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雖有元首,國務由總理主持,但大小政事必須根據該國與「帝國」的協議而行,外交也必須配合「帝國」的政策;這個國家雖有警察與軍隊,卻同時需要負擔「帝國」在該國駐軍的費用。這種情況是:
(A) 北美洲獨立後的狀況
(B) 日本侵略朝鮮後的狀況
(C) 滿洲國成立後的狀況
(D) 印度在獨立之前的狀況
(A) 北美洲獨立後的狀況
(B) 日本侵略朝鮮後的狀況
(C) 滿洲國成立後的狀況
(D) 印度在獨立之前的狀況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52941
統計:A(0),B(5),C(29),D(0),E(0)
內容推薦
- 一位大使向皇帝陳明:「敝國皇帝仰賴貴國的支持,才能解決此次爭端。如果對匈牙利及俄國的戰爭無法避免,我國相信貴國一定會站在我國這一邊。俄國應當沒有戰爭的決心,但是他的盟邦可能會趁機火上加油。」這種說法的
- I can't find my wallet. Can you ___ me some money? (A)lend (B)help (C)borrow (D)show
- 20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事」的意味。這裡所
- 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想
- 學者指出: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關於這個現象,哪一個解釋較為合
- 關羽死後,雖獲人民祭祀,但一直侷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全國信仰,也獲得官方的褒贈。對於宋代以後關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宋代以後的各朝代,要反抗異族統治,所以推崇關羽
- 某種政體揭櫫的理想是:階級、種族、貧富的分別都消失了,人人平等,社會形成一個沒有分別的大團體。這個政體是下列何者?(A) 自由民主(B) 極權政體 (C) 專制政體(D) 法治社會
- 在人口大遷移以後,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當地的土語與當地人士交談,藉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當地的士人平時卻爭相使用洛陽之方言,以為這才是高級語言。這最可能是在那一個時代發生的?(A) 東晉北方士族因
- 西元六世紀時,某些修會有「工作即祈禱」的原則,希望終止之前自虐的苦修行為。當時該會的修士藉以代替苦修的工作為何?(A) 繕寫書本,保存文獻(B) 前往亞、非各地傳教(C) 建立大學,培育人才(D) 組
- 一位法國畫家認為:必須越過「巴特農神殿之馬」,回歸到「童年時代的搖擺木馬」。他主張極力簡化形象的輪廓,運用一大片一大片的顏色來表達他對周遭事物的感受。以下哪個名詞最適合稱呼這種畫風?(A) 文藝復興(
內容推薦
- 一位政治人物曾表示:「如果義大利向多瑙河、巴爾幹擴張,會造成歐洲戰爭,如果他們在非洲沙漠通行無阻,或者就能安靜下來。」這種說法的思想背景為何?(A) 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羅馬教宗鼓動戰爭時的計畫(B)
- 某個時期,軍隊從地方的農民中徵調,並由所在地方政府協助戶籍管理;但日常的軍事訓練,由中央直轄的地方軍事機關來負責,地方政府不得干預,形成「兵出地方,權歸中央」。這是哪個時期的制度?(A) 漢(B) 唐
- 某年美國總統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是否同意中華民國政府派兵參戰的要求。這是在那一場戰爭中發生的事?(A) 對日抗戰(B) 印巴之戰 (C) 韓戰 (D) 波灣戰爭
- 一份文契上說:「郭土火因與妻玉娘不和,願將玉娘退還娘家,由玉娘之父交付身價銀二百圓正,此後男婚女嫁各不相干。」關於這件文書,我們應有何認識?(A) 婚姻可以買與贖,顯見這是一種買賣婚姻,普遍存在於父權
- 有人主張中日兩國應以生命合作為口號,因為:「日本既得南洋,所得物資已富,不必復取之中國,戰期則勢必延長,戰局且勢必擴大……中國非舉生命與日本合作,則不足以表示中國之友誼。」這種說法的時代背景是:(A)
- 幾位同學討論一張有關1940年到1990年間台灣的統計圖,哪一位的說法最正確?(A)這是台灣人口職業結構統計圖,顯示台灣工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B)這是台灣人口結構改變統計圖,顯示台灣城市人口增加
- 二十世紀,甲國的民選總統有意徵收乙國某民營公司在甲國擁有的大片未開發土地,以分配給本國農民,因而得罪了乙國。乙國於是在甲國策動政變,推翻甲國政府。甲國與乙國各是何國?(A) 瓜地馬拉、美國(B) 波蘭
- 曹操為了軍事需要,實施屯田制;孫吳則大舉派軍進入山區,征討山越;諸葛亮更是數度深入西南山區,以致有七擒孟獲的傳說。這三件事的共同背景為何?(A)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掌握不易,各政權都欠缺勞動力(B)
- 下表是某地區兩個城市的人口數目,請問這兩個城市最可能位於何處? (A) 日本的港口城市大阪及神戶(B) 英格蘭的利物浦及曼徹斯特(C) 台灣北部的台北城與淡水港(D) 德國的港口漢堡及法蘭克福
- 1 許多年輕人多買不起房子,試問若政府訂定符合年輕人所得的「房價上限」,這會使房屋成交量:(A)增加 (B)降低 (C)不受影響 (D)視需求彈性而定
- 網站上有人拍賣一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崇禎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對於這塊石碑,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A)明末鄭成功部隊開設軍屯時樹立的界碑(B)清朝初年在台灣建立軍事據點時的遺跡(C)這是台灣民
- 史書體例與內容往往反映出時代的特徵,某部史書記錄了士人隱逸與避世風氣的盛行,這部史書最可能是:(A) 漢書(B) 後漢書(C) 舊唐書(D) 宋史
- 一本《新撰外國地理》課本的章節目次包括﹕「中國本部、滿洲、波斯、印度、暹羅、法屬亞洲、英屬馬來半島、英屬加拿大及黑暗大陸總論」等。我們應如何認識這本書?(A) 這是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看法(
- 學者指出:某種現象的出現,反映出社會分工的發展,貧富差距逐漸顯著,統治機構也逐漸確立,最足以作為判斷歷史進入文明階段的指標。這種現象是指:(A)文字的運用(B)宗教的普及(C)城市的誕生(D)陶器的發
- 學者指出:許多「新資料」僅能補充現有的歷史研究,但偶爾會有大批資料出現,足以讓我們對某一時期有新的認識。以下那些新資料最可能讓我們對某個時期的歷史有「新的認識」?(A)河南出土的青銅器,足以改變我們對
- 某個國家曾經控制地球總居住面積的20%,總人口的23%,所佔領的殖民地是其本國國土的94倍。這個國家應當是何時的何國?(A) 1871年的德國 (B) 1910年的英國(C) 1932年的日本(D)
- 小說《近代俠義英雄傳》曾寫到:霍元甲在庚子之亂時痛心義和團欺世亂民,因而英勇解救被義和團脅迫的教民。然而,在之後發行的某個版本中,這一段落卻被人有意地刪除了。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這個刪節本的出版資料?(A
- 根據賽蒙(H. A. Simon)的理性決策理論,一般行政人員的行政決策應追求:(A)最佳的決策 (B)廣博的決策 (C)滿意的決策 (D)權威的決策
- 某個宗教的信徒散佈在歐洲許多國家,1930年時,波蘭人口的10%屬於該教派,捷克及俄羅斯亦有3%,奧地利及土耳其境內該教派信徒亦佔總人口的6%。請問這是哪一個教派?(A) 羅馬公教(B) 東正教(C)
- 有一個國際組織,會員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8%,組織內人民以天主教、伊斯蘭教及佛教為主要宗教,經濟活動多元,主要產品包括木柴、石油及電子產品。這是指那一個組織?(A)歐洲聯盟(B)北美自由貿易區(C)石油
- 下列是三段有關台灣法律的資料,請根據日本殖民統治階段的演變,排列其先後順序:甲:日本本土法律適用於台灣。乙:台灣總督為台灣最高行政長官,有緊急命令權,可不經國會頒布具法律效力之命令。丙:總督擁有律令制
- 二次世界大戰前,有一項國際條約規定﹕「締約國之一方受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之攻擊,另一方則不應當採取有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任何措施。」此一條款應是哪兩國間的約定?(A) 德、俄(B) 中、
- 有一座城市,羅馬人在此建軍營,撤離之後,此地逐漸發展成大型商業中心,人口日益增加,十八世紀末期已是每年一萬多條商船進出的大港,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二次大戰期間,雖未被敵軍攻佔,卻遭到嚴重破壞。
-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領袖的性格:邱吉爾「有想像力但不穩定」,羅斯福「天真而喜歡喊口號」,他們並不比「往往情緒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對於這種說法,以下理解何者較為適當?(A) 這位史家的說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那個時期?(A)秦末(B)漢末(C)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