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1987年,在歷經長時間的戒嚴後,正式宣布解除戒嚴的總統是下列何人?
(A)陳誠
(B)陳儀
(C)蔣中正
(D)蔣經國。
(A)陳誠
(B)陳儀
(C)蔣中正
(D)蔣經國。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目前我國總統由人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但歷史上我國第1~5任的總統都是由蔣中正擔任,他可以不斷連任總統的原因為何?(A)《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B)在美國授權監督下的委託(C)當
-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明令全國動員戡亂,是因為當時國家正處於何種狀況?(A)抗日戰爭退敗(B)二二八事件擴大(C)中共全面發動內戰(D)八二三炮戰發生。
- 小說《返校》改編自赤燭團隊開發的恐怖冒險解謎遊戲,故事中敘述一群高中生跑到廢棄校舍中探險,卻涉入靈異事件,遇到大批冤死的鬼魂,鬼魂們懷著怨念想找出當時舉發地下讀書會閱讀禁書,導致學生冤死的告密者
- 政府將二二八紀念日定為國定紀念日,希望藉此撫平歷史的傷痕。「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負責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的是下列何人?(A)蔣中正(B)蔣經國(C)陳儀(D)陳誠。
- 關於二二八事件發生背景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甲)臺灣民眾對新來的統治者失望(乙)物價上漲(丙)政府實施共產制度(丁)社會秩序不穩(A)甲乙丙(B)甲丙丁(C)乙丙丁(D)甲乙丁。
- 日治時期家住臺南的玲子,有天到臺北找她的好友雪子,雪子盡地主之誼,招待她到處去參訪。請問:下列何者不在她們的參訪名單中?(A)臺北新公園(B)林百貨(C)菊元商行(D)波麗路餐廳。
- 在日治時期,臺灣人口增加快速,其主要的原因是現代衛生觀念的建立。下列哪些措施即是日治時期建立的? (甲)以中醫逐漸取代西醫(乙)建立自來水設施(丙)廁所等公共衛生設施的建立(丁)防疫、衛生等觀念
- 日治時期,臺灣陸上交通逐步修建,各地火車站的頂樓常設有鐘塔,外側也掛有大時鐘,用以告知所有旅客正確的時刻。這與當時總督府引進哪一制度有關?(A)保甲制度(B)隔離政策(C)標準時間制(D)現代司
- 曉慧整理日治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資料如附表,她發現不管是哪一個組織與活動大約都在1930年代時結束。請問:這些社會運動的沉寂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個原因? (A)中日戰爭開打(B)日臺合一政策的成功
- 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在臺灣舉辦過地方議員選舉,但地方自治的成果仍有限,其原因為何?(A) 雖是全民普選,但議員半數民選,半數官派(B)總督府操控選舉,議員全數由官方指派(C)議員全數經由直接
內容推薦
- 歷史老師將戰後臺灣重要事件的漫畫(如附圖)貼在黑板上,要求同學們按時間順序加以排列。請問:正確的順序應該是下列何者?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乙甲丙丁(D)丁乙甲丙。
- 政府遷臺不久,有人以五四傳統自居,辦雜誌以提倡自由主義與民主制度,但後來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逮捕。請問:此人為何?所辦的雜誌為何?(A)林獻堂,《臺灣日日新報》(B)蔣渭水,《臺灣民報》(C)
- (甲)蔣經國(乙)陳水扁(丙)李登輝(丁)蔣中正。上述歷任中華民國總統,按其任期時間先後排列,下列何者正確?(A)乙丙丁甲(B)丁甲丙乙(C)丙丁甲乙(D)甲丁乙丙。
- 「1990年3月,數千名大學生聚集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廣場,公開提出『廢除臨時條款』、『解散國民大會、解散萬年國會(即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等多項政治改革訴求。」上文所述指的是下列哪一事件?(A)三
- 致遠看到一篇關於某位政治人物的介紹:「他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同時也是第一位由人民直接選舉所產生的總統……。」上文所描述的政治人物是下列何人?(A)李登輝(B)馬英九(C)陳水扁(D)蔣經國。
- 2005年臺灣的立法院通過了某一法律,其中第23條明定:「政府應尊重原住民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請問:上文所述是哪一保障原住民
- 原住民族運動曾有「還我土地」、「還我母語」、「還我姓名」等三大訴求。請問:原住民運動從何時開始發展?(A)1950年代(B)1960年代(C)1970年代(D)1980年代。
- 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但自400餘年前受到外來政權輪番統治,被賦予不同名稱,清帝國統治時期被稱為「番」,中華民國政府在尚未修正《憲法》前,稱原住民為何?(A)生番(B)平埔族(C)山胞(D)
- 余文研究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時,發現1947年2月的物價是前一年物價的數倍至二十倍不等。這是因為下列哪一機構實行的經濟措施失當所引起?(A)臺灣總督府(B)臺灣省政府(C)行政長官公署(D)臺灣
- 【題組】根據附表所示,臺灣島應是患了下列哪一病症?(A)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B)日語學習不良症(C)民族意識薄弱症(D)皇民運動不足症。
- 【題組】根據臺灣島的病症,應該用何種治療方法?(A)政治運動(B)學校教育(C)政府政策(D)文化運動。
- 【題組】當時「黨外」人士對政府的訴求為何?(A)要求經濟自由(B)要求保障弱勢團體(C)追求受教育的權利(D)要求民主。
- 一篇19世紀美國報紙上的報導:美國傳教士在美國第六騎兵團陪同下,在北京周邊地區搜尋暴動份子,並處死了他們。另外傳教士也說教會除了向中國收取彌補事件損失的賠償金外,還要求以命抵命,用人頭換人頭,事件
- 戰爭之際,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清朝官員,私下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南邊違抗「中央朝廷」的命令,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矯詔」,是暴徒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請問以上所指是? (A
- 民國100年4月24日,北京清華與臺灣清華兩所大學一起歡慶百歲生日。清華大學建校源自清末美國退還賠款給中國興辦教育,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台灣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美國退還賠款的支票。
- 有兩位知識分子,正在談論清政府所公布的詔令:魯夫:「我辛苦寒窗苦讀十年,就是為了要在科考上一舉成名,從此光耀門楣,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香吉士:「是呀!政府廢除科舉考試,等於是斷了我們的出路,我們
- 這場戰爭,讓中國人評語:「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請問上述的戰爭所指為何? (A)英法聯軍(B)日俄戰爭(C)八國聯軍(D)甲
- 小明跟小華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剛開始他們熱衷於請願朝廷成立中國自己的憲政制度,但最後改變初衷,轉而支持革命,將中國重新再造。請問小明跟小華改變心意的原因?(A)革命團體紛紛成立,社會風潮改向 (
- 清末,革命派與立憲派各以自己主辦刊物《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一場言論激烈論戰,內容包括清王朝的性質、種族與民族問題、國民素質、中國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政體、土地制度、革命會不會招致列強干
- 現今台灣主要政黨之一中國國民黨,前身是清末在日本東京許多反清革命團體所整合成立的一個革命組織。這個組織本部機構依據民主三權分立的原則,在領導之下設有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其後這個組織還規定了革命一
- 在1911年,廣州爆發了一場慘烈的革命運動,領導人黃興帶著120名敢死隊員直接撲向兩廣總督署,因為敵方太強大,這次革命傷亡十分慘重。最後人們在收斂遺骨的時候共計86具,其中可辨認身分名字出來的是
- 1911年6月,成都各團體兩千餘人,共同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推舉四川省咨議局議長、副議長為正副會長,提出「破約保路」宗旨,發布《保路同志會宣言書》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四處張貼
- 新聞報導內容如下:國慶大典今(1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總統蔡英文以「堅韌之國 前進世界」為主題發表國慶談話,表示身為總統,站出來守護國家主權,不是挑釁,而是她最基本的責任。請問:國慶日的由來與下
- 他親自上奏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優待。之後在他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們發布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向太后逼宮,不久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 他3月20日與若干國會議員同行北上,晚上22時45分剛進入入上海車站(老北站,現在上海鐵路博物館),即遭預先埋伏殺手狙擊,腰部中彈,子彈射入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後逃逸。他疼痛難忍,趴倒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