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29題
     美本該無關乎現實,尤其是大自然裡山水花木星雲的色彩與樣觀,都是可喜可欲的邀請。它讓你在觀賞中感到愉悅,在省思中有所領悟和提昇,或者像浪漫派詩人華滋渥斯那樣,從雲塊遠近相接的寧静臉龐上讀出難以言說的愛。我要說的只是,當美感只為賞玩時,其中並無多大的扣人心弦處。有一次,在淡水看到一位構影家架起組件精雜的相機在河邊等待落日,而且雇請一位漁人駕著舢叛在預定的時間划過鏡頭中的水上。我從渡船口的魚攤旁走過,猛想著:那位船夫事後看到那一刹那間構下的那幅美麗畫面時,不知會有怎樣的愉快感覺?現在,當我環顧四周的時候,我總覺得,除了這片寂静大地的聲音之外,最深的美質就是農人那種對生活永不放手的心靈了。
     然而,農人本身卻是最少歌頌田園景致的。那是由於親和關係而形成的類似「相忘於江湖」的情懷嗎?或只因為長期的熟識已使他們對天地之美無動於衷了呢?這些似乎也都不必去辦明了。要緊的是,我們或者可以試著學習不只看到物的表象,而更要領會它在律動和開展中的自由和力量來源。這樣,有一天,當我們一起看到起伏於晚風中的金色稻稳,或唯美電影中俊男俏女身後的鮮黄油菜子花田時,我們可能就會有相同的欣喜了,而當我們一塊兒聞到泥土或草葉的芳香時,我們也都知道,幾天前,它可能有過堆肥、糞尿或農藥的臭味。
     對於大自然,人的態度往往是很曖昧的:既欣賞,又畏懼;既崇敬,卻又要加以征服。其實,自然世界只是一個無所感的存在罷了,對人類的苦樂永遠保持中立。雖然它曾以其或溫柔或雄偉的美撫慰過不少心靈,並且一直在發揮它的滋育作用,使人類生命得以維持和傳遊,使文明得以產生和進展,它也不時露出狂暴的面目,造成了極多的痛楚。在農村裡,大自然曾經幾乎完全操縱著人們的悲歡;陽光、風兩、氣候,甚至於土質仍是影響作物生產的最大力量。在神秘不可解的年代中,對它的敬畏使人們傾向於泛神論。現在,人們雖還在心底裡尊重大自然,一方面卻已在物質主義的驅使下,開始對它進行有形無形的改造工作了。農人膜拜祭祀自然時所有的臣服與感思意味逐漸淡了,祭拜的盛會也終將會慢慢式微成平淡生活中的興奮點綴。
      從受制於自然,了解自然,到企圖加以改變的過程,大概就是文明的演進了。十幾年前,這附近的田地各種形狀都有,田埂小路狹窄彎曲,扛著收成的五谷到停放在遠處的牛車上時,常覺顛晃難行。後來,農地重劃了,劃成一定長寬的耕作單位,農路和水梁整齊一致。每次看著這此一塊塊不同狀貌和色度的四方形作物時,常會覺得,即使當時重劃時有過不愉快的事,能將鄉野文明化還是很好的。如果過去是一種雜亂無章的野趣,眼前的這些井然的線條和方便,則代表了科技時代的實用與秩序之美。
(節錄陳列〈地上成月〉 )
 29.關於本文,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A)「當美感只為賞玩時,其中並無多大的扣人心弦處」由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美不在於大自然裡山水花木星雲的色彩與樣觀,而在於農人那種對生活永不放手的心靈
(B)作者崇尚的是自然野趣之美,排斥科技帶來的實用與秩序之美
(C)人們改造自然,說明人們已經不再尊重大自然了
(D)當聞到泥土或草葉的芳香,想到它「可能有過堆肥、糞尿或農藥的臭味」,意調作者希望人們不要只看見事物的表象,而忽略現實生活本身的真實之美
(E)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態度既崇敬又畏懼,而作者則淡然處之,因為他認為自然世界只是一個無所感的存在,對人類的苦樂永遠保持中立。

參考答案

答案:A,D,E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