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稱: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蘇格拉底之在西洋歷史,孟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柏拉圖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力士多德之在西洋歷史。以下就孟荀兩人主張錯誤者為? 
(A) 孟子認為人性中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諸善端,故可擴充為「仁義禮智」諸善德,荀子則認為人性中有「好利」、「疾惡」、「好聲色」諸惡端,而「爭奪」、「殘賊」、「淫亂」諸惡皆由之生。二人主張恰是相反。不過,二子之主張雖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欲人向善。是故「孟子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於善;荀子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於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 
(B) 孔子論政治。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偏重在「齊之以禮」,荀子則偏重在「道之以德」。孟子言必稱後王。而荀子則反對孟子之法後王,而言必稱先王。 
(C) 孟子以天為主宰。又為義理之天,故曰:「存心養性。所以事天,盡心知性,所以知天」。他所言之天時為主宰之天,時命運之天,時義理之天,總之是把天抽象化。荀子受老莊學派論「天」的影響,以為「天」是「自然的天」,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但他也認為人有主觀能動作用,倡人定勝天。
(D) 孟子主張「性善」之說。性善有其良知良能。故教育主旨盡在盡性以復其初,旨在「求其放心1。故他以教育為感化人之善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又重視學習環境,並且學習態度要力求專一與重恆心。荀子主性惡。人性既本惡,本無仁義,故化性起偽完全在學,此如逆水行舟,必真實專一。積之既久、方能使人習於仁義以化其性,故荀子教育旨在化性而不返其初。

參考答案

答案:C[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55556
統計:A(0),B(3),C(5),D(1),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題目整理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