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14年3月,孫中山追論二次革命,指出其「所以失敗者,非袁氏兵力之強,實同黨人心之渙散」所致。為此,孫中山認為,黨需要組織及紀律,於是有那個政黨的誕生?
(A)進步黨
(B)中華革命黨
(C)國民黨
(D)中國國民黨
(A)進步黨
(B)中華革命黨
(C)國民黨
(D)中國國民黨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困難0.266667
統計:A(0),B(8),C(4),D(2),E(0)
內容推薦
- 在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中,主人翁身為臺灣知識分子,卻在日本留學時受到差別待遇,回到家鄉後又因曾留學而遭鄉民的冷嘲熱諷;他到中國大陸後,又因不是中國人而被歧視,甚至要隱藏臺灣人的身分。在如此的摧折打
- 有關基督舊教和新教的比較,下列何者「錯誤」? (A)舊教即所謂的天主教 (B)明末清初到中國的利瑪竇是舊教的傳教士 (C)舊教只信仰聖經的權威,並不承認教宗 (D)英格蘭國教是屬於新教
- 1555年,一位西方領袖下令:除非另有許可,僧侶必須立刻返回修道院,所有隨意遊蕩的僧侶都將遭逮捕;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職的官員提供獻金,教會所有部門必須減少開支;任命聖職時,如涉及買賣嫌疑,一律禁
- 根據統計,1935至1940年間,日本人在臺灣共新建了三十四座「宗教場所」。關於這些「宗教場所」的性質,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主要提供給旅臺的外籍人士 (B)主要係迎合本地的民間信仰 (C)
- 啟蒙運動時期歐洲知識分子交流的場合為何處? (A)沙龍 (B)咖啡廳 (C)小酒館 (D)博物館
- 下列地區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配對,何者正確? (A)義大利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起源地 (B)德意志是文藝復興的起源地 (C)法國是啟蒙運動的重鎮 (D)英國是天文學革命的起源地
- 人文學者米拉多蘭曾經自問:「為什麼人類是萬物中最幸運的?」「為什麼人在宇宙中占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他自己回答說:「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以後,希望人類能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並歌頌這個世界的偉大,於是
- 此位臺灣總督為任期最久的一位,任內積極進行「理蕃事業」,除了「以蕃制蕃」,更多次發動戰役,曾率兩萬人親征太魯閣。請問此人是誰? (A)樺山資紀 (B)兒玉源太郎 (C)佐久間左馬太 (D)後藤新平
- 十七世紀初,有一城市的特色是: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商品,包括日耳曼地區的礦物、波羅的海的木材,以及各地商人帶來的羊毛、穀物、香料、象牙、工藝品、金銀器具。更重要的是,當地還有許多負責貸款的金融機構,
- 英國是在哪一場革命之後確立了議會政治? (A)光榮革命 (B)工業革命 (C)農業革命 (D)清教徒革命
內容推薦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欣欣向榮,除了因為西方國家自顧不暇,中國得以發展民族工業外,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抵制日貨改用國貨。請問當時國人抵制日貨是因為日本的那一作為? (A)侵略東北 (B)發
- 以下是臺灣歷史上某事件發生的背景:「農民生活的窮乏化」、「製糖會社與資本家的土地獨占」、「農民受到榨取與壓迫」。這是指那一事件? (A)霧社事件 (B)二林事件 (C)治警事件 (D)西來庵事件
- 這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5年1月6日發表的國情咨文:「難以想像中國人民在四年多的長時間裡,是怎樣頂住了日本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了大量的敵軍。」為何羅斯福要說中國抗日戰爭的時間只
-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有識之士一千餘人在臺北成立一個組織,其宗旨在於「謀臺灣文化向上」、「圖教育之振興,獎勵體育,涵養藝術趣味……」,意圖致力於臺人的文藝復興,請問這是那一組織? (A)臺灣
- 有歷史學者研究,臺灣開港後,對於臺灣內部產生全面性的影響,請問下列關於臺灣開港後影響的敘述,何者正確? (A)茶、糖、樟腦的出口貿易增加,卻提升臺灣人口壓力指數 (B)豪紳階層因無法與洋行競爭,並
- 清代臺灣的大稻埕曾是這項產物最大的集散地,這項產物的引入是由英國人帶進來的,之後在臺灣逐漸發展成重要的外銷產品,這項產品的大量外銷使得臺灣北部的經濟地位提升,甚至取代了府城,請問這項產物為何?
- 下列那一項南京條約附則的條款會損害中國的司法? (A)最惠國待遇 (B)領事裁判權 (C)各通商口岸可停泊英國兵艦一艘 (D)英商可攜眷在通商口岸居住
- 蔣中正曾評論某事件「為我國民革命過程中一大頓挫。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兩星期至一個月可竟全力者,幾全毀於一旦。而西北國防交通、經濟建設,竭國家社會數年之心力,經營敷設,粗有規模,經此叛亂,損失難
- 他函告李鴻章:「該處路遠口多,防不勝防,非辦鐵路電線,不能通血脈而制要害,亦無以息各國之垂涎。」然而因為電線比較容易,鐵路頗多困難,就先架設了府城至旗後的電線。他是誰? (A)沈葆楨 (B)丁日
- 一位政治人物接受報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中國皆遠處亞洲,參戰程度遠非英法之比,則發言權之差異自所不免,青島問題當屬議題之一。列國因戰爭影響,中止在東亞活動,今戰事既終,則戰後活動必倍於昔日,東亞
- 「夷夏猱雜,人眾猥多。富商大賈及五方遊手之人,群聚州處。娼寮妓館,趍風駢集,列屋而居,倚洋人為護符,吏不敢呵,官不得詰,日盛一日,幾於花天酒地矣。」上文之現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何地? (A)乾隆年
- 以下內容出自中學教科書:「東京審判認定日軍在1937年占領南京時,殺害了許多中國民眾(南京事件)。關於該事件,資料上有許多疑點,見解各種各樣,目前有關的爭論也還在進行。」「滿洲國以五族(日、滿、
-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善後,其善後某一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屯兵衛、刊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則、招墾戶、給牛種、立村塾、設隘碉、致工商、設官吏、建城邦、設郵驛、置廨署等。此項政策應為 (A)開
- 中共曾有一首歌謠傳唱:「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誇張的描寫充分表現那一時期的舉國狂熱? (A)文化大革命 (B)大躍進時期 (C)國共內戰 (D)改革開放時期
- 日治時期臺灣金融體制有重大變革,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為抵制臺人資本,日本刻意壓低臺灣銀行券幣值,使之對日圓有利 (B)臺人為對抗日資侵入,乃集結資金成立臺灣銀行 (C)總督府將幣制統一,解
- 「實行憲政是中華民國前所未有的大事,我們經歷無數的犧牲困難和挫折,才能完成今日實施憲政的程序。……當前國家最大的需要,是統一、自由和進步,而稱兵叛國、搗亂社會秩序的共匪,則是國家統一的障礙和自由進
- 資料一:「初至臺灣在走訪府城市街時,看到許多殘障人士、痲瘋病患及窮苦人家在街上乞討,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卻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照顧這些貧困人士,他為此感到十分難過、痛心,並希望自己能對這
- 關於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農業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派遣軍隊到各地駐紮,就地開墾土地,從事農耕 (B)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大量招中國大陸漢人來臺 (C)積極推動興修水利工程,使耕地灌溉面積大
- 一本記載某人思想言行的冊子,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量印製,藉以吸引人民支持文化大革命。當時除了這本書外,人民幾乎沒有其他書籍可以閱讀。為了方便人民攜帶,這本冊子做得相當小。這本冊子最有可能記錄誰的言行
- 一份招降海報的內容寫著:「早日投降者,不殺。投降者,放下槍枝、舉起雙手。馬赫坡番社出來吧!」依你的歷史知識,這份海報應是在講何事? (A)同治末年的牡丹社事件 (B)日治時期的霧社事件 (C)朱
- 小華在歷史課上,聽歷史老師在敘述某歷史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因清丈工作展開,彰化知縣在上級催迫下,任意變更田賦金額,加倍收繳費用,甚至殺人示威,民眾於是率眾圍城,要求撕毀土地丈單……政府調派林朝棟前
- 1860年以後,清廷在臺灣的主要稅收來源由田賦轉而以關稅為主。這事的背景是 (A)臺灣的稻米大量外銷 (B)臺灣成為鴉片轉銷中國大陸的中途站 (C)英國人掌控臺灣海關很成功 (D)臺灣開港通商後
- 臺灣民主國是短暫共和國政體,成立於1895年5月底,同年10月即滅亡。請問其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主要領導人紛紛以身殉國 (B)日軍入臺北城後,造成大屠殺的混亂局面 (C)因無外援,不敵具
- 1947年,作曲家楊三郎譜下著名的臺語歌謠「望你早歸」,其詞曰:「每日思想你一人,袂得通相見。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不疑會來拆分離。牛郎織女伊二人,每年有相會。怎樣你那一去全然無回,放捨阮孤單一
- 這是五四運動時期某位詩人的詩:「不使民知劇可傷,恰如行路暗無光,秦皇政策愚黔首,黔首愚時國亦亡。」「平等尊卑教不齊,聖人豈限海東西,若從世界論公理,未必耶穌遜仲尼。」由此詩看來,這位詩人傾向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