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資料一:二戰中美軍為了對時為軸心國的日軍反擊,1944年提出以奪取臺灣為目標的「棧橋作戰計畫」,分析登陸所需兵力、補給及可能的傷亡,最後此計畫並未實施。學者指出,除了作戰計畫本身不夠周全外, 也考慮到當時與中國的「政治協議」,因此轉而採取「感應作戰」登陸呂宋島,臺灣因此避開登陸作戰的嚴重傷亡。 資料二: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臺灣和澎湖的主權歸屬問題引發不少爭議。有一派意見指出,臺灣和澎湖的主權歸屬應依國際法和戰後和約做嚴謹的討論,因為戰時的「政治協議」內容雖經過重申,但《對日和約》與《中日和約》裡,並未載明臺澎主權歸屬,此即「臺灣地位未定論」之主張。請問兩則資料中提到的所謂「政治協議」應是指何者?
(A)《開羅宣言》
(B)《波茨坦宣言》
(C)《對華白皮書》
(D)《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