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翻譯)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2(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短處是客觀存在的,容不得別人的短處勢必難以共事。」(乙)「生命是一個短促的日子,但那是一個工作的日子;活動可能引人入惡,但不活動決不能引人入善。」上述兩段話,最
- 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孔子對「待人」的教導?(A)入孝出悌 (B)言行謹信 (C)博愛世人 (D)優先學文
- 張三開辦安親班,為接送學生而安排「幼童專用車」提供服務,有關該小客車所搭載的對象,下列何者正確?(A) 任何參加安親班的學生(B) 安親班ㄧ、二年級的學生(C) 安親班未滿7歲的學生(D) 安親班
- 下列對專有名詞的解釋,何者敘述正確?(A)「四維」指的是仁、義、禮、智 (B)「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演義》四部史書的合稱 (C)「四君子」包括梅、蘭、松、竹四種具有君
- 下列關於《大學》的敘述,何者正確?(A)漢代以來即自成一書,自南宋朱熹時方被尊為「十三經」之一 (B)朱熹釋為「大人之學」,教授的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C)發揚儒家人生哲
- 2「對權貴諂媚巴結,乃是小人行徑,為正人君子所不□。」缺空處宜填入:(A)齒 (B)侈 (C)恥 (D)尺
- 2孟子認為人們具有普遍的善性,並舉數例印證。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以子都為例 (B)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以師曠為例 (C)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以龍子為例 (D)屨之
- 下列「 」中文字的音、義配對,何者完全正確?(A)稽「顙」泣血:ㄙㄤ,額頭 (B)播種而「耰」之:ㄧㄡ,以土覆種 (C)地有肥「磽」:ㄑㄧㄠ,土地肥美 (D)相差「幾」希:ㄐㄧˇ,微少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翻譯)
- 2「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謂:(A)上天觀察眾生從我們人民開始觀察,上天聽取意見從我們人民開始聽取 (B)上天的觀察經由我們人民的眼睛來觀察,上天的聽聞經由我們人民的耳朵來聽聞 (C)上
內容推薦
- 下列有關《中庸》的敘述,何者錯誤?(A)《中庸》原為《儀禮》第三十一篇,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B)朱熹合《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與五經並稱,成為古代讀書
- 2孟子何以認為「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A)有意藉此結識孺子的父母 (B)人天生具有不忍人之心 (C)想要獲得親朋好友的稱讚 (D)擔心背負「不仁」的惡名
- 下列何者非孔子所提倡的「孝道」?(A)依適當的禮節來奉養 (B)一定讓父母吃最好的、用最好的 (C)無論如何都要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 (D)父母死後的喪葬祭祀儀式不可逾越自己的身分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翻譯)
- 2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與下列選項何者文意相似?(A)學而不思則罔 (B)學然後知不足 (C)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D)思而不學則殆
- 下列通同字的配對,何者錯誤?(A)「頒」白者:通「斑」 (B)「由」己溺之也:通「猶」 (C)餓「莩」:通「殍」 (D)一簞「食」,一瓢飲:通「飼」
- 2《大學》八條目的實踐順序當以哪一項為樞紐?(A)格物 (B)誠意 (C)修身 (D)平天下
-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此句告訴我們,君子有什麼樣的態度?(A)觀察精微,見解獨到 (B)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C)見義勇為,不畏強權 (D)存養省察,尤慎獨處
-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譯)
- 下列「 」中文字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A)其斯之謂「與」/子行三軍,則誰「與」 (B)未若貧而「樂」/「樂」道人之善 (C)君子亦有「窮」乎/小人「窮」斯濫矣 (D)子張問「行」/子「行」三
- 下列「 」中的詞語解釋,何者正確?(A)鄰國之民不「加少」:增減。指數量有所變動 (B)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率領著士兵 (C)禹、稷當「平世」:承平有道之世 (D)「暴」之於民,而民受
- 2「(甲)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悖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乙)理義之悅我心,猶雛豢之悅我口。(丙)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丁)不知足而為履,我知其不為蕢也。」上列文句,何
- 下列關於《孟子》一書的敘述,何者錯誤?(A)與《論語》同屬語錄體名著,惟篇幅較長,尤長於議論 (B)共分七篇,以類相從,篇名即為該篇之大旨 (C)全書計有二百六十章,為孟子與其門人共同撰成 (
-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此段文字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A)道可道,非常道 (B)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C)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D)朝聞道,夕死可矣
- 下列「 」中文字的注音,何者正確?(A)無色無「臭」:ㄔㄡˋ (B)「矜」寡孤獨:ㄐㄧㄣ (C)好「惡」分明:ㄜˋ (D)心廣體「胖」:ㄆㄢˊ
- 2若將《論語》中的道理以成語闡釋,下列何者不恰當?(A)「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過勿憚改 (B)「周急」不繼富──雪中送炭 (C)「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推己及人 (D)用之則行,「
- 下列「 」內成語的使用,何者錯誤?(A)為人當時時「三省吾身」,才是自勵勵人最好的處事原則 (B)在學習過程中能多聞多見,而且「擇善而從」,堅持不懈,自然會有成長 (C)在取法前人的經驗時,要
- 2「誠者,自成也。」「自成」是什麼意思?(A)自我監督 (B)成就美名 (C)自我完善 (D)建功立業
- 下列「通同字」的配對,何者正確?(A)富歲子弟多「賴」:通「嬾」 (B)「內」交於孺子之父母:同「訥」 (C)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通「湍」 (D)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通「響」
- 2「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意思與下列何者相似?(A)舉一隅能以三隅反 (B)聞過則喜 (C)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D)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 下列文句,何者沒有錯別字?(A)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B)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爛矣 (C)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 (D)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 2(甲)寡人「之」民不加多;(乙)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丙)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丁)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戊)「之」中國,踐天子位焉。以上「之」字,共有幾種用法
- 下列「 」中文字的通同字說明,何者錯誤?(A)知止而「后」有定:同「後」 (B)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通「慊」 (C)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通「閤」 (D)之其所「敖」惰
- 下列選項,何者與「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一句無關?(A)上行下效,風行草偃 (B)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C)以身作則,為人典範 (D)雲集響應,贏糧景從
- 下列「 」中文字的注音,何者正確?(A)須「臾」:ㄩˊ (B)與天地「參」:ㄙㄢ (C)成物,「知」也:ㄓ (D)莫「見」乎隱:ㄐㄧㄢ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