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小華在歷史課上,聽歷史老師在敘述某歷史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因清丈工作展開,彰化知縣在上級催迫下,任意變更田賦金額,加倍收繳費用,甚至殺人示威,民眾於是率眾圍城,要求撕毀土地丈單……政府調派林朝棟前往鎮壓,平息亂事。彰化知縣則因處理不善,遭到革職撤換的處分」。請問關於此歷史事件是指
(A)大南澳私墾事件
(B)施九緞事件
(C)朱一貴事件
(D)林爽文事件
(A)大南澳私墾事件
(B)施九緞事件
(C)朱一貴事件
(D)林爽文事件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64706
統計:A(1),B(13),C(1),D(2),E(0)
內容推薦
- 一本記載某人思想言行的冊子,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量印製,藉以吸引人民支持文化大革命。當時除了這本書外,人民幾乎沒有其他書籍可以閱讀。為了方便人民攜帶,這本冊子做得相當小。這本冊子最有可能記錄誰的言行
- 關於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農業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派遣軍隊到各地駐紮,就地開墾土地,從事農耕 (B)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大量招中國大陸漢人來臺 (C)積極推動興修水利工程,使耕地灌溉面積大
- 資料一:「初至臺灣在走訪府城市街時,看到許多殘障人士、痲瘋病患及窮苦人家在街上乞討,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卻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照顧這些貧困人士,他為此感到十分難過、痛心,並希望自己能對這
- 「實行憲政是中華民國前所未有的大事,我們經歷無數的犧牲困難和挫折,才能完成今日實施憲政的程序。……當前國家最大的需要,是統一、自由和進步,而稱兵叛國、搗亂社會秩序的共匪,則是國家統一的障礙和自由進
- 日治時期臺灣金融體制有重大變革,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為抵制臺人資本,日本刻意壓低臺灣銀行券幣值,使之對日圓有利 (B)臺人為對抗日資侵入,乃集結資金成立臺灣銀行 (C)總督府將幣制統一,解
- 中共曾有一首歌謠傳唱:「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誇張的描寫充分表現那一時期的舉國狂熱? (A)文化大革命 (B)大躍進時期 (C)國共內戰 (D)改革開放時期
-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善後,其善後某一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屯兵衛、刊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則、招墾戶、給牛種、立村塾、設隘碉、致工商、設官吏、建城邦、設郵驛、置廨署等。此項政策應為 (A)開
- 以下內容出自中學教科書:「東京審判認定日軍在1937年占領南京時,殺害了許多中國民眾(南京事件)。關於該事件,資料上有許多疑點,見解各種各樣,目前有關的爭論也還在進行。」「滿洲國以五族(日、滿、
- 「夷夏猱雜,人眾猥多。富商大賈及五方遊手之人,群聚州處。娼寮妓館,趍風駢集,列屋而居,倚洋人為護符,吏不敢呵,官不得詰,日盛一日,幾於花天酒地矣。」上文之現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何地? (A)乾隆年
- 一位政治人物接受報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中國皆遠處亞洲,參戰程度遠非英法之比,則發言權之差異自所不免,青島問題當屬議題之一。列國因戰爭影響,中止在東亞活動,今戰事既終,則戰後活動必倍於昔日,東亞
內容推薦
- 臺灣民主國是短暫共和國政體,成立於1895年5月底,同年10月即滅亡。請問其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主要領導人紛紛以身殉國 (B)日軍入臺北城後,造成大屠殺的混亂局面 (C)因無外援,不敵具
- 1947年,作曲家楊三郎譜下著名的臺語歌謠「望你早歸」,其詞曰:「每日思想你一人,袂得通相見。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不疑會來拆分離。牛郎織女伊二人,每年有相會。怎樣你那一去全然無回,放捨阮孤單一
- 這是五四運動時期某位詩人的詩:「不使民知劇可傷,恰如行路暗無光,秦皇政策愚黔首,黔首愚時國亦亡。」「平等尊卑教不齊,聖人豈限海東西,若從世界論公理,未必耶穌遜仲尼。」由此詩看來,這位詩人傾向那個
- 「費錢財營齋醮庶政堵壅,萬民怨刀兵起四海困窮,嘉靖號民間說家家皆淨,再不改危社稷難對祖宗。」這是海瑞罷官劇本中海瑞給皇帝的治安疏的一段,作者吳晗因而被認為影射時局而遭致橫禍。請問有人認為他是在暗喻
- 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亦
- 日治時期有一法律條文,其規定如下:「凡是謀議或指揮抵抗官吏或軍隊的暴動者,都可以被判以死刑;甚至於連隨從或服雜役者只要做出任何暴力行為(包括殺傷人或強姦婦女、搶劫他人財物、放火燒燬房屋或農作物、
- 一位歷史人物表示:「倘若統治甚得民心,萬一敵軍登陸而全島戰場化,臺灣同胞應該會與皇軍合作,挺身與敵軍登陸部隊作殊死戰才對,真正的皇民化必須如此。萬一與此相反,倘若臺灣同胞中有人與敵人相互呼應,甚
- 根據統計,1941〜1944年間,中國陝甘地區的耕地面積增加了257萬畝,穀物產量增加了28萬石,皮棉產量增加了242萬斤。造成此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中共在西北建立基地,邊區荒地得以開
- 某本歷史書有一段解說圖照的文字:「紅衛兵把長安街改為東方紅大路;把東交民巷改為反帝路;把西交民巷改為反修路;王府井百貨商店被搬掉了王府井三個大字,改名為北京市百貨商店;同仁醫院被改為工農兵醫院;河
- 1905年的紐約時報刊載:「代表團與慈禧皇太后的一項政治計畫有關。……代表團的成員們將在日本待一個月,然後假道美國前往歐洲。……大清國外務部尚書慶親王奕劻於八月二十九日舉行宴會,歡送五大臣出洋…
- 日本領有臺灣之初,決定實施過渡性的特殊統治,請問執行這種體制的原因和辦法為何? (A)臺人多舉家離臺,日人乃急於安撫 (B)此期以武官任總督,係因臺人仍多抗日行動 (C)頒布「六三法」,使臺灣不
- □□出任臺灣總督。任內大事之一是1936年11月設官民合營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主要在開發未墾土地,移民日本人至臺灣,協助日人在南中國、南洋的拓殖事業,發展工業,並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占領地於行政
- 中國某一個時期中,許多人呼籲總統賦予內閣全權,召開全國和談大會,並要求:改組內閣,網羅全國和平民主人士,充實和平的內容。他們甚至計畫發動國人,一致擁護和平;更希望美、蘇、英、法等強權能諒解,支持
- 何先生出生於臺中,幼年時就讀於當地的公學校,後來轉到東京求學。有一天,他看到報上登出某地新成立的政府因與日本關係密切,急需日語教學人才; 由於他的語言較無問題,願意應徵,也立刻被錄用。他從東京火車
- 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有一段話,頗能反映其主張與做法,茲錄於下:「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砲,即以輪船槍砲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請問恭親王的
- 一次大戰之後,世界各地皆有民族自決的風潮,請問日本為何要在臺推動「內地延長主義」? (A)消弭臺日間的文化距離,以溫和政策加速臺人同化 (B)在其卵翼下,協助臺人成立自主獨立的國家 (C)派任武
- 前臺籍日本兵簡傳枝先生回憶說:「當年自願當日本兵的臺灣囝仔(年輕人、小孩子之意),只想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沒有侵犯他國的意圖!」他透露說:「日據時代的臺灣人,可說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日本人吃白砂
- 有位臺灣歷史人物,他用以下的文宣吸引群眾加入其組織:「三教助法,聖神仙佛,下凡傳道」、「今審地設壇…志心載禮,虔誦經咒,求學妙法…若有異心,願受誅責」。這位歷史人物最有可能是誰? (A)丘逢甲
- 一位生長於魚米之鄉的湖湘子弟,在家書中提到軍旅生活說:駐地「風沙漫天,冰雪載地,石田千里」,因此軍隊必須修築道路,以運載軍需,並在沿途栽植楊柳,以防風沙。這種情況與下列那一事件有關? (A)成吉
- 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 (A)日據時代臺北帝大的學生 (B)清末就讀同文館學的學生 (C)民國初年
- 「禮拜天跟著家母坐火車回故鄉苑裡,去到以半農半漁為業的海口姑丈家,說明來意,由姑媽設計,以五加侖裝方型鍍錏鐵皮桶裝上姑媽家收成的白米、約七、八分滿,鋪上山姑婆葉,再裝上『烏魚餌ㄍㄟˊ』為偽裝,母
- 某一時期中,臺灣某地曾經發生官民衝突,事件平定後,政府不僅嚴厲處分參與者,也連帶處罰其左鄰右舍,科以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的高額罰款。這種情形最可能發生於 (A)荷蘭統治時期,因漢人人數較多,荷
- 臺灣某個時期曾出現所謂的「隘勇線」,並於其附近架設高壓電流的鐵絲網、埋設地雷等。請問這是何時的狀況? (A)清治時期,漢人圍困平埔族 (B)清治時期,閩客族群械鬥 (C)日治時期,區隔游擊抗日勢
- 林爺爺回憶說:「在我中學三年級時(1943年)柴田老師率領全校臺灣學生到公會堂(現在稱為中山堂)去。首先是演講,內容為:『臺灣人和內地人(日本人)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皇軍,現在就立刻棄筆執槍從軍吧
- 康有為認為,西方諸國歷經三百年才達到富國強兵的境界,某個國家卻只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向西方學習,便逐漸富強。中國若能仿照該國的西化途徑,則「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