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請論述影響臺灣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法律。(20 分)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設軸上一點 到 二點等距離,則α= (A)-2 (B)-1 (C)0 (D)1。
- 若下列只有一個圖形不是圖(一)的展開圖,則此圖為何? (A) (B) (C) (D)
- 下列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的敘述,何者錯誤? (A)股本是公司的法定資本 (B)擁有股份的人稱為股東 (C)我國公司法不允許發行無面額股 (D)我國公司法不允許發行無記名股。
- 如圖,電驛88為控制冷凍機壓縮機三相感應馬達之控制電驛。若冷凍機已長時間停機,重新啟動壓縮機三相感應馬達的方法是: COS:選擇開關OPS:滑油壓力保護開關。OPS為其接點,當滑油壓力不
- 五、訓練結果應該加以評價以確認其有效性。請問可以從那些方面評價訓練的有效性?(20 分)
-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受精卵發育時,同時進行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 (B)在小孩的骨骼生長過程,分解作用>合成作用 (C)人體分泌的唾液使醣類的代謝出現合成作用 (D)胺基酸轉變為蛋白質是屬於分解
- 二、求。(10 分)
- 四、請比較外部招募人才與內部招募人才之優缺點。(20 分)
- Predict the major product for the following reaction. (A) I (B) II (C) III (D) IV (E) Both I and
- 三、請論述當代與傳統工作時間不同的選擇性工作時程與安排方式。(20 分)
內容推薦
- (2)經濟成長的動力。(2 分)
- (2)請建構一個理論模型,以繪圖的方式推導出勞動需求曲線。(9 分)
- (3)國內生產毛額(GDP)。(6 分)
- (3)根據(1) 與(2) 所推導的結果分析生產技術提升對工資與就業之影響。(7 分)
- (4)每人所得(GDP per person)。(6 分)
- 地塹(graben)
- 二、請回答下列問題:(1)何謂兩階段定價法(two-part tariff)?(4 分)請舉出一個採行兩階段定價法的例子。(2 分)當市場只有一位消費者時,請利用經濟學圖形來說明廠商如何進行兩
- (5)實質工資(real wage)。(6 分)
- 三、當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時,會引發一連串人力資源管理緊急措施。企業裡最為重視的議題是人員縮減,其方式可分為消極面與積極面。請列舉並解釋「積極的人員縮減」方式。(25 分)
- 二、請說明五種沉積構造(10 分)及粒徑分析方法。(10 分)
- (2)何謂公共財(public good)?(4 分)請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公共財。(2 分)當市場只有兩位消費者時,請利用經濟學圖形來說明公共財最有效率的提供數量。(7 分)
- (6)日後持續成長的可能性。(3 分)
- 四、網路發達衝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各層面,傳統人力資源管理與網路化人力資源管理呈現極大之不同。請比較二者,並舉例說明二者應用於醫療體系之人力資源管理實務。(25 分)
- 三、請說明如何運用地質知能探勘台灣西南海域之氣體水合物資源。(20 分)
- 三、假設世界存在兩個國家(本國與外國),兩國之國內需求與供給曲線如下:本國需求曲線:P₁ = 20 - 2Q₁本國供給曲線:P₁ = 5 + Q₁外國需求曲線:P₂ = 30 - 2Q₂外國供給曲線:
- 設x = - 1﹐則(x3 + x2 - 2x + 2)3的值為 (A)(B) (C) - (D)
- 臺灣常見的河流地形有:(甲)氾濫平原;(乙)三角洲;(丙)峽谷;(丁)山麓沖積扇等。請問:由上游順流而下至河口,沿途的河流地形依序應為 (A)丙→丁→甲→乙 (B)丁→丙→甲→乙 (C)丙→乙→丁
- 四、請繪圖說明地球由地表以上至地表以下各層圈之組成與特性。(20 分)
- (2)若兩國進行國際貿易,試問那一個國家為進口國?那一個國家為出口國?進口國之進口需求曲線方程式為何?出口國之出口供給曲線方程式為何?(10 分)
- 兩個電阻並聯,計算R1支路電流的公式是下列何者?(I為總電流,V為總電壓)(A)I1 = IR1/(R1+R2)(B)I1 = IR2/(R1+R2)(C)I1 = VR1/(R1+R2)(D)
- 下列有關「外生菌根」的敘述,何者錯誤? (A)外生菌根有助於植物吸收有機養分 (B)真菌與植物形成菌根屬於互利共生 (C)生長於土壤貧瘠的植物,其菌根較多 (D)真菌的菌絲大多緊覆蓋於根細胞的表面
- (3)試問貿易均衡時之國際價格與貿易量各為何?本國與外國之貿易利得(gains fromtrade)各為何?(10 分)
- 擦面(slickenside)
- 五、桃竹苗地區普見台地與埤塘,請說明其形成原因。(20 分)
- 四、經濟成長,所得提升是人民福祉增加的表現。當景氣衰退,經濟成長放緩時期,如何促進經濟成長成為政府施政的重點。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過去經濟學者對於經濟成長的看法也有所異,其中以馬爾薩思(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