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地,地主將耕地劃分為三大區塊,或春耕,或秋耕,或休耕;為了恢復地力,休耕的土地種植豆科植物等綠肥。農家使用地主提供的農具與牲口,共同耕作。村莊另有許多共同的設施,如馬廄、作坊、烤坊、牧場、林地及宗教場所。這種生活方式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四世紀的埃及
(B)七世紀的希臘
(C)十三世紀法蘭西
(D)十五世紀的華北
(A)四世紀的埃及
(B)七世紀的希臘
(C)十三世紀法蘭西
(D)十五世紀的華北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3908
統計:A(1),B(14),C(146),D(13),E(0)
內容推薦
- 歷史教科書中描述某場戰爭:此為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主要戰場在日耳曼地區,因而使該地的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而戰後所簽訂的和約,不但影響到國際關係的發展,也確立國家獨立主權的原則。這場戰爭是:(A)
- 有一則臺灣總督府政策推行的綱要:「我們所推動的『新體制』,它的性質是官制的行政輔助機關,『與政府表裡一體』、『謀求上意下達、下意上通』,協助政府達成政策、進行國民統合。」請問綱要中「新體制」所設立的組
- 民國16年(1927),時任南京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並主持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胡漢民曾說:「倘若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沒有在南京行使職權,從4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共產黨的支配,可以說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連珠
- 西印度群島和中南美洲是最早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地方,當地的印地安人也首先成為被奴役殘殺的對象,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有些拉丁美洲國家已能擺脫西班牙統治而獲得獨立,其主要原因為何?(A)中南美洲的國家推
- 藝術史課堂上,老師在解說一幅宗教壁畫:「在這幅聖像中,人們幾乎看不到寫實主義的婦女與嬰兒形象,也感受不到自然主義的人類感情;圖畫本身缺乏合理的佈局與比例,古典藝術的和諧與真實情感消失了。畫家用簡潔的線
- 某一時期,歐洲各地開始出現一種團體,成員須學習古典希臘哲學、基督教神學與人文學知識。後來,法學與醫學逐漸成為重要學習科目。這些成員學成後多擔任教師或進入政府與教會服務。這團體是:(A)行會 (B)大
- 圖(二)是近代中國某一經濟作物的生產統計示意圖,該經濟作物是指下列哪一項?(A)菸草 (B)甘蔗 (C)罌粟 (D)棉花
- 清代中期,臺灣漢人為獲得某種經濟利益,必須深入山區,經常引發與原住民的衝突。此種經濟利益主要是指:(A)煤礦,漢人採煤經常破壞風水,侵擾原住民的祖靈(B)樟腦,漢人入山砍伐樟木,破壞原住民的居住環境(
- 某位詩人感嘆:「奴隸生涯抱恨多,橫暴蠻威奈若何」,希望同胞不要做「賤民」,想號召「六百萬民齊崛起,誓將熱血為義死」,以期「同心來復舊山河」。這位詩人感嘆的背景為何?(A)荷蘭統治臺灣時期,漢人對荷蘭苛
- 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台灣、澎湖兩處。台灣設總兵一員……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
內容推薦
- 以下是有關中國大陸繪畫藝術發展的三段描述:(甲)這期間,除了政治宣傳繪畫,其他藝術探索均處於休克狀態,畫家林風眠遭受迫害,被打為「黑畫家」,許多作品被毀,中國藝術經歷了一場空前浩劫。(乙)此時,對西方
- 一位學者指出:這個佛教宗派的主張,與傳統儒學重人文的理念趨同,大幅削弱佛教的宗教性質。這個宗派的興起與流行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大發展。這個佛教宗派是指:(A)禪宗 (B)天臺宗 (C)白蓮教 (D
- 一本新出版的書介紹當時歐洲各國的政治與體制,書中指出:俄羅斯、法蘭西、普魯士等國盛行君主專制;荷蘭及西班牙已無法維持海上霸權;而英國因開風氣之先,實施君主立憲制度,君主與國會共治,國勢蒸蒸日上。這本書
- 資料一:「文獻記載中國官方與臺灣住民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三國或隋代,臺灣與大陸有 著極其密切的歷史關係,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是 祖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資料二:「在
- 阿拉伯語在伊斯蘭教傳布區具有文化的優勢,改宗伊斯蘭信仰的地區往往不是直接採用阿拉伯語,就是改以阿拉伯字母拼寫自己的語文。但到近代以後,部份伊斯蘭國家為追求西化改革,又改用拉丁字母來拼寫自己的語文。下列
- 甲午戰爭之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流行用語,在新式學堂及學會均以其作為辦學及創會的口號,然而新式學堂及學會的教學內容與發展目標,卻偏重於西學或新學。形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為新式學堂及學會
- 一位住在上海的西方傳教士寫信給教廷,報告在華工作內容。他提到:最近中國與日本發生衝突,戰事發生之前,上海的外文報紙都認為中國一定能夠打敗日本,沒想到日軍卻打了勝仗。這場戰爭是:(A)甲午戰爭 (B)
- 資料甲:「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征,作〈大誥〉。遂 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資料乙:「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方形的斧)。周公東征,四國(管蔡商奄)是皇(同惶 ,
- 五代時期,位於南方的楚國,曾大量種植一種盛行於唐代的商品作物,成為該國主要的經濟來源。楚國國君曾向梁太祖請求,每年上貢25萬斤,換取該項作物的販賣權,意即允許楚國將該項作物運至黃河南北,交換北方的衣料
- 以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有關英國婦女地位的兩份資料。資料甲:一份地方報紙:「女性還不明白一件事:她們已經不太可能再從事那些有薪資的 工廠工作。先前離開家庭雜事進入工廠的女性,如今被要求回到
- 一位史家評論:「查士丁尼可算是最後一個真正的羅馬帝王;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從羅馬帝王與拜占庭皇帝的差異判斷,下列哪一事項可以呼應查士丁尼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A)說
- 圖(三)是中國大陸一幅描述人民經濟生活的漫畫,圖中的文字是「歡迎選購」,這是哪一個時代的經濟生活?(A) 1950年代中 (B) 1960年代末(C) 1970年代初 (D) 1980年代初
- 表1是「連續五年移入臺灣在戶口單位登記的人口數」,這最可能是哪個年代的統計?(A) 1660年代 (B) 1680年代(C) 1890年代 (D) 1940年代
- 相較於基督教與佛教,儒家在中國既無教堂也無廟宇,但兩千年來,其學說不僅居中國學術思想的正統地位,而且深入基層,成為維繫世道人心的社會規範,其主要原因為何?(A)儒家的經典,是歷代教育及選任人才的重要依
- 顧炎武《日知錄》指出:唐代州縣政府,修築的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縣政府所修築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則相對簡陋,且有越來越簡陋的趨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A)
- 二十世紀「六○」年代是個激情和叛逆的年代,其時間大約是指1963至1973年之間。這與我們通常將1961年到1970這十年視為「六○年代」的作法不同,我們如何正確理解這種分期方法?(A)世界各國有關歷
- 日本在一份文告中宣示:為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我們必須對該兩國宣戰。而一本歷史著作提到:日本為了快速跨出南進步伐,控制南太平洋,聲稱不惜與這兩國一戰。這兩份資料中所指的兩國是:(A)中、美 (B)
- 表(二)是1500~1800年間四個地區的一項統計,這個統計的項目最可能是:(A)紡織品生產總值(B)白銀的貯存總量(C)罌粟的產量統計(D)穀類作物生產量
- 一位近代地理學家在綜論四川人口地理結構時說:「雖然清代以前的本地人後裔還能在西南及西部少數地方找到,但相對來說數量很少。四川東部、西部和南部以湖廣籍為主,河南、安徽和江蘇籍,主要在南部各縣,相當多的陝
- 臺灣某報刊譜寫宣傳歌曲,說明其宗旨,歌詞如下:「黑潮澎湃,惡氣漫天,強暴橫行,莫敢言;賴有志,奮起當先,開筆戰,解倒懸。光榮哉,言論先鞭。」這最可能是哪個報刊?(A) 1900年代的總督府公報 (B
- 圖1為某一西班牙著名畫家的作品。從這幅繪畫的風格可推測出此藝術風潮產生的時期為何?(A)文藝復興時期(B)浪漫主義時期(C)法國大革命時期(D)戰間期
- 史家評論某地的歷史發展,指出:這個地方因具備良好的地理條件,當地人們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率先從中世紀轉變到近代,創造出新的時尚。「某地」是指:(A)西班牙 (B)義大利 (C)日耳曼 (D)法蘭西
- 唐初佛教宗派林立,教義殊方,受中國影響的韓國、日本亦同。其後中國與日本、韓國的佛教各宗派漸至消沉,應時而興的是禪宗和淨土宗。這種現象反映了東亞佛教信仰變遷的哪一種特徵?(A)佛教思想漸統於一尊 (B
- 一位學者主張:國家、民族、語言與文化應該互為一體,國家是民族的本體,每個民族都受到召喚,建立國家。這種主張最可能出現在何時?(A)十五世紀初英法百年戰爭時 (B)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時(C)法王路
- Prices on the stock exchange have been ____ wildly all week.(A) vibrating (B) wavering (C) intens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