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內戰,有如下的紀錄:「如果基督教國家參與鎮壓這場運動將是很悲哀的,因為起義者抱著一種爭取進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國政府方面則從沒有顯出這種意向。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大有疑問,但卻比迄今為止中國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目前顯得較為可取的唯一政策,是……避免與內戰雙方發生任何政府層面的瓜葛。」這是中國的哪一場內戰?
(A)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爭
(B)太平天國之役
(C)義和團事件
(D)國共內戰
(A)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爭
(B)太平天國之役
(C)義和團事件
(D)國共內戰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16901
統計:A(0),B(58),C(10),D(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中國_唐
內容推薦
-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對世局的發展都造成鉅大的影響。以下有關這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何者正確?(A)戰勝國都對戰敗國要求懲罰性的戰爭賠償(B)美國外交政策在戰後都走向「孤立主義」(C)戰後
- 「他們將好端端的鐵絲網拿來,不計工本地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投進爐子,燒成一塊塊的鐵疙瘩,然後紮上紅布條,畢恭畢敬地捧到領導那裏去『報喜』」。請問這件事發生在何時何地?(A)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發生的事(B
- 從某個時期開始,確立選舉制度,地方士人可以期待經由正式的機構、確定的思想與定期的選拔方式進入政府,成為官員。請問「某個時期」是指哪一個朝代?(A)西漢(B)曹魏(C)唐(D)宋
- 「海瑞罷官」為一有名的歷史故事,其主角海瑞在明嘉靖年間身為戶部官員,上書給嘉靖皇帝,公開指責皇帝的施政與人格。請問海瑞是基於何種理念而指責皇帝?(A)傳統儒學中的士大夫精神(B)當時西方傳入的民主思想
- 一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導人物,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對當時許多人受到俄國十月革命鼓舞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階級鬥爭與唯物史觀的作法,並不贊成,認為變革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因此反對急進。他最可能是:(A)李大
- 某位學者比較人類四大古文明時,提及其中兩個文明:這兩個文明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地自行發展出來的,也都有自然天險屏障或地理上的偏安,讓它們自成一個世界,為統一政權的出現提供有利養分。學者所指稱的兩大文明最
- 總督府視鴉片吸食是一種疾病,吸食者是身心不健全的中毒者。因此,在制訂鴉片政策時,規定只提供鴉片給經醫師認可的中毒者,避免其苦痛或猝死。如此不但可以減少民眾對新政策的抗拒,也將鴉片吸食者控制在一定範圍之
- 越戰期間,美國派軍支援南越政府,美國記取韓戰的教訓,不允許其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 以避免刺激某國, 讓戰爭擴大。此處某國是指:(A)中共 (B)印度 (C)菲律賓 (D)北韓
- 16世紀後期,許多歐洲羅馬公教的教士遠赴海外,如利瑪竇到中國、沙勿略到日本。他們除了傳教,也促進文化交流。這群教士前往海外傳教的動機為何?(A) 要打擊路德教派、英國國教派及喀爾文教派的海外傳教活動(
-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紹簡精卒十萬, 騎萬匹, 將攻( 曹操根據地) 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萬, 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
內容推薦
- 某年, 中國發生重大事件, 引起蘇聯關切:《消息報》指出該事件將打擊中國反日力量的團結;《真理報》更認為該事件將造成中國分裂, 使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此一重大事件為何?(A)甲午戰爭, 日本要求中國割
- 清末原本主張立憲的士紳,在武昌起義後,他們對革命採取的態度及其後他們權勢的演變,以下敘述何者適當?(A)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抗革命勢力,民國成立後,他們喪失了政治權力(B)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
- 有一位台灣人到中國大陸去,因為時局敏感,擔心會被當作是日本的間諜,所以他只敢說自己是廣東梅縣人。請問,這最可能是哪一年發生的事?(A)1872年(B)1896年(C)1943年(D)1972年
- 太平軍起事期間, 西方各國希望維持中立, 英國駐華公使文翰於1853年4月抵達「天京」, 東王楊秀清與其有書函往來。江蘇巡撫得訊後, 為此深感緊張, 也特別行文照會英、美兩國領事。以下是當時三方往來的
- 1940年代, 南非通過了「某項政策」, 導致內部反抗不斷。自1960年代起, 對該政策的大規模抗爭運動逐漸展開。至1980年代,許多西方國家認為,只有藉由外界施加壓力,如金融與其他經濟制裁,始能解除
- 甲與乙是兩個政治實體,兩者間的政經關係如下:甲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建立了乙,乙應依附於甲,受甲的監護,乙的貿易應由甲來壟斷。請問:甲與乙指的各是甚麼?(A)甲:聯合國;乙:託管地(B)甲:宗主國;乙:殖民
- 近代以來「民主」的內容可包含:(甲)制定憲法;(乙)民選國家元首;(丙)政黨政治;(丁)民意代表制度;(戊)基本人權等五項基本內容。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決定「變法」,著手採行若干民
- 儒家思想曾提倡「華夷之辨」,但滿清入主中原,終能得到士大夫接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A)舜是東夷人,滿洲人也是東夷人;舜能治理中原,滿洲人也能治理中原(B)滿清以禪讓得國,所以獲得士大夫等的支持(C)滿
- 「吠陀經」和「奧義書」都是古代印度婆羅門信仰的重要經典。「吠陀經」是婆羅門信仰的基礎,「奧義書」則是針對婆羅門信仰流弊而起的反省與改進。從「吠陀經」到「奧義書」, 印度婆羅門信仰有何變化?(A)從一神
- 民國時期,西醫界提出所謂「廢止中醫」的主張,引起中醫界的強力反對,形成論戰。以下是當時論戰的相關資料:資 料 一 : 古 人 《 內 經 》 之 五 臟 非 血 肉 之 五 臟 , 乃 四 時 之 五
- 有一份文件,其中有兩段話:「從此刻起,至敵人被逐出共和的土地為止,全國人民均須隨時待命,準備應徵入伍。」「未婚青年須上戰場;已婚男子須製造武器、運送補給;婦女須縫製軍服與帳蓬,或充當看護;兒童須將舊布
- 據報載,蘇州在中國大陸的工業園區中脫穎而出,將成為半導體重要中心之一。以下有關蘇州的描述,何者不正確?(A)明清時期,蘇州是中國工商業的中心,係得利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的航運之便(B)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
- 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革命,曾持續受到海外華僑的捐輸義助,請問下列哪兩種解釋較為正確?(甲)華僑習得民主自由風氣,不受清廷功名利祿所惑(乙)華僑在海外多曾遭受歧視,企盼祖國富強可為庇蔭(丙)清政府視海外僑
- 1950 年代末期, 國內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政府為改善投資環境, 吸引僑外投資, 以拓展輸出,增加外匯收入,特別制定一項「有利政策」,克服了制度困難,終於在1966年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這項「有利政
- 後藤新平治臺時提出:「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臺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體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晴改裝在身體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
- 有一位政治思想家主張:「政府應當被視為是生產的最高指導者,並應被賦予很大的權力,俾完成其任務。」此一主張最接近以下哪一種立場?(A)自由主義(B)民族主義(C)社會達爾文主義 (D)社會主義
- 請閱讀以下的會議紀錄,甲、乙分別是兩國談判代表。甲: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乙: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兩國自然和好。甲:牽債多狼,雖和不誠(白話是:你們要債要得太狠,雖然和好了,也不真誠)
-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有車戰、步兵戰、騎兵戰等等。下面哪一個時代以車戰為主?(A)春秋時代(B)戰國時代(C)漢代(D)唐代
- 某位史家比較近代史上兩種政治經濟制度, 指出:「『乙主義』可算是因著『甲主義』而產生的一種變態。『甲主義』提倡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 是以個人的私利觀作主宰。『乙主義』則從專制體制出發, 以政
- 以下為北宋末年「聯金滅遼」政策的討論, 有正、反兩種意見。資 料 一 :「今日之舉, 譬如盜入鄰家, 不能救, 又乘之而分其室焉, 怎麼可以呢! 」資 料二:「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 然百餘年間, 彼
- 奏鳴曲式中再現部的第二主題通常會出現在:(A)屬調 (B)主調 (C)關係調 (D)平行調
- 請閱讀以下的會議紀錄,甲、乙分別是兩國談判代表。甲: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乙: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兩國自然和好。甲:牽債多狼,雖和不誠(白話是:你們要債要得太狠,雖然和好了,也不真誠)
- 一篇研究中國史的論文中,有以下敘述:「北人南來避難約略可分為二路線,一至長江上游,一至長江下游。避難人群中,其上層階級是皇室及洛陽之公卿士大夫,中層階級亦為北方士族,下層階級為長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
- 某位史家稱伊斯蘭世界為「居於中間的文明」, 因其地理疆界處各文明中間, 並兼納許多文明的元素,如接受印度的阿拉伯數字、中國的造紙術。然而,伊斯蘭社會卻是遲至十八世紀才逐漸接受印刷術,且早期印製的都屬辭
- 十九世紀中葉基督宗教進入臺灣傳教時,面臨許多阻力,臺灣民眾往往抗拒基督宗教的傳播,他們拒絕傳教士進入村莊布教,更拒絕將屋舍租與傳教者。面對民眾的反對,為降低衝突, 教會有哪些因應方式?ADE(A)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