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請選出引號中動詞運用正確?
(A)「砍」頭就罵不分原由,容易增加誤會
(B)成功者都是用毅力來「熬」過低潮的時刻
(C)「掂」下裝備,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D)「拎」了一下行李重量,沒想到超重了
(A)「砍」頭就罵不分原由,容易增加誤會
(B)成功者都是用毅力來「熬」過低潮的時刻
(C)「掂」下裝備,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D)「拎」了一下行李重量,沒想到超重了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十八世紀的旅遊只侷限於歐洲菁英階段,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鐵路、汽車的發 明把勞工帶進了休閒市場。到了二十世紀晚期,最不常度假的反而是發明旅遊的貴 族們。貪得無饜
- 【題組】批評他人,我們應該留意什麼?(2分)
- 「酋」長
- 「避開了熟悉的紅綠燈,避開了必然經過的那幾爿小店,一條比較遠的路悠悠恍恍,引領著我瀏覽另一種風 景,說是風景,其實在都市裡,任何一條街巷都是大同小異的公寓門面與水泥圍牆,不過繞一條路,就是換 了
- 滑「ㄐㄧ」
- 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最是妙訣。余每當事務叢集、繁冗難耐時, 輒自解曰:「事更有繁於此者,此猶未足為繁也。」則心平而事亦就理。即祁寒溽暑, 皆作如是想,而畏冷畏熱之念,不覺潛消。(張
- 五、靈活運用題(共10分) 批評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刺激進步,一個團體有開放、公正、理性的批評,會使團體的成員增加向心力。 批評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大部分人都喜歡主觀的、感情用事的批評生活周遭的人、事
- 不「逮」人也
- 請找出下列選項中,修辭有不同之處(A)人死如燈滅,再多的錢財也帶不走。 (B)醫生還說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我的心臟也會罷工抗議的。(C)我的肩膀項被斧頭劈了一下似的劇烈地痛著。 (D)西漢學者劉
- 「ㄑ一ˋ」乎成
內容推薦
- 【題組】請說說看,一旦批評成性,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個性的人?(3分)
- 少讀詩書陋漢唐,暮年身世寄農桑。 騎驢兩腳欲到地,愛酒一樽常在傍。 老去形容雖變改,醉來意氣尚軒昂。 太行王屋何由動,堪笑愚公不自量。(宋陸游〈自嘲〉) 由全詩語境加以玩味,各聯詩句何者自嘲意味最
- 下列各組用字完全正確的是:(A)風渡翩翩 / 留芳百世 (B)變本加勵 /難辭其咎 (C)因時制宜 / 人浮於事 (D)惹事生非 /憎多粥少
- 「匕」首
- 【題組】你對批評有什麼看法?(3分)(至少15個字以上)
-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 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 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
- 「損」其志
- 信封上的啓封詞,下列選項,何者錯誤?(A)對身分較尊的用「鈞啓」 (B)對師長用「道啓」 (C)對晚輩用「台啓」 (D)對家庭尊長用「安啓
- 聲「ㄙ」力竭
- 【題組】(A) this (B) that (C) these (D) it
- 以下是清人的一首七言律詩(詩題中的「羅山」,是諸羅山的簡稱,在今嘉義一帶):「曉色寒侵露未晞,黃沙漠漠撲征衣。勞人幾度圖興建,大地千年護翠微。丘壑欲 開桃李徑,田疇漸覺稻粱肥。海邦形勝雄東顧,立馬
- 不堪負荷
- 「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其涵義與下列何者最相近?(A)善於讀書的人,總是處處留心,時時學習 (B)讀書應有執著深入的態度(C)與之相處可促人自省自勵,見賢思齊 (D)正是孔子所云的「友多聞」
- 累「ㄓㄨㄟˋ」
- 【題組】(A) brother (B) brothers’ (C) brother’s (D) brother is
- 張潮著《幽夢影》:「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寫之以顯淺之詞;理之顯淺者,宜運之以曲 折之筆。題之熟者,參之以新奇之想;題之庸者,深之以關繫之論。至於窘者舒之使長,縟者 刪之使簡,俚者文之使雅,鬧者
- 「心理學的研究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依據以上敘述,要防止社會失序的重點為何?(A)對於小惡要全力制止,以
- 硬「ㄎㄜˊ」
- 作育英才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 繼承衣「ㄅㄛ」
- C.善讀書者,( 8 );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 「風住塵香花已盡」的「住」意思和下列「」何者相同?(A)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B)無遠「弗」屆(C)互相「軒」邈 (D) 「止」有一班文官
- D.凡事不宜刻,若(9 )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 10 )則不可不貪。【題組】9
- A.( ),不逮人也;(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 ),ㄑ一ˋ乎成…..然則( )之用,豈有常哉。【題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