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乡土 本 色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empirenews.page--]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乡土 本 色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empirenews.page--]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案例十一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测验结果量表QLFKHsDHyPdMfPaPtScMaSi原始分K校正分T分1152110504760431535262426182431184320?34412
- 变态心理学强调心理异常的 .。(A)诊断 (B)治疗(C)转归 (D)机制
- 与求助者商定咨詢目标时可不考虑的是 .。(A)简单易行 (B)积极可评估(C)具体量化 (D)多层次统一
- 根据测验结果,可以判断该求助者低于常模平均数水平的是.。(A)FIQ(B)PIQ(C)VIQ(D)IQ
-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A)助长(B)逍遥(C)强化(D)抑制
- 测验编排的一般原则应排除( .(A) 难度逐步上升,先易后难 (B)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C) 答案混合排列 (D) 依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编排题目与选项
- 评价咨詢效果时,评价的内容应以 .为主。(A)求助者的意见 (B)咨詢目标(C)咨詢师的意见 (D)双方意见
-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普莱尔 (C)吴伟士 (D)班桂拉
- “你能对我详细讲讲烦恼的原因吗?心理咨詢师使用的提问方式与技术包括 .。 (A) 开放式提问 (B) 影响性技术 (C) 解释性问题 (D) 具体化技术
-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可能是(A)固着 (B)存在焦虑(C)投射 (D)基本焦虑
內容推薦
- 65.在摄入性谈话中,求助者的主要问题不一定是 .的问题。(A)最为关心 (B)最困扰自己 (C)最先提出 (D)最需要解决
- 关于道德,正确的认识是 .。(A)道德没有共同标准(B)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C)道德即权力 (D)道德即自由
- 案例十: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言 语 测 验操 作 测 验言语操作总分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数广词汇合计数符填图积木图排拼图合计原始分242015181465 33l7292517 75
- ( .是指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 Si量表的名称是.。(A)轻躁狂量表(B)精神病态量表(C)精神衰弱量表(D)社会内向量表
- 若咨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移情,心理咨詢师应该 .。 (A)劝阻宣泄隋绪 (B)鼓励宣泄情绪 (C)劝阻表达情感 (D)鼓励表达情感
- 对咨詢效果进行评估的维度包括 .。(A)求助者的主观体验 (B)心理测验(C)咨詢师的客观观察 (D)他人评价
- 精神疾病患者错觉的特点是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感知综合障碍(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觉功能障碍
- “噢,他们嫌你不出去找工作,嫌你晚上上网白天睡觉,由于整天说个没完,搞得你心里很烦,是这样吗?”心理咨詢师使用的包括 .。 (A)释义 (B)情感反应 (C)解释 (D)
- 心理发展成熟后,人对现实的反应方式一般是()。(A)感性反应(B)理性反应(C)知性反应(D)悟性反应
-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詢师可以运用的黄金规则是((A) 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 (B) 想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C) 别人必须喜欢我, 接受我 (D)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案例七: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l8岁,高三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重点中学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以考上北大、清华为目标,学习非常刻苦。感觉高考压力非常大,从高三下学期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只睡五个小
- ( .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A)比内-西蒙(B)斯丹福-比内 (C)韦克斯勒(D)瑞文
-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 .。(A)灾难性压力 (B)生物性压力源(C)叠加性压力 (D)精神性压力源
- “你说自己着急,可是为什么两年来一直没有行动?”心理咨詢师使用的是 .。 (A)面质 (B)参与性技术 (C)质疑 (D)影响性技术
- 心理咨詢师在咨詢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包括 .。(A)加强言语 (B)传达情感(C)配合言语 (D)实现反馈
- 该求助者的沉默,可能是 .。 (A) 思考 (B) 疑惑(C) 阻抗 (D) 移情
- 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A)力比多发挥作用(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的调节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
- 错误的测验观不包括 .。(A)测验万能论 (B)测验无用论 (C)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D)测验是辅助工具
- 该求助者P量表得分高于常模平均数.。(A)0个标准差(B)5个标准差(C)0个标准差(D)5个标准差
- 周某有时在家里都能听到别人的议论这种症状是 .。 (A)妄想 (B)幻想 (C)错觉 (D)幻听
- 案例十一: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测验结果:量表QLFKHsDHyPdMfPa PtScMaSi原始分241812183928213517 3031164 5K校正分 26 4243l8T分44
- “你太有问题了!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啃老族’?”心理咨詢师这样说 .。 (A)违背价值中立原则 (B)背离心理咨詢方案 (C)未能保护对方隐私 (D)帮助指出认知误区
- “想漂亮还不想多花钱,那怎么办啊?”,这时心理咨詢师使用的技术是 .。(A)解释 (B)内容反应 (C)指导 (D)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