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部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外國)公使認為現任的山東巡撫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們敝國人作對。自從現任接手之後,我們的鐵路已經放長了好幾百里,還肯把濰縣城外一塊地方借給我們的軍隊做操場。」這部小說可能是以下列哪個事件做為背景?
(A) 1845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幾年之後
(B) 1900年,中德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幾年之後
(C) 1905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幾年之後
(D) 1910年,日俄戰爭結束幾年之後
(A) 1845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幾年之後
(B) 1900年,中德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幾年之後
(C) 1905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幾年之後
(D) 1910年,日俄戰爭結束幾年之後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46032
統計:A(6),B(47),C(6),D(4),E(0)
內容推薦
- 清康熙時期,許多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原本並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欽天監工作,並翻譯西方書籍。自康熙46年(1707)以後,卻將教廷派來的專使逐出國境,並禁止基督教在中國傳布。導致此一改變的可能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A) 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力較大,
- 回族指居住在中國的回教徒所形成的族群,他們出現於唐代,其後人數漸增,居住地區相當分散。但是,回教經典《古蘭經》卻直到1930年代方才有漢文全譯本,可見回教的宣教方式與佛教很不一樣,造成《古蘭經》全譯本
- 下表是某國海軍的成長狀況,這應該是哪一國的情況? (A) 中國(B) 日本 (C) 英國 (D) 俄國
- 一個思潮出現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討論。一位德國詩人認為那是一種疾病;另一位法國小說家卻認為那是文學中的自由主義,融合怪異和悲劇性或莊嚴,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他們談論的是下列的那個文學思潮?(A) 理性主
- 作家描述一個城市:「與倫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織成布料後,行銷各地。許多商人集資,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進行中,商船隊除了帶回印度香料外,還帶回亞洲黑鼠,使
- 一篇文告指出:賊人焚燒學宮,破壞孔子神主牌,所到之處,佛寺、道觀、城隍廟、社稷壇,均遭焚毀。所以號召有識之士起來討伐。這篇文告提到的「賊」,最可能是指:(A) 元末的白蓮教徒(B) 明朝末年的流寇(C
- 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有一段話,頗能反映其主張與做法,茲錄於下:「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砲,即以輪船槍砲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請問::恭親王的「
- 幾位同學討論一項1880年與1914年兩個年度歐洲主要國家的統計圖,請問哪個說法最正確? (A)這是各國人口的統計,第一次大戰前德意志帝國幅員甚大,所以人口較多(B)這是各國海軍船艦的總噸數,英國戰艦
- 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學生們指出:接管後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基礎。這最可能是在甚麼時空下發生的事?(A) 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B)
內容推薦
- 一位歷史人物曾獲得這樣的評價:「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天才與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確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指下列何人
- 右圖是某地區1905年至1960年的統計,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最可能是以下何者?(A)甲為台灣人口出生率,乙為人口死亡率(B)甲為泰國稻米出口量,乙為蔗糖出口量(C)甲是日本工業生產總值,乙是出口總計
- 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繫封建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於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係的說明,何者最為適當?(A) 周天子為魯國大宗
- 某人被後來的學者視為古代思想一大突破的關鍵人物,認為此人「將人從天上帶回到人間來。」下列有關「某人觀點」的說明,何者較為適當?(A)這是對古埃及政教合一制度的讚美(B)這是對猶太教經典神人關係的描述(
- 上課討論19世紀後半期西歐的社會結構時,老師請同學舉出「當時社會結構重大改變」的指標,幾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看法,請問:誰的說法最適當?(A)許多國家的政府改善教育設施,並成立各種研究機構(B)各國政
- 明代後期一位來自蘇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位考生可能經歷下列何事?(A) 該生通過鄉試後,即獲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B) 在茶館裡,該生聽北京居民議論著官軍與日本的戰事(C) 該生在書
- 1810年初,英國國會通過幾個法律,一方面增加稅收以彌補國用不足,另一方面為鼓勵農業生產,開始補貼農業活動。制訂這些法律的背景為何?(A) 英國正與法國作戰,糧食無法進口,造成短缺,政府乃鼓勵生產(B
- 根據記載:西元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羅馬城贈予當地主教,史稱「君士坦丁的奉獻」,並有文件傳世。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瓦拉(L. Valla)卻證明這份文件是後人偽造。瓦拉最可能用來證明其觀點的方
-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A) 所謂「後世」是指秦漢,這位學者是六朝時人(B)
- 一位政治人物接受報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中國皆遠處亞洲,參戰程度遠非英法之比,則發言權之差異自所不免,青島問題當屬議題之一。列國因戰爭影響,中止在東亞活動,今戰事既終,則戰後活動必倍於昔日,東亞安全,
- 一位法國畫家認為:必須越過「巴特農神殿之馬」,回歸到「童年時代的搖擺木馬」。他主張極力簡化形象的輪廓,運用一大片一大片的顏色來表達他對周遭事物的感受。以下哪個名詞最適合稱呼這種畫風?(A) 文藝復興(
- 西元六世紀時,某些修會有「工作即祈禱」的原則,希望終止之前自虐的苦修行為。當時該會的修士藉以代替苦修的工作為何?(A) 繕寫書本,保存文獻(B) 前往亞、非各地傳教(C) 建立大學,培育人才(D) 組
- 在人口大遷移以後,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當地的土語與當地人士交談,藉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當地的士人平時卻爭相使用洛陽之方言,以為這才是高級語言。這最可能是在那一個時代發生的?(A) 東晉北方士族因
- 某種政體揭櫫的理想是:階級、種族、貧富的分別都消失了,人人平等,社會形成一個沒有分別的大團體。這個政體是下列何者?(A) 自由民主(B) 極權政體 (C) 專制政體(D) 法治社會
- 關羽死後,雖獲人民祭祀,但一直侷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全國信仰,也獲得官方的褒贈。對於宋代以後關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宋代以後的各朝代,要反抗異族統治,所以推崇關羽
- 學者指出: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關於這個現象,哪一個解釋較為合
- 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想
- 20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事」的意味。這裡所
- I can't find my wallet. Can you ___ me some money? (A)lend (B)help (C)borrow (D)show
- 一位大使向皇帝陳明:「敝國皇帝仰賴貴國的支持,才能解決此次爭端。如果對匈牙利及俄國的戰爭無法避免,我國相信貴國一定會站在我國這一邊。俄國應當沒有戰爭的決心,但是他的盟邦可能會趁機火上加油。」這種說法的
- 西亞某個建於十六世紀的清真寺,以繪有人像等各種圖形的瓷器碎片作為建材。幾位同學對此發表意見,以下那個說法是對的?(A) 這些瓷器因為繪有人像,被反對偶像崇拜的回教徒敲碎,作為建材(B) 這些瓷器掠自拜
- 某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雖有元首,國務由總理主持,但大小政事必須根據該國與「帝國」的協議而行,外交也必須配合「帝國」的政策;這個國家雖有警察與軍隊,卻同時需要負擔「帝國」在該國駐軍的費用。這種情況是:(A
- 一位思想家指責世人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而就沒有了是非;又認為人心是自私的,人若不自私,豈不就是無心了嗎?這位思想家最可能屬於那一個學派?(A) 朱熹學派(B) 東林學派 (C) 陽明學派 (D)
- 一位政治人物曾表示:「如果義大利向多瑙河、巴爾幹擴張,會造成歐洲戰爭,如果他們在非洲沙漠通行無阻,或者就能安靜下來。」這種說法的思想背景為何?(A) 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羅馬教宗鼓動戰爭時的計畫(B)
- 某個時期,軍隊從地方的農民中徵調,並由所在地方政府協助戶籍管理;但日常的軍事訓練,由中央直轄的地方軍事機關來負責,地方政府不得干預,形成「兵出地方,權歸中央」。這是哪個時期的制度?(A) 漢(B)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