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太平軍起事期間, 西方各國希望維持中立, 英國駐華公使文翰於1853年4月抵達「天京」, 東王楊秀清與其有書函往來。江蘇巡撫得訊後, 為此深感緊張, 也特別行文照會英、美兩國領事。以下是當時三方往來的書信資料:甲 : 希 念 兩 國 通 商 和 好 已 久 , 今 商 民 被 擾 , 貿 易 不 通 , 希 速 發 火 輪 來 江 剿 擊 。乙:爾遠人願為藩屬,天下歡樂。既忠心歸順,是以降旨爾頭人及眾兄弟,可隨意來天京。丙:來書言語無狀,不能理會,中國既准吾通商,則無論何人,有損我商務,我國惟以兵戈從事。三 段 資 料 的 先 後 次 序 排 列 應 是 :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401042
統計:A(49),B(77),C(29),D(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中國_唐
內容推薦
- 清末原本主張立憲的士紳,在武昌起義後,他們對革命採取的態度及其後他們權勢的演變,以下敘述何者適當?(A)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抗革命勢力,民國成立後,他們喪失了政治權力(B)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
- 某年, 中國發生重大事件, 引起蘇聯關切:《消息報》指出該事件將打擊中國反日力量的團結;《真理報》更認為該事件將造成中國分裂, 使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此一重大事件為何?(A)甲午戰爭, 日本要求中國割
- 圖二是十六世紀初東南亞某一國家都城的格局圖。從圖中內容判斷,這最可能是下列哪座都城?(A)呂宋的馬尼拉(B)暹邏的阿瑜陀耶(C)緬甸的蒲甘(D)越南的升龍
- 一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內戰,有如下的紀錄:「如果基督教國家參與鎮壓這場運動將是很悲哀的,因為起義者抱著一種爭取進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國政府方面則從沒有顯出這種意向。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
- 在首都舉行了冊封儀式後,受封者率領軍隊、人民前往東方的封地,結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軍隊攻擊,好不容易才將土著征服。接下來的首要工作是築城,以作為未來統治這個封地的基地。請問這是哪一個時期的政治情勢?(A
-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對世局的發展都造成鉅大的影響。以下有關這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何者正確?(A)戰勝國都對戰敗國要求懲罰性的戰爭賠償(B)美國外交政策在戰後都走向「孤立主義」(C)戰後
- 「他們將好端端的鐵絲網拿來,不計工本地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投進爐子,燒成一塊塊的鐵疙瘩,然後紮上紅布條,畢恭畢敬地捧到領導那裏去『報喜』」。請問這件事發生在何時何地?(A)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發生的事(B
- 從某個時期開始,確立選舉制度,地方士人可以期待經由正式的機構、確定的思想與定期的選拔方式進入政府,成為官員。請問「某個時期」是指哪一個朝代?(A)西漢(B)曹魏(C)唐(D)宋
- 「海瑞罷官」為一有名的歷史故事,其主角海瑞在明嘉靖年間身為戶部官員,上書給嘉靖皇帝,公開指責皇帝的施政與人格。請問海瑞是基於何種理念而指責皇帝?(A)傳統儒學中的士大夫精神(B)當時西方傳入的民主思想
- 一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導人物,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對當時許多人受到俄國十月革命鼓舞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階級鬥爭與唯物史觀的作法,並不贊成,認為變革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因此反對急進。他最可能是:(A)李大
內容推薦
- 甲與乙是兩個政治實體,兩者間的政經關係如下:甲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建立了乙,乙應依附於甲,受甲的監護,乙的貿易應由甲來壟斷。請問:甲與乙指的各是甚麼?(A)甲:聯合國;乙:託管地(B)甲:宗主國;乙:殖民
- 近代以來「民主」的內容可包含:(甲)制定憲法;(乙)民選國家元首;(丙)政黨政治;(丁)民意代表制度;(戊)基本人權等五項基本內容。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決定「變法」,著手採行若干民
- 儒家思想曾提倡「華夷之辨」,但滿清入主中原,終能得到士大夫接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A)舜是東夷人,滿洲人也是東夷人;舜能治理中原,滿洲人也能治理中原(B)滿清以禪讓得國,所以獲得士大夫等的支持(C)滿
- 「吠陀經」和「奧義書」都是古代印度婆羅門信仰的重要經典。「吠陀經」是婆羅門信仰的基礎,「奧義書」則是針對婆羅門信仰流弊而起的反省與改進。從「吠陀經」到「奧義書」, 印度婆羅門信仰有何變化?(A)從一神
- 民國時期,西醫界提出所謂「廢止中醫」的主張,引起中醫界的強力反對,形成論戰。以下是當時論戰的相關資料:資 料 一 : 古 人 《 內 經 》 之 五 臟 非 血 肉 之 五 臟 , 乃 四 時 之 五
- 有一份文件,其中有兩段話:「從此刻起,至敵人被逐出共和的土地為止,全國人民均須隨時待命,準備應徵入伍。」「未婚青年須上戰場;已婚男子須製造武器、運送補給;婦女須縫製軍服與帳蓬,或充當看護;兒童須將舊布
- 據報載,蘇州在中國大陸的工業園區中脫穎而出,將成為半導體重要中心之一。以下有關蘇州的描述,何者不正確?(A)明清時期,蘇州是中國工商業的中心,係得利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的航運之便(B)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
- 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革命,曾持續受到海外華僑的捐輸義助,請問下列哪兩種解釋較為正確?(甲)華僑習得民主自由風氣,不受清廷功名利祿所惑(乙)華僑在海外多曾遭受歧視,企盼祖國富強可為庇蔭(丙)清政府視海外僑
- 1950 年代末期, 國內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政府為改善投資環境, 吸引僑外投資, 以拓展輸出,增加外匯收入,特別制定一項「有利政策」,克服了制度困難,終於在1966年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這項「有利政
- 後藤新平治臺時提出:「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臺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體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晴改裝在身體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
- 有一位政治思想家主張:「政府應當被視為是生產的最高指導者,並應被賦予很大的權力,俾完成其任務。」此一主張最接近以下哪一種立場?(A)自由主義(B)民族主義(C)社會達爾文主義 (D)社會主義
- 請閱讀以下的會議紀錄,甲、乙分別是兩國談判代表。甲: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乙: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兩國自然和好。甲:牽債多狼,雖和不誠(白話是:你們要債要得太狠,雖然和好了,也不真誠)
-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有車戰、步兵戰、騎兵戰等等。下面哪一個時代以車戰為主?(A)春秋時代(B)戰國時代(C)漢代(D)唐代
- 某位史家比較近代史上兩種政治經濟制度, 指出:「『乙主義』可算是因著『甲主義』而產生的一種變態。『甲主義』提倡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 是以個人的私利觀作主宰。『乙主義』則從專制體制出發, 以政
- 以下為北宋末年「聯金滅遼」政策的討論, 有正、反兩種意見。資 料 一 :「今日之舉, 譬如盜入鄰家, 不能救, 又乘之而分其室焉, 怎麼可以呢! 」資 料二:「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 然百餘年間, 彼
- 奏鳴曲式中再現部的第二主題通常會出現在:(A)屬調 (B)主調 (C)關係調 (D)平行調
- 請閱讀以下的會議紀錄,甲、乙分別是兩國談判代表。甲: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乙: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兩國自然和好。甲:牽債多狼,雖和不誠(白話是:你們要債要得太狠,雖然和好了,也不真誠)
- 一篇研究中國史的論文中,有以下敘述:「北人南來避難約略可分為二路線,一至長江上游,一至長江下游。避難人群中,其上層階級是皇室及洛陽之公卿士大夫,中層階級亦為北方士族,下層階級為長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
- 某位史家稱伊斯蘭世界為「居於中間的文明」, 因其地理疆界處各文明中間, 並兼納許多文明的元素,如接受印度的阿拉伯數字、中國的造紙術。然而,伊斯蘭社會卻是遲至十八世紀才逐漸接受印刷術,且早期印製的都屬辭
- 十九世紀中葉基督宗教進入臺灣傳教時,面臨許多阻力,臺灣民眾往往抗拒基督宗教的傳播,他們拒絕傳教士進入村莊布教,更拒絕將屋舍租與傳教者。面對民眾的反對,為降低衝突, 教會有哪些因應方式?ADE(A)建立
- 被認為現今保存結構完整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A)Lully (B)Vivaldi (C)Monteverdi (D)Gluck
- 歐洲有一位著名作曲家,其前期創作呈現了優雅、勻稱與秩序的風格,而後期創作則放棄許多定規(形式),轉而著重情感的表現。這種作曲風格的變化正反映其所處時代精神的發展。請問:這位作曲家所處的時代應在何時?(
- 唐代曾有「錢荒」現象,即銅錢欠缺,民間在進行商業交易時沒有銅幣可以使用。歷史老師說成因之一是人民將銅幣熔化後變成銅金屬。對於這個現象,我們應如何理解較為恰當?(A)銀幣已取代銅幣,成為唐代的法定貨幣,
- 以下是兩則有關羅馬帝國時代的資料:資 料 甲:「羅馬前期皇帝甚少主動採取影響全帝國的措施, 通常於地方社群或個人要求後才做出回應。皇帝與人民接觸最主要的模式為『要求與回應』。」資 料乙:西元112年小
- 明朝末年,內有盗寇流竄,外有強敵壓境,賦役繁急,百姓負担沉重。大臣上奏指出:「官員不宜隨便保舉邊地的將才,監察官員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為巡撫。」又如:「邊地官員的升遷, 應該在任滿之後, 看他的表現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