1,300 公里,到 1870 年代擴增為 7,700 公里,1890 年代增至 25,600 公里。18
- 閱讀以下兩段資料。【資料一】:「當時,最普遍的工作就是家庭幫傭,幾十萬名婦女從事這種工作;也有許多婦女在紡織工廠做工,最糟糕的是許多婦女必須從事苦力活,按件計酬,沒有保障。」 【資料二】:「我原本
- 某人評論:今日之俄如同七國時期之秦,而英則像是齊,土則是魏也。「秦人不得志於魏,則不能掎(牽制)六國,俄人不得志於土,不能掎歐洲。」「英人陽(表面)護土而陰蔽歐洲。俄之不得志於歐洲,英為之也。」這
- 1918 年德、俄正式簽訂《布列斯特條約》,俄國割讓土地給德國,並賠款六十億馬克。俄國藉著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誕生的政權爭取喘息的機會。請問此和約由何人主導與德國簽訂? (A)托洛斯基 (B)
- 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者,他殘酷地清除政敵,建立起個人的獨裁政權,但對蘇聯來說,他也有許多實質的貢獻,其中下列何者為是? (A)使 1930 年代的蘇聯人民生活不虞匱乏 (B)使蘇聯
- 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歐洲人對非洲的了解仍非常有限,但有位英籍傳教士多次前進非洲,進行傳教與醫療的工作,並曾完成跨非洲大陸的壯舉。由於他的探險與報導,引發西方人極大興趣,但也自此改變了非洲原住民的命
- 德國神學家斐瑞克‧費白里(Friedrich Fabri)提到:「德國人的海上經驗豐富,精通工業商貿,比起其他國家,更能夠經營殖民地的農業,且較其他高度現代文明化的國家擁有更充足的人力資源。」請
- 有一段資料提到:「使用武力才能破壞那些早已摧殘非洲內陸數百年的野蠻習慣、奴隸制度及迷信風俗;……且就長程發展上看來,當地居民的文明和生活將大有改善。」請問這段資料表達何種思想? (A)民族主義
- 1903 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那兩種主義? (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B)自
- 以「誠實的經紀人」自居,召集其他十三個歐洲國家來開會,試圖解決剛果困局。會議結果使歐洲列強加速瓜分非洲。請問下列敘述與此項史實【不】相關? (A)會議召開的時間為 1878 年 (B)會議召集人
- ()十九世紀中期,一位俄國學者批評政府的某項政策,認為它「改變數百年習慣的生活方式,摧毀自古以來人民與土地的連結關係。」因此他呼籲:讓我們根據傳統的原則,重新恢復國家與人民、人民與土地之關係。」
- 十六世紀以來,歐人勢力紛紛進入東南亞地區,其中何國因居於英、法兩國勢力範圍之間,所以得以成為緩衝區而維持獨立? (A)寮國 (B)柬埔寨 (C)緬甸 (D)暹羅
-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經歷多次政治變革:1868 年,幕府將軍「大政奉還」;1869 年,地方「奉還版籍」;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政策;到了 1885 年,仿效歐洲內閣制,以「總理大臣」統率行
- 某殖民國家在殖民地推行「強迫種植制度」,農民被迫將良田種植咖啡、甘蔗、茶、菸草、胡椒等經濟作物,並規定:總耕地面積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種植經濟作物。殖民政府將收穫全部運往歐洲銷售,賺取巨大財富。直至
- 1921 年 3 月俄國爆發叛變,叛變者在聲明書中說到:「隨著□□的發生,勞動階級都希望獲得解放,但結果卻是更嚴重的奴役狀況。軍警的權力落入篡位者的手中,這些人並未還給人民自由,反而逐步讓他們陷
- 一部諷刺小說描寫一個農莊之中,牛、馬等動物因不堪人類虐待,憤而在豬的號召下,起義推翻了人類。但豬卻成了新的統治者,訓練走狗去監視其他動物,被統治者受到的痛苦,更甚於從前。這是諷刺下列那一場革命?
- 有位作家回憶:「參訪這座城市時,經濟情況相當惡劣,正在執行第二個五年經濟計畫。三十歲以上的人,還懷念帝國時代的安適生活、歐洲大陸的富強繁盛;三十歲以下的人,對往日的安定、富庶感受不深,也無法接觸
- 一次大戰之後,美國民間產業發達,財富迅速累積,投資風氣盛行,股市漲幅高達 7 倍,但到了 1929 年卻出現股市崩盤情形,也正式戳破巨大的資產泡沫。請問使經濟陷入危機的主因為何? (A)兩黨
- 幽默大師羅吉士曾說:「你必須先排隊,才能找到跳下去的窗子。」請問這句話最能夠形容美國那一時期的社會現象? (A)1919 年不願加入世界大戰的青年 (B)1920 年人們抗議國會批准《凡爾賽條約
- 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1931 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認真地思考,並坦率討論著西方社會制度也許會失敗與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請問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為何? (A)許多國家面臨經濟崩潰,失業人口不
- 右表是四個國家某項數據資料,從 1931 年到 1937 年的變化。幾位同學討論該表的意義,以下何人的說法較為正確? (A)這是各國飛彈生產量的數字,俄國因準備對抗希特勒,所以數字較高 (B)
- ()請參照下方示意圖,並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此情況發生於一次大戰後 (B)美國成為英、法、德的債權國 (C)德國因為經濟受創嚴重,首先出現股市崩盤的現象(D)
- 比較一次大戰後德、義兩國的遭遇,請問下列何者非兩國共同的情況? (A)同為戰敗國,國際地位低落 (B)幣值下跌,物價上漲,經濟均瀕臨破產 (C)失業問題嚴重 (D)發展獨裁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