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為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曾鞏〈戰國策目錄序〉)文中認為孔孟在「舊法已亡」、「舊俗已熄」的時代,仍主張「先王之道」的理由是什麼?
(A)孔孟想要返回古代的儉樸風氣
(B)孔孟認為先王之道不因時代而改變
(C)孔孟明察當時的時代已非過去的狀態
(D)孔孟因為反對遊士之說而無法忘懷先王之道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65133
統計:A(69),B(948),C(93),D(35),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兵、暴、亡、與、之、或、則、以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