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故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後嗣有志讀書,取足於此,不必廣心博騖,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昔在漢世,若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畫偉人事跡,而《列女傳》亦有畫像,感發興起,由來已舊。習其器矣,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誠求之,仁遠乎哉?國藩記。   堯舜禹湯,史臣記言而已。至  拘幽,始立文字,演《一》。周孔代興,六經炳著,師道備矣。秦漢以來, 蓋與莊、筍並稱。至唐, 韓氏獨尊異之。而宋之賢者,以為可躋之尼山之次,崇其書以配《二》。 後之論者,莫之能易也。茲以亞於三聖人後云。  《三》,多述二周典禮,而好稱引奇誕;文辭爛然,浮於質矣。太史稱  之書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四》,寓言亦居十之六七。 閱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狀,粲然大備。豈與夫斗者爭得失於一先生之前,妹妹而自悦者能哉!(節選自曾國藩〈聖哲畫像記〉)
12. 下列有關文章中所提及的甲、乙、丙、丁為人物,其說明何者錯誤:
(A)甲與《孟子》:「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口口視民如傷,望道未之見。」指的是同一人。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為乙的思想。
(C)丙和「口口的秋水深淺/怎樣測得出一尾魚的體溫/想想莫非自得其樂/泥塗之龜/畢竟要比供奉楚廟活得自由。指的是同一人。
(D)丁亦擅長寫賦,其《兩都賦〉體制宏大,又所作〈詠史詩〉可謂五言詩正式成立。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