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戰爭之際,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清朝官員,私下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南邊違抗「中央朝廷」的命令,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矯詔」,是暴徒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請問以上所指是?
(A)鴉片戰爭清廷與外國簽訂片面最惠國條款
(B)英法聯軍俄國居中協調
(C)瓜分風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八國聯軍地方與各國商議「東南互保」辦法。
(A)鴉片戰爭清廷與外國簽訂片面最惠國條款
(B)英法聯軍俄國居中協調
(C)瓜分風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八國聯軍地方與各國商議「東南互保」辦法。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題組】當時「黨外」人士對政府的訴求為何?(A)要求經濟自由(B)要求保障弱勢團體(C)追求受教育的權利(D)要求民主。
- 【題組】根據臺灣島的病症,應該用何種治療方法?(A)政治運動(B)學校教育(C)政府政策(D)文化運動。
- 【題組】根據附表所示,臺灣島應是患了下列哪一病症?(A)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B)日語學習不良症(C)民族意識薄弱症(D)皇民運動不足症。
- 余文研究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時,發現1947年2月的物價是前一年物價的數倍至二十倍不等。這是因為下列哪一機構實行的經濟措施失當所引起?(A)臺灣總督府(B)臺灣省政府(C)行政長官公署(D)臺灣
- 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但自400餘年前受到外來政權輪番統治,被賦予不同名稱,清帝國統治時期被稱為「番」,中華民國政府在尚未修正《憲法》前,稱原住民為何?(A)生番(B)平埔族(C)山胞(D)
- 原住民族運動曾有「還我土地」、「還我母語」、「還我姓名」等三大訴求。請問:原住民運動從何時開始發展?(A)1950年代(B)1960年代(C)1970年代(D)1980年代。
- 2005年臺灣的立法院通過了某一法律,其中第23條明定:「政府應尊重原住民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請問:上文所述是哪一保障原住民
- 致遠看到一篇關於某位政治人物的介紹:「他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同時也是第一位由人民直接選舉所產生的總統……。」上文所描述的政治人物是下列何人?(A)李登輝(B)馬英九(C)陳水扁(D)蔣經國。
- 「1990年3月,數千名大學生聚集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廣場,公開提出『廢除臨時條款』、『解散國民大會、解散萬年國會(即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等多項政治改革訴求。」上文所述指的是下列哪一事件?(A)三
- (甲)蔣經國(乙)陳水扁(丙)李登輝(丁)蔣中正。上述歷任中華民國總統,按其任期時間先後排列,下列何者正確?(A)乙丙丁甲(B)丁甲丙乙(C)丙丁甲乙(D)甲丁乙丙。
內容推薦
- 有兩位知識分子,正在談論清政府所公布的詔令:魯夫:「我辛苦寒窗苦讀十年,就是為了要在科考上一舉成名,從此光耀門楣,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香吉士:「是呀!政府廢除科舉考試,等於是斷了我們的出路,我們
- 這場戰爭,讓中國人評語:「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請問上述的戰爭所指為何? (A)英法聯軍(B)日俄戰爭(C)八國聯軍(D)甲
- 小明跟小華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剛開始他們熱衷於請願朝廷成立中國自己的憲政制度,但最後改變初衷,轉而支持革命,將中國重新再造。請問小明跟小華改變心意的原因?(A)革命團體紛紛成立,社會風潮改向 (
- 清末,革命派與立憲派各以自己主辦刊物《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一場言論激烈論戰,內容包括清王朝的性質、種族與民族問題、國民素質、中國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政體、土地制度、革命會不會招致列強干
- 現今台灣主要政黨之一中國國民黨,前身是清末在日本東京許多反清革命團體所整合成立的一個革命組織。這個組織本部機構依據民主三權分立的原則,在領導之下設有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其後這個組織還規定了革命一
- 在1911年,廣州爆發了一場慘烈的革命運動,領導人黃興帶著120名敢死隊員直接撲向兩廣總督署,因為敵方太強大,這次革命傷亡十分慘重。最後人們在收斂遺骨的時候共計86具,其中可辨認身分名字出來的是
- 1911年6月,成都各團體兩千餘人,共同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推舉四川省咨議局議長、副議長為正副會長,提出「破約保路」宗旨,發布《保路同志會宣言書》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四處張貼
- 新聞報導內容如下:國慶大典今(1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總統蔡英文以「堅韌之國 前進世界」為主題發表國慶談話,表示身為總統,站出來守護國家主權,不是挑釁,而是她最基本的責任。請問:國慶日的由來與下
- 他親自上奏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優待。之後在他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們發布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向太后逼宮,不久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 他3月20日與若干國會議員同行北上,晚上22時45分剛進入入上海車站(老北站,現在上海鐵路博物館),即遭預先埋伏殺手狙擊,腰部中彈,子彈射入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後逃逸。他疼痛難忍,趴倒在一
- 中華民國第1任大總統袁世凱經過與日本長達105天艱困的談判和周旋之後,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內容。條約簽訂後,袁世凱親書兩道密令,要各省文武長官勿忘被迫簽約的教訓,密令號召「凡百職司
- 在英國、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他以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為緣由,大肆鼓吹君主制度,他的手下也作請願團擁護他稱帝。在各省匆促的「國體投票」之後,立法參政院以總代表的名義,推選他上位,為中華帝國皇帝
- 他與梁啟超兩人師生會談後,言道:「我們曾推翻帝制,現在推翻帝制的人卻要上表勸進,讓那個人去做皇帝,我們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為了四萬萬同胞的人格,必須拚命去幹些有意義的事情。」其後率領軍隊反抗帝制成
- 民國初年曾頒布有一條律法:『民國刑律不適國情,應即廢除,暫以「宣統初年頒定現行刑律」為準。』請問這條律法頒布的背景是?(A)袁世凱稱帝(B)張勳擁立溥儀重登帝位(C)段祺瑞違法亂紀(D)張作霖入
- 孫中山到達廣州當晚,就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請問孫中山言語所指的假共和是指下列何人? (A)溥儀 (B)張勳 (C)曹錕 (D)段祺瑞
- 某人大批收買或威脅國會議員,每位投票議員以當時五兩黃金收買,於1923年10月6日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被譏為「豬仔總統」、「賄選總統」。此後,由賄選國會起草並通過一部《中華民國憲法》,人稱「賄
- 小華導演想要拍攝一部以清末民初通商口岸上海為時空背景的戀愛偶像劇。請問哪個情節安排是不合理的?(A)男女主角透過電話聊天 (B)男女主角共同一起去約會看電影 (C)男主角告訴女主角,他在家要努力
- 小明整理上歷史課講述民國初年社會變遷所作的課本筆記:「清末民初『甲』逐漸取代『乙』成為主導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請問:甲與乙所指為何? (A)甲:傳統士紳,乙:新知識分子 (B)甲:新知識分子
- 承上,他繼續整理歷史老師上課的板書筆記,就是將清末民初三場改革運動:(甲)自強運動 (乙)戊戌變法 (丙)新文化運動,按照器物層面→制度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予以排列,請問小明三者正確的排列順序為何
- 《青年雜誌》主編,在創刊號上面如此解釋創辦雜誌名字的目的:『對青年提出六點新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請問這
- 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敦聘專門學者,提倡自由主義的科學研究及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終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時期最主要的中心。請問這北京大學校長最可能為誰?(A)陳獨秀 (B
- 民國初年,有位作家創作小說《狂人日記》,內容裡有這樣的描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
-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
- 1922年,蘇聯派外交人員越飛南下上海訪問中國政治人物孫文,隔年兩人共同發表「宣言」,此舉視為「聯俄」的起點。之後共產黨黨員也可以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此為「容共」的開始。請問共產主義最早在中國
- 一位歷史學家發表的論文中提到民國初期一個現象:「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當時人爭取的是一口氣,一口長期被帝國主義壓迫的悶氣,如果打贏戰爭還拿不回山東,那國際還有什麼公理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