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殖民國家在殖民地推行「強迫種植制度」,農民被迫將良田種植咖啡、甘蔗、茶、菸草、胡椒等經濟作物,並規定:總耕地面積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種植經濟作物。殖民政府將收穫全部運往歐洲銷售,賺取巨大財富。直至二十世紀中期,這個殖民地經由武裝抗爭才取得獨立。請問這種「強迫種植制度」最可能是什麼時候,在那個地區的殖民地推行?
(A)十六世紀北非
(B)十七世紀北美
(C)十八世紀中南美
(D)十九世紀東南亞
(A)十六世紀北非
(B)十七世紀北美
(C)十八世紀中南美
(D)十九世紀東南亞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十六世紀以來,歐人勢力紛紛進入東南亞地區,其中何國因居於英、法兩國勢力範圍之間,所以得以成為緩衝區而維持獨立? (A)寮國 (B)柬埔寨 (C)緬甸 (D)暹羅
- ()十九世紀中期,一位俄國學者批評政府的某項政策,認為它「改變數百年習慣的生活方式,摧毀自古以來人民與土地的連結關係。」因此他呼籲:讓我們根據傳統的原則,重新恢復國家與人民、人民與土地之關係。」
- 以「誠實的經紀人」自居,召集其他十三個歐洲國家來開會,試圖解決剛果困局。會議結果使歐洲列強加速瓜分非洲。請問下列敘述與此項史實【不】相關? (A)會議召開的時間為 1878 年 (B)會議召集人
- 1903 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那兩種主義? (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B)自
- 有一段資料提到:「使用武力才能破壞那些早已摧殘非洲內陸數百年的野蠻習慣、奴隸制度及迷信風俗;……且就長程發展上看來,當地居民的文明和生活將大有改善。」請問這段資料表達何種思想? (A)民族主義
- 德國神學家斐瑞克‧費白里(Friedrich Fabri)提到:「德國人的海上經驗豐富,精通工業商貿,比起其他國家,更能夠經營殖民地的農業,且較其他高度現代文明化的國家擁有更充足的人力資源。」請
- 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歐洲人對非洲的了解仍非常有限,但有位英籍傳教士多次前進非洲,進行傳教與醫療的工作,並曾完成跨非洲大陸的壯舉。由於他的探險與報導,引發西方人極大興趣,但也自此改變了非洲原住民的命
- 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者,他殘酷地清除政敵,建立起個人的獨裁政權,但對蘇聯來說,他也有許多實質的貢獻,其中下列何者為是? (A)使 1930 年代的蘇聯人民生活不虞匱乏 (B)使蘇聯
- 1918 年德、俄正式簽訂《布列斯特條約》,俄國割讓土地給德國,並賠款六十億馬克。俄國藉著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誕生的政權爭取喘息的機會。請問此和約由何人主導與德國簽訂? (A)托洛斯基 (B)
- 某人評論:今日之俄如同七國時期之秦,而英則像是齊,土則是魏也。「秦人不得志於魏,則不能掎(牽制)六國,俄人不得志於土,不能掎歐洲。」「英人陽(表面)護土而陰蔽歐洲。俄之不得志於歐洲,英為之也。」這
內容推薦
- 一部諷刺小說描寫一個農莊之中,牛、馬等動物因不堪人類虐待,憤而在豬的號召下,起義推翻了人類。但豬卻成了新的統治者,訓練走狗去監視其他動物,被統治者受到的痛苦,更甚於從前。這是諷刺下列那一場革命?
- 有位作家回憶:「參訪這座城市時,經濟情況相當惡劣,正在執行第二個五年經濟計畫。三十歲以上的人,還懷念帝國時代的安適生活、歐洲大陸的富強繁盛;三十歲以下的人,對往日的安定、富庶感受不深,也無法接觸
- 一次大戰之後,美國民間產業發達,財富迅速累積,投資風氣盛行,股市漲幅高達 7 倍,但到了 1929 年卻出現股市崩盤情形,也正式戳破巨大的資產泡沫。請問使經濟陷入危機的主因為何? (A)兩黨
- 幽默大師羅吉士曾說:「你必須先排隊,才能找到跳下去的窗子。」請問這句話最能夠形容美國那一時期的社會現象? (A)1919 年不願加入世界大戰的青年 (B)1920 年人們抗議國會批准《凡爾賽條約
- 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1931 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認真地思考,並坦率討論著西方社會制度也許會失敗與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請問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為何? (A)許多國家面臨經濟崩潰,失業人口不
- 右表是四個國家某項數據資料,從 1931 年到 1937 年的變化。幾位同學討論該表的意義,以下何人的說法較為正確? (A)這是各國飛彈生產量的數字,俄國因準備對抗希特勒,所以數字較高 (B)
- ()請參照下方示意圖,並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此情況發生於一次大戰後 (B)美國成為英、法、德的債權國 (C)德國因為經濟受創嚴重,首先出現股市崩盤的現象(D)
- 比較一次大戰後德、義兩國的遭遇,請問下列何者非兩國共同的情況? (A)同為戰敗國,國際地位低落 (B)幣值下跌,物價上漲,經濟均瀕臨破產 (C)失業問題嚴重 (D)發展獨裁政治
- ()一位商人自述:家中原本頗有積蓄,曾經擁有一家運輸公司。後因為投資股票,一夜之間,家財全部化為烏有。他為了養家活口,只得到碼頭當搬運工,但工作並不固定,收入有限。許多朋友則因無法繳付房貸,住家
- 以下是 1930 年代一位領袖的演講:「我國人民必須從既無希望又無秩序的國際主義中解放出來,接受一種有意識、有步驟的狂熱民族主義的教育……。其次,應該使我國人民擺脫荒謬的議會主義,教導他們與民主
- 右圖是有關希特勒與史達林關係的諷刺性漫畫。請問圖中新郎結婚的目的為何? (A)化解俄國對《德日反共公約》的疑慮 (B)方便德國與東南歐獨裁政權合作(C)壯大德國實力以嚇阻美國的干預 (D)免除德
- 此為 1920 年刊出的諷刺漫畫,標題為:「道德勸說」。描繪綁著可愛緞帶代表「□□」的小白兔,孤伶伶地對抗代表「國際衝突」的兇惡大蟒蛇。繪圖下的小字寫著小白兔說:「我沒有任何實質的制裁力量,因而
- ()福澤諭吉為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其最出名的論著脫亞論中寫道:「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鄰國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
- ()在閱讀文字或是觀看圖像時,往往可以透過內容的敘述與繪畫方式了解歷史情境與作者觀點,附圖是某雜誌刊登的一張圖片,正義女神正將刀劍揮向印度人,請問有關此圖像的解釋,何者正確? (A)圖中央的正
- ()1889 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日本近代的國家體制,並由總理大臣山縣有朋、文部大臣芳川顯正等共同製定帝國教育總方針,於 1890 年公布教育敕語,按照「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
- ()小梅閱讀報紙時看到一則報導:「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沖繩縣那霸市首里城,於 2019 年 10 月 31 日遭大火侵襲,據史書記載,首里城曾數度被焚毀和重建,此次為其第五次毀壞。首里城自十五世紀開
- ()在京都,許多販賣紀念品的商店裡,可以看見寫著「新選組」的燈籠。「新選組」是日本幕府末期一個親幕府的武士的組織,由於在德川幕府末年,政治意見紛歧,有些武士是支持德川幕府的「擁幕派」,有些則是致
- ()伊藤博文認為,日本想走上富強的道路,首先必須「啟發國民多數之智法良能,而進於文明開化之域」。被稱為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在國外考察時曾寫信至國內說:「確立牢不可破的國基者,唯在於人。而期望人
- () 一本歷史書描寫某次戰爭的情景,說:「從某些方面看,它實是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場戰爭。軍官依然配帶長劍,騎兵則縱馬馳騁,國王和貴族在軍事上仍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從技術觀之,它無疑是二十世紀的一場衝
- ()甲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而國勢危急,國家面臨崩潰,強力領導人帶領國民擊退外侮,於 1923 年重組政府,建立共和國。請問下列關於甲國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甲國被認為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 ()某一個國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某一年裡,政府二度被推翻,不久新政府發布通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轉入軍事革命委員會之手,立即締結民主和平、廢除地主私產,工人對所有生產實行管制……。」
- () 「當時一輛汽車只需要一百元美金就可以購得,許多城市的銀行拉下鐵門,對於外面群眾的呼喊充耳不聞,甚至出現了在中國城的餐廳後門等待著殘羹剩飯的白人,該餐廳老闆也提到,開店十多年來,從來不曾看過
- ()「這一個共和生存下來了,但在議會政治的外表下,真正的主宰是專制、自主的軍官團,大的企業組合,與專業的文官系統。」「這些集團對政治自由並無執著精神,如果議會政權在外交或經濟方面失敗,他們會將其
- () 1939 年 9 月一份國際條約提到:「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考慮到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在原則上已達成協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同意從該區撤退應於 10 月 10 日完成……並且捷克斯洛
- () 附圖是一張日本在某個時期發行的明信片,顯示一群日本青少年踏在亞洲地圖上,圖上還標示從日本到亞洲許多國家主要城市的飛行時間。從內容看,這幅圖表現的主題最可能是 (A)日俄戰爭爆發前,鼓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