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社會保險制度為各國社會安全制度中所廣泛採用,下列有關社會保險的特性,何者正確?
(A)社會保險仍具有保險特性,即必須繳費參加保險始取得權利資格,且保費高低與風險率具有關聯性
(B)政府為鼓勵人們參加社會保險,常將保險給付水準設定在充足的水準
(C)社會保險之被保險人的保費負擔常較輕,是因為有來自於政府補助及保險基金投資收益所致
(D)為有效精算社會保險的成本,社會保險仍會依實際的風險事故機率有精細的風險分類及保費計算
(A)社會保險仍具有保險特性,即必須繳費參加保險始取得權利資格,且保費高低與風險率具有關聯性
(B)政府為鼓勵人們參加社會保險,常將保險給付水準設定在充足的水準
(C)社會保險之被保險人的保費負擔常較輕,是因為有來自於政府補助及保險基金投資收益所致
(D)為有效精算社會保險的成本,社會保險仍會依實際的風險事故機率有精細的風險分類及保費計算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困難0.393357
統計:A(225),B(40),C(141),D(166),E(0)
內容推薦
- 刑法所允許之自力救濟方式,下列何者屬之?(A)自助行為 (B)加倍奉還(C)自利行為 (D)緊急避難
- 17 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父母、監護人及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者,不得讓幾歲以下的兒童獨處或由不適當人代為照顧?(A)3歲(B)6歲(C)7歲(D)12歲
- 9 擴散理論常被運用以解釋跨國間的社會政策傳播與學習的情況,下列有關擴散理論的陳述何者正確?(A)擴散理論所描述的擴散傳播可分為垂直擴散、水平擴散及跳躍擴散三種(B)慈善組織濟貧制度由英國傳到瑞典是一
- 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稱為:(A)委認 (B)承攬 (C)僱傭 (D)居間
- (四)機關﹙或首長﹚對屬員,應使用何種「稱謂語」?
- 民法第 12 條規定:滿 20 歲為成年。因此,在法律之解釋上,未滿 20 歲者,則為未成年。此種解釋方式屬於下列何者?(A)當然解釋 (B)反面(反對)解釋(C)文義解釋 (D)目的解釋
- 16 我國現行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訂許多收出養的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收出養媒合服務者得向收養人收取服務費用(B)兒童及少年欲出養時應委託收出養媒合服務者代尋適當之收出養者,即使
- 8 對於民國 103 年修訂的「性別工作平等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女性受僱者每月得請生理假1日,全數併入病假計算(B)該法中並未明文涵蓋派遣勞工適用本法(C)妊娠3個月以下流產者給予產假4星期
- 比附援引係指下列何種法律適用之原則?(A)類推適用 (B)準用 (C)直接適用 (D)比例適用
- (三)高雄市政府,如欲行文給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其「受文者」一欄應如何書寫?
內容推薦
- 民事訴訟第一審之被告遭受訴法院宣判敗訴,欲提起第二審上訴,關於提起第二審上訴之起算點與期間,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應於法院宣判後 20 日內提起上訴(B)應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提起上訴(C
- 西亞地區多數的房屋,牆很厚,門窗也很小。這種景觀和下列哪一地理因素最有關係?(A)地形 (B)政策 (C)氣候 (D)產業
- 11 面對福利國家財務危機,世界銀行倡議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建議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採取五柱(pillars)式設計。有關世界銀行的五柱年金設計,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第零柱(或底柱)採殘補式的全民年金或
- 19 對於身心障礙者觀點的發展,下列那一項觀點或政策發展的年代最晚?(A)社會福利觀點(B)障礙者權益宣言(C)聯合國身心障礙者十年計畫(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 2 下列何種女性主義論點認為改變國家既有的立法及制度可以改善性別平等現象?(A)自由主義女性主義(B)社會主義女性主義(C)激進主義女性主義(D)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 12 下列何者並非社會安全制度成立的目的?(A)所得重新分配(B)對抗生命歷程中的風險(C)促進社會團結(D)保障人身安全
- 20 對於民國 100 年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私立學校、團體及民營事業機構工作者在67人以上,應進用具有就業能力之身心障礙者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1%(B)機關、公
- 21 行政院通過「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中,不包括下列那一項服務方案?(A)社區及居家復健(B)日間照顧(C)全民健保費用補助(D)老人營養餐飲服務
- 22 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中,就一般戶而言,民眾使用長照服務需部分負擔的比例為多少?(A)10%(B)30%(C)50%(D)70%
- 23 就我國現行的老人福利政策及立法而言,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建國100年社會政策綱領中強調老人照顧應以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為主(B)我國發放之老農津貼屬於普及性福利(C)安養機構係屬於非營利組織(
- 下列何者非為警械使用條例第四條所稱依法應逮捕、拘禁之人?(A) 被拘留人 (B) 現行犯(C) 通緝犯(D) 現行違序人
-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七條規定,警察無法查證人民身分時,警察得將該人民帶往勤務處所查證,下列有關其規範敘述,何者不正確?(A) 帶往時非遇抗拒不得使用強制力 (B) 查證時間自攔停起不得逾一小時(C
- 24 社會住宅為近年社會所關心的重要社會政策議題之一,下列有關各國社會住宅制度及施行經驗的敘述,何者正確?(A)社會住宅常以社會中的經濟弱勢者或特殊人口群體為對象,如身心障礙者、家庭暴力受害者(B)社
- 下列何種情形,警察認有必要時得使用警銬?(A) 醉漢抗拒管束措施時 (B) 將人民帶往勤務處所查證身分時(C) 交通違規者不服稽查時(D) 逕行通知違序行為人到場時
-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有關治安顧慮人口查訪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查訪之目的,在維護社會治安及防制查訪對象再犯(B) 查訪項目得包括查訪對象之工作、交往及金錢情形(C) 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
- 25 非為重大災害或國際救援的平日情況下,下列何者為「公益勸募條例」中規範不得發起勸募之團體?(A)公立學校(B)行政法人(C)政府機構(D)公益性社團法人
- 警察人員使用警械之法律責任,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合法使用警械,行為人無行政及刑事責任,僅有民事責任(B) 合法使用警械致第三人受傷或死亡者,行為人及國家均負補償責任(C) 合法使用警械致嫌
- 「警察人員應基於急迫需要,合理使用槍械,不得逾越必要程度」在學理上稱之為:(A) 合理原則 (B) 恒定原則(C) 比例原則 (D) 責任原則
- 治安顧慮人口由戶籍地警察機關每個月實施查訪一次;其為受毒品戒治人者,原則上多久實施查訪一次?(A) 每一個月 (B) 每二個月(C) 每三個月(D) 每六個月
-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人民不服警察職權之行使時,得當場陳述理由,表示異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以義務人提出為限(B) 警察認為異議有理由者,應立即停止或更正執行行為(C) 警察認
- 一、請說明社會政策制定的過程通常經歷那些階段?又,以一個特定社會政策之形成為例,論述社會政策的制定受那些因素的影響?(25 分)
- 依警械使用條例之規定,警察人員執行盤查勤務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必要時得命相對人高舉雙手 (B) 必要時得命相對人停止舉動(C) 檢查是屬具體公權力措施(D) 如遭抗拒而有受突擊之虞時,
- 警察人員執行職務時,下列何種情形依法得使用警棍制止之?(A) 指揮交通 (B) 疏導群眾(C) 戒備意外(D) 避免非常變故
- 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經處罰執行完畢後,三個月內再有違序行為時,應如何處罰?(A) 得加重處罰(B) 保安處分處罰(C) 從重處罰 (D) 易處拘留處罰
- 警察於公共場所或合法進入之處所,得對人實施查證身分之情形,包括下列何者?(A) 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者(B) 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虞者(C) 著奇裝異服者(D) 滯留於應有停留許可之處所,而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