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一系列思想流派之集合。下列關於自由主義的敘述何者錯誤?
(A)自由主義主張制訂憲法以保障個人自由,設立議會以擴大政治參與,經濟放任以利個人追求財富
(B)自由主義源自浪漫主義思想
(C)自由主義相信改革與進步,是中產階級的信條
(D)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反對特權。
(A)自由主義主張制訂憲法以保障個人自由,設立議會以擴大政治參與,經濟放任以利個人追求財富
(B)自由主義源自浪漫主義思想
(C)自由主義相信改革與進步,是中產階級的信條
(D)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反對特權。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1),C(0),D(0),E(0)
內容推薦
- (甲)法國「七月革命」;(乙)「普法戰爭」;(丙)美國「南北戰爭」;(丁)英國取消「衰廢市鎮」(Rotten Boroughs);(戊)「維也納會議」。上述十九世紀的重要史事,按時間先後順序排
- “政治思想上以自然法學說闡釋國家的起源和本質,以世俗的國家源於「社會契約」的學說來反對神學的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理論,認為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中的「天賦權利」,先於國家而存在,國
- 一位美國總統在國會報告時說:「就實質而言,美利堅合眾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上的作為,美利堅合眾國將視之『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美國不會介
- ( )這個朝代內部有兩大危機潛伏:一是前朝遷徙進入國境內的異族,勢力日益強盛,與原居民不斷發生衝突,隨時有發生巨變的可能;另一個是地方上宗族勢力的急速膨脹,漸有凌逼中央的趨勢。這是哪一個朝代?
- ( )兩漢思想演變的大趨勢,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從漢高祖創業到光武中興,漢朝政治思想主流經法、道(黃老思想)、儒三變 (B)思想雖有主流之分,卻一直攙雜著其他家思想 (C)思想界「合」的趨
- 組織成員均需經過多年嚴格的養成教育,經歷屬靈練習(Spiritual Exercises)的過程,遵守會規,堅定服從、奉獻的信念。主要從事傳教、教育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傳教並成立多所學院和大學。 請
- 【題組】引文中的「他們」是何身分?為何離開故土? (A)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員工,前來北美工作 (B)遭受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 (C)法國大革命時期被迫放棄特權的貴族 (D)英國薔薇戰爭失敗的貴族家
- 「有一個一票城,其中只有一個選民,卻有兩個議員席次,除選民外另一個議員就是他所飼養的猩猩了。這個選民還為猩猩捐了個爵位。」這是小說家皮考克(Thomas Love Peacock)在「米運考特」
- (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不屬於六藝的學問,一概禁止。後來朝廷上的官員大多是由學問不錯的人來出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項特色。請問兩者之間的主要關係是什麼? (A)這是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
- ( )漢朝制度因襲秦朝者有: (A)郡國制度 (B)郡縣制度 (C)三公制度 (D)選才任官制度 (E)學校制度。
內容推薦
- 這位學者在1516年出版了首本印刊的希臘文新約聖經,雖然此書並不能代表他最佳的編輯作品,但卻廣泛被視作宗教改革的參考資料。 請問這位學者來自於 (A)義大利 (B)日耳曼 (C)尼德蘭 (D)不列
- 【題組】羅蘭夫人上斷頭臺前,對四周觀眾大呼道:「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你的名義而行。」這含義深刻的名言,諷刺大革命的何種景象? (A)國民公會屠殺人民 (B)路易十六被處死 (C)拿破崙稱帝
- 這教派是宗教改革中最不澈底的一個,因為它和天主教沒有任何理論原則的分歧,只是不承認教宗的權威,以及只有部分禮儀的簡化。 請問這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喀爾文教派 (C)聖公會 (D)休京諾教
- 他發展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的自然法論,認為:法律的基礎是自然法,法律應當符合理性,不應當由上帝、國王和其他任何人任意改變,提出有限制的倫理主權說。又以自然法理論分析國際現象,提出以尊重人和私人財產
- 這場戰爭的前三階段中,領導的波希米亞、丹麥、瑞典等國均為神聖羅馬帝國所敗, 神聖羅馬帝國勢力大漲,引起某國的疑懼。此時的某國正值對外擴張,遂倒戈轉而協助另一宗教陣營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獲得勝利。請
- 十八世紀某一本書問世,此書的副標題是:「論法律與各國政府體制、風尚、氣候、宗教、商業等等的關係」。它不僅是一部法律、政治著作,而且用自然和社會因素來說明各國歷史和不同制度的特點,以澈底否定流行的
- 十七世紀某一國家統治者詔令富商斥資組公司,持股人共有125人,資本額為2萬英鎊。國家頒授皇家特許證,給予東半球貿易專利權,除好望角及麥哲倫海峽外,所有東方水域皆為其範圍。 請問某一國家是 (
- 【題組】上述丙地是指 (A)佛羅倫斯 (B)法蘭德斯 (C)伊比利半島南部 (D)日耳曼北部
- 某位哲學家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 請問這位哲學家是 (A)伏爾泰 (B)盧梭 (C)
- 某一時代有的政治經濟問題作家研究出一種自己認為十分健全,而且對於各自的國家都會有極大利益的國家財富理論。他們認為金銀是實際的財富,所以哪個國家的國庫和銀行裡面儲存的最多,就是最富的國家。而且有了
- 幾位同學討論西方古代史上某個時代的特徵:甲說:「橫越歐亞非三洲的帝國,藉由道路及商貿活動將各地連結在一起,並促進了共同文化的發展。」乙說:「統治者懷有世界主義的理想,希望混同東西文化融為一體。」丙
- 【題組】上述資料是那一場戰爭的導火線 (A)十字軍東征 (B)百年戰爭 (C)三十年戰爭 (D)西班牙王位爭奪戰
- 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這和十七世紀那一地區的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 十八世紀東印度公司於某地建立了貿易據點,使用白銀來換取茶葉,但隨著與某國貿易漸增,逆差加大,該公司政府堅持重商政策,公司為彌補差額,開始販賣其它商品,許多非東印度公司商人紛紛效法獲取暴利。 請問
- 【題組】這位新國王是 (A)路易十四 (B)伊麗莎白一世 (C)克倫威爾 (D)威廉三世
- 古人擅長以圖像傳達他們雙眼所見的世界,譬如早期的岩畫,和後來逐漸發展出來的繪畫、浮雕和雕塑等。2有關這些圖像的存在意義,下列何者敘述是錯誤的理解? (A)為原始藝術的展現 (B)部分或許有宗教涵
- ※在近代西方歷史上,這場戰爭影響極為深遠。就政治而言,甲國分裂,日趨式微,乙國成為新興歐洲強權;在宗教上,確定基督教世界的分裂,新舊教地位一致平等;而丙國作為這場戰爭的戰場,遭受嚴重破壞,延緩民族的統
- 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1716年執政後,他頗注意西洋各種事物,命某國駐日的商務官經常向他報告西洋各國情形。當時日本通行的曆法已不準確,他就命懂得天文學的西川如見造渾天儀,在神田創建天文台。
- 有一學者在哲學上深信物質、運動、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堅持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發現自然界的規律,力求用數學定量方法表述的定律說明自然現象,澈底摒棄了經院哲學的思辨和神祕的「隱質」說,著有《自然哲學的
- 【題組】哪位學者的國家論為這事件提供理論根據? (A)格勞秀斯 (B)洛克 (C)孟德斯鳩 (D)盧梭
- 「雙元革命」對其後幾世紀歷史的發展帶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各層面的衝擊及影響? (A)十六世紀 (B)十七世紀 (C)十八世紀 (D)十九世紀
- 在巴比倫史詩《基爾迦曼》裡敘述英雄基爾迦曼(Gilgamesh)的諸多事蹟,以及他為拯救其友恩基杜(Enkidu)所歷經的種種冒險。其中有一段詩句是這樣寫的:「啊,基爾迦曼,為什麼要東奔西走?你所
- 洛可可式風格排斥古典主義的嚴肅和理性,追求明亮雅致、裝飾精巧和華麗玲瓏,注重表面效果,因此這一風格最為著重那一部分的裝飾特色,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A)屋頂 (B)外牆 (C)室內 (D)庭園
- 在十六世紀時這地區已是歐陸重要的商業中心,隨著貿易往來,新教思想開始占上風,1556年查理五世退隱,嗣子腓力普二世接任西班牙國王,也統治這地區,他信奉天主教,處死此地區的新教領導者,並試圖排除新
-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38-40題資料一:他本人言語、行動、居家、處事都有規矩,存心於「齋莊靜一」之中,窮理於「學問思辨」之際;「以一心而窮造化之原,盡性情之妙,達聖賢之蘊;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運,備事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