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陳同學利用周休二日到臺南作古蹟巡禮時,來到一個原住民族群的公廨,看到公廨裡面有一個盛著清水、插著甘蔗葉的壺,導覽人員說這個族群很重視對「阿立祖」的崇拜,此壺即阿立祖的象徵。這可能是哪個族群?
(A) 布農族
(B) 西拉雅族
(C) 排灣族
(D) 巴則海族
(A) 布農族
(B) 西拉雅族
(C) 排灣族
(D) 巴則海族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30508
統計:A(3),B(49),C(6),D(1),E(0)
內容推薦
- 王大明以房屋一棟信託與甲銀行,以其子王小明為受益人,請問甲銀行可否以信託財產之房租收益逕行抵銷王小明在甲銀行之信用卡欠款?(A)可以 (B)不可以 (C)委託人同意即可 (D)信託監察人同意即可
- 從某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停棺多年、久喪不葬的習俗,要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入葬。人們認為這麼做可以帶給後世子孫功名或財富等福蔭,出人頭地。這種風俗背後反映了某種社會變動的趨勢。根據這個角度,
- 有四個學生討論某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但其中有一位所討論的時代與其他三位不同,請你辨別是哪一個人? (A)甲生:「自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稻。」 (B)乙生:「此時出現南北飲食交流的情形。」 (C)丙生:
- 臺灣原住民早已在臺灣島內活動,然而他們往往不是臺灣的統治者。從荷治時期開始,臺灣的統治者以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群人。請問:關於臺灣原住民名稱的演變,下列何者正確? (A) 生番平地山胞蕃族原住
- 「臺灣光復真吃虧,餓死同胞一大堆,物價一日一日貴,阿山一日一日肥。」這民謠流行的背景為何? (A)陳誠主政期間,實行「三七五減租」,使臺灣物價波動 (B)陳儀主政期間,將臺灣資源搜括為己有 (C)
- 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認為明代有資本主義的萌芽。請問:下列哪些現象,可以佐證? (A)都市人口大增,商人不受市坊分離限制 (B)沿海設市舶司管理,有大規模的經營制度 (C)箝入世界經濟體系,使美洲白
- 唐宋之間,商業的活動有何重要變遷和影響? (A)唐代有市坊制度的限制,宋代取消市坊制度 (B)盛唐和北宋時的都城,皆有夜市的出現 (C)唐代發明飛錢以利商旅,宋朝則以交子為主要貨幣 (D)唐宋皆
- 全漢昇認為:「運河對於第二次大一統帝國的貢獻,在聯繫軍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經濟重心的南方,以便因凝結為一個堅強牢固的整體而發生偉大的力量。」其「第二次大一統帝國」是指何時? (A)秦漢 (B)唐宋
- 有一群考古隊在臺灣西部發現文化遺址,出土打製石器及漁撈、狩獵的角器、石器等,並沒有出土農具及農耕痕跡。請問:由此研判,此遺址為何? (A) 網形文化 (B) 大坌坑文化 (C) 芝山岩文化 (D)
-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西方文藝發展,出現一種客觀如實描繪出下層人民的困苦以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的風格,稱為 (A)社會主義 (B)寫實主義 (C)浪漫主義 (D)平民主義
內容推薦
- 關於中國歷代人口流動的情況,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晚唐五代以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江南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B)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繁榮富庶促使西部人口大量向東遷徙 (C)四川、雲貴
- 有關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強調因信得救 (B)人人都是教士 (C)反對贖罪券的斂財 (D)教會有其存在的必要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 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 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因
- 一位近代地理學家在綜論四川人口地理結構時說:「雖然清代以前的本地人後裔還能在西南及西部少數地方找到,但相對來說數量很少。四川東部、西部和南部以湖廣籍為主,河南、安徽和江蘇籍,主要在南部各縣,相當
- 下列是促成近代西方文化興起的重要歷史事件,請依其開始產生的時間,排列先後順序:(甲)科學革命 (乙)宗教改革 (丙)文藝復興 (丁)啟蒙運動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
- 資料一:族人對傳教士表示:「我們的習慣已傳數代,難以除去。我們的女巫每天與靈界交談,知道什麼是對的。我們因此被教導著,如果不理會這些女巫,神明將會生氣,且將不會下雨。」資料二:傳教士指出:「這個民
- 有關早期漢人文獻中的臺灣與澎湖相關記錄,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隋書.東夷列傳》被視為中國文獻對臺灣最早的記錄 (B) 由於澎湖開發的時間比臺灣早,故宋元時代的「流求」、「瑠求」其實指的是澎
- 十七世紀初期的西班牙人曾對臺灣北部原住民的社會經濟情況有詳細記載。請問:下列的論述中,何者最有可能為當時西班牙人的記載? (A) 這裡的原住民善於駕舟航行,常與島外進行交易 (B) 部落的成員平時
- 有關馬丁路德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在德意志的大學裡教授神學 (B)提開十七世紀宗教改革的序幕 (C)被稱為「維騰堡的夜鶯」 (D)提倡「因信得救」
- 1970年代,某作家說:「……北京未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藝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臺北得獎呢!」「說真話的時候已經來到,不見狼而叫『狼來了』是自憂,見
- 關於臺灣原住民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各族群屬於南島語系民族 (B) 各族群的政治組織以部落為單位 (C) 四百年前已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文字 (D) 各族群的社會組織互異
- 臺灣西部的考古遺址如十三行文化等,曾發現唐、宋等朝代的銅錢,此反映的歷史意義為何? (A) 當時的原住民已有鑄造「方孔圓錢」的工藝技術 (B) 原住民社會已出現繁榮的貨幣經濟,普遍以銅錢為交易媒
- 這是臺灣第一家商業電視臺,於民國五十一年國慶日開播。日後雖有其他電視臺創立,但其仍居電視界的龍頭地位。它雖然是民營商業電視公司,但政府持股比例甚高,公司主管的人事任命及新聞與節目安排,都被各界認為
- 瑞明閱覽「臺灣歷史地圖集」,在一幅古老地圖上看到聖地牙哥、聖薩爾瓦多與聖多明哥等羅馬字母拼音的西方地名。請問:這張地圖最有可能是何國占領臺灣期間所繪製的? (A) 荷蘭 (B) 西班牙 (C)
- 認為一切皆可由人類理性所掌握,而且社會將不斷進步的歷史觀是自何時開始出現? (A)啟蒙時代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天文學革命
- 十五世紀末,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大國,逐漸成為西班牙帝國;十六世紀,西班牙因在美洲獲得巨大財富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不過,文藝復興運動卻無法在西班牙盛行,其原因為 (A)強大的王權 (B)強硬
- 1624年到1661年間,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占有臺灣,以之為基地進行東亞貿易。當時,臺灣哪一種出口商品最具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 (A) 蔗糖 (B) 樟腦 (C) 稻米 (D) 茶葉
- 有一座城市,其由來是:當地原住民的祖先根據神明的指示,在一個湖中央的島嶼建立家園。這個地方起初只是一座小島,但隨著人口增加,島的面積不斷地以人工的方式擴大,當外來征服者抵達時,這座島的人口可能有二
- 陳老師在課堂上請同學們談論個人對歷史上臺灣中部「大肚番王」的認識。小薇:「大肚番王出現於中部大肚溪流域的高山族之間,曾領導一個跨部落的聯盟組織。」耀忠:「大肚番王族裔的勢力歷經荷蘭、鄭氏、清代至
- 這一個時代的人們,對於理性和科學懷著高度的信心,相信透過理性的發揚,人類社會將愈來愈美好,反映出一種進步史觀。請問這是哪一時期? (A)科學革命時期 (B)啟蒙運動時期 (C)文藝復興時期 (D
- 基督教的新教派別中,某個教派的宗教儀式、教義解釋與舊教並無太大差別,最大的差異只是宗教領袖由羅馬教宗改變為該國的君王。請問這個教派的創立者是 (A)馬丁路德 (B)慈運理 (C)喀爾文 (D)亨
- 下列人物及其主張配對,何者「錯誤」? (A)孟德斯鳩:三權分立 (B)洛克:天賦人權 (C)盧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D)伏爾泰:宗教寬容
- 百年戰爭之後,英、法兩國有何發展趨勢? (A)兩國都走上王權擴張的道路 (B)兩國都走上王權衰落的道路 (C)英國走向王權擴張,而法國走向王權衰微 (D)英國走向王權衰微,而法國走向王權擴張
- 十六世紀初期,某人嚴厲批判教廷販賣的贖罪券,認為人們心中只要保有對上帝的真誠與尊敬就能得救,贖罪券根本沒有存在價值。此論一出,震撼宗教界。因為他的理論直指聖經才是唯一權威。這個人是誰? (A)慈運
- 一位學者撰文描寫當時的臺灣:「在這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望環境下,我們八百萬軍民形成一旅孤軍,憑藉這一孤島,滿含血淚,踏上漫漫長征的征程,開始了我們的艱苦奮鬥,希望為自己的生存與自由,也為全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