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十八世紀初,一位法國學者稱讚當世某國的政治,認為這個國家的君主以倫理、道德治理天下,任用知識份子為官,但官位並非世襲,堪稱是希臘「哲學家國王」的化身。這位學者所稱的某國是:
(A)中國
(B)土耳其
(C)英國
(D)日本
(A)中國
(B)土耳其
(C)英國
(D)日本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27273
統計:A(56),B(6),C(9),D(6),E(0)
內容推薦
- 右邊是一幅古代希臘世界地圖,圖中哪一個地區是《荷馬史詩》故事發生地與希臘科學思想萌芽的地方?(A)甲 (B)乙 (C)丙 (D)丁
- 西元1866年,清廷決定於同文館內添置天文算學館,招取舉人及五品以下官員,聘請西人教授。此事引發時人爭議,恭親王與倭仁代表不同的立場。下列四項看法分別為恭親王及倭仁等人的主張,選出配對正確的選項。甲、
- 有一份通告說:「台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計畫於「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務」,並准許商人平民「照章買票,附遞信件」。這個通告的背景為何?(A) 台灣開港後,英國人計畫在台灣設立郵局,故有此公告
- 漢初某位儒者解釋秦亡之因,寫到:「當時一般人民都希望能安頓自己的性命,無不虛心仰望在上位者。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所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根據此文,這位儒者主張漢朝政府應如何
- My brother and I often have lunch at the school ______ together. (A) bathroom (B) cafeteria (C) depa
- 某生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自由與
- 某個時期的社會,土地兼併越來越盛行,失去土地的人四處流動,尋找生存機會。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名下土地往往分散各地,導致政府在掌握戶口與徵收賦稅時,顯得日益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賦稅改革,應是:
- 學者指出:1950年代初期進行的土地改革,對台灣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關於這個說法,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A) 國民政府藉土地改革,併吞舊地主財富,使得民間社會無力發展經濟(B) 土地改革出於一己之私,
- 某人在某年10月10日寫到:「赴國民政府參加還都後第一次雙十慶典,下午接見清水、杉原、上田等人,討論收回法租界法院問題。日方勸我方不必操之過急,謂法有繼日、德、義承認國民政府之傾向,不必因小事刺激之。
- 晚清有人主張「西人一切局面,吾中國古皆曾有之,不為罕也」。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些人最可能主張西方的典章制度來自中國哪個時代?(A) 西方的民主政治,重現了三代聖君賢相的理念,所以應該是三代(B) 西方
內容推薦
- 某次戰爭之後,除了軍隊外,當地部分居民也被迫離開在此地居住上百年的家園,回到自己民族主要的居住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那一場戰爭之後?(A)1871年德國與法國戰爭結束之後,發生於亞爾薩斯地區(B)19
- 一位皇帝被後人批評為:「素非學術,盜有天下,不欲權分,罷州郡辟召,廢鄉里之舉,內外各級官員的選任悉歸吏部,造成官員銓選失序,受任者多浮濫。」這位皇帝最可能是:(A) 魏文帝(B) 隋文帝(C) 宋太祖
- 國民政府統治大陸時期,規定中國、中央、交通及農民銀行發行國幣。下圖是古董商出售的古錢,由中國人民銀行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發行,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張錢幣?(A)國民政府為淪陷區所發行之貨幣(B)日本為擾亂中
- 某地曾是宋朝與外族對峙的邊界,元代時因海運發達,開始建立天妃宮,到清代改稱天后宮,香火鼎盛。城中還有幾座天主堂,屢次毀於民教衝突,義和團事件中,受創尤深。這是指何地?(A)鹿港(B)泉州(C)寧波(D
- 一位詩人描述某歷史人物,說他「生是天驕死鬼雄,全歐震蕩氣猶龍」;讚美他的主要事功是推動「世間一切人平等」,即使稱帝,也仍然以天下為念。這位詩人的思想,最接近那一種體制?(A)專制獨裁(B)君主立憲(C
- 一位畫家,父親原為喀爾文教派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意志地區。稍後又隨母親回到家鄉,並接受了羅馬公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繪畫生涯中重要的主題。他曾在一個伯爵家服務,並接受正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2
- 西元528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曾聘請法律學者,有系統地整理法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一書。這部法典保全羅馬法傳統,並影響到近代早期歐洲國家的王權觀。下列哪一段文字吻合此一法典的精神?(A) 「法
- 二十世紀時,中國發生過兩次澎湃的青年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89年的「六四民運」。兩個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有異,卻抱持某些相同的目標。這些相同的目標主要是什麼?(A) 啟蒙與救亡(B) 自由
- 某國在1801年時人口不到九百萬人,到了1851年時,增加一倍。除了數目增加外,結構也有重大改變。1801年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佔了一半;再到1911年時,變成
- 下表是1905-1935年間台灣四個都巿(高雄、台南、台北、基隆)的人口變化統計表,表中的「丁」是指那一個城巿?190519201935甲74415147000254204乙5071276560909
- 有一個國家,其地曾經被亞歷山大大帝、波斯王朝及成吉思汗所征服;19世紀以後,又遭西方強權統治;20世紀初,該地重獲獨立,卻內亂不斷。歷史上,這裡是佛教傳教的重要據點,但現在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使用波
- 有一段史料談到兒童的教養:「法律不允許父親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養育兒童。孩子七歲時,政府就命令他們全由國家接管,並編入連隊。他們接受相同的鍛鍊與教養,習慣於共同的遊戲與學習。在連隊裡,果敢的兒童被任命為首
- 歷史家比較十八世紀以後東、西方各自擁有的優勢,指出:「歐洲人發源自小城邦與民族國家,對令人昏眩的數量特別敏感。對他們來說,亞洲代表的就是數字驚人,歐洲只能以優勢的技術與之對抗。」文中所說「令人昏眩的數
- 日本外務省發表一份聲明指出:維持東亞和平與秩序,乃日本之使命。最近有國家出售軍用飛機給中國,並教授飛行技術,也派遣軍事教育顧問,都是擾亂東亞和平,日本特表反對。中國如果利用他國排斥日本,日本只有加以反
- 1 假設臺灣生產一顆蘋果必須放棄生產5顆梨子,美國生產一顆蘋果必須放棄生產2顆梨子,由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得知:(A)臺灣生產梨子的機會成本大於美國 (B)在蘋果的生產上,臺灣具有絕對優勢(C)在梨子的生
- 學者指出:清代各省督撫權力,因為此一事件而獲得擴張的機會,此後,政局逐漸出現外重內輕的情形。所謂「此一事件」最可能是指:(A)川楚白蓮教亂(B)鴉片戰爭(C)太平軍起事(D)八國聯軍
- 下表是十七至十九世紀間中國耕地面積與人口的變化。根據此表,下列哪項解釋較合理? (A) 人口雖然增加,但隨著耕地的擴展與精耕技術的改進,耕地的單位產量增加,因此人人豐衣足食,開創清初的太平盛世(B)
- 1624年到1661年間,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佔有臺灣,以之為基地進行東亞貿易。當時,臺灣哪一種出口商品最具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A) 蔗糖(B) 樟腦(C) 稻米(D) 茶葉
- 歷代政府為擴大稅收,確保財政收入,會管制部分物資,實施專賣。下列那項物資最早要到唐宋時期才成為政府管制的項目?(A)鐵(B)鹽(C)茶(D)絹
- 歐洲歷史上有一時期,文人雖然學識淵博,卻只能在巨室富家中擔任教師,或在王公貴族處擔任幕僚,無法靠寫書維生。不過,他們為求發抒己見,仍勤於著述。這最可能出自下列何種知識環境?(A) 十二世紀教會壓制異端
- 某人回憶道:他出生後,受到甲國統治。到了二十歲時,加入甲國航空隊,卻受到同儕的歧視,後來去攻打曾經是他祖國的乙國。不久,甲國戰敗,他又成為乙國國民。這個人的出生地最可能是在那裡?(A)科西嘉(B)嘉義
- 有人在圖書館撿到一本書的目錄殘頁,依稀能夠辨認某章的部分標題,包含:「美國的孤立主義與理想主義」、「戰爭賠款」。這一章最可能討論哪個主題?(A) 拿破崙戰爭(B) 八國聯軍(C) 第一次世界大戰(D)
- 某個時期,一些飽受異族壓制的國家,出現饒富民族風味的音樂。作曲家刻意擷取民歌素材,讓世代相傳的歌謠、舞曲與宗教樂曲,滲入各種音樂形式,藉之發抒對國家自由的企望,建立國民對傳統的自信與驕傲。這種音樂風格
- 一幅圖畫上描繪著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A)西元前2世紀的耶路撒冷(B)西元3世紀的亞歷山卓(C
- 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發生這樣的文化變遷:「巴黎、柏林或倫敦的嗜好和說話腔調,傳佈到國內最遙遠的鄉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開始被全國性文化取代,各國生活方式也愈來愈受到國際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列何者是促成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