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4.「有一個一票城,其中只有一個選民,卻有兩個議員席次,除選民外另一個議員就是他所飼養的猩猩了。這個選民還為猩猩捐了個爵位。」這是小說家皮考克(Thomas Love Peacock)在「米運考特」中描述的荒謬現象。下列關於這個荒謬現象的敘述,何者正確?
(A)這是寓言故事,與事實差距甚遠
(B)維多利亞女皇加冕後,正式宣布撤銷猩猩的爵位
(C)諷刺英國十九世紀初期「衰廢市鎮」的現象
(D)經過十九世紀的改革之後,英國全民皆享有普選權。
(A)這是寓言故事,與事實差距甚遠
(B)維多利亞女皇加冕後,正式宣布撤銷猩猩的爵位
(C)諷刺英國十九世紀初期「衰廢市鎮」的現象
(D)經過十九世紀的改革之後,英國全民皆享有普選權。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0),C(1),D(0),E(0)
內容推薦
- ( )漢朝制度因襲秦朝者有: (A)郡國制度 (B)郡縣制度 (C)三公制度 (D)選才任官制度 (E)學校制度。
- 十六世紀末年某份文件的出現,使得該國新教徒得與舊教徒在政治上、教育上享受同等權利,亦可任政府公職。請問這份文件是 (A)「九十五條論點」 (B)南特詔書 (C)西發利亞和約 (D)權利法案
- 二、題組:每題 2 分、共 18 分※一份歷史文獻記載:「他們乘『五月花號』離開,並在離開之前訂立公約,內容為:要在北美洲組織公民團體,按照多數人意志進行管理;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人人服從和遵守這些
- 「文學作品不僅能夠反映時代,了解一個時代的特色,同時因為文學作品深具感染力,有時也能創造歷史」。關於上述觀點,下列哪一組文學作品與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最符合「創造歷史」的說法? (A)《戰爭與和
- (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以尚書令為主,有侍中、給事中、常侍等,加上被『甲』信任而授予侍中等頭銜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議軍國大事,掌握實權,成為決策集團這就是『乙』。」根據此段資料
- ( )下列有關「漢匈」關係之配合,何者正確? (A)高祖:開始與匈奴和親 (B)宣帝:呼韓邪入朝稱臣,漢妻以王嬙 (C)昭帝:匈奴釋歸蘇武,以示友好 (D)呂后:冒頓致書呂后,語多侮辱,遂與匈奴
- 經濟學者拜羅(Paulbairoch)認為:「若無一個先發的,或者至少同時性的農業發展,將無顯著之工業成長的可能性。」歐洲農業革命對工業革命的發展有相當貢獻,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為城市和工
- 這場戰爭的歷史背景極為複雜,主要的原因有:宗教的對抗、世俗王權興起,爭取自主權、有關國家領土的糾紛宿怨、商業貿易的爭奪。 請選出關於這場戰爭的正確敘述 (A)法國支持舊教國家以對抗強鄰 (B)戰爭
- 所謂的「拿破崙時代」(1799-1814 年),是指拿破崙崛起後,橫掃全歐洲大陸。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拿破崙開啟了法國十年的革命暴亂 (B)拿破崙在 1799 年發動政變取得政權 (
- 36歲男性,主訴最近一星期,雙手掌及足底出現如圖所示之皮膚病變。那一項實驗室檢查對疾病確診最有幫忙? (A)細菌培養(bacteria culture)(B)KOH鏡檢(KOH examinat
內容推薦
- 組織成員均需經過多年嚴格的養成教育,經歷屬靈練習(Spiritual Exercises)的過程,遵守會規,堅定服從、奉獻的信念。主要從事傳教、教育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傳教並成立多所學院和大學。 請
- ( )兩漢思想演變的大趨勢,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從漢高祖創業到光武中興,漢朝政治思想主流經法、道(黃老思想)、儒三變 (B)思想雖有主流之分,卻一直攙雜著其他家思想 (C)思想界「合」的趨
- ( )這個朝代內部有兩大危機潛伏:一是前朝遷徙進入國境內的異族,勢力日益強盛,與原居民不斷發生衝突,隨時有發生巨變的可能;另一個是地方上宗族勢力的急速膨脹,漸有凌逼中央的趨勢。這是哪一個朝代?
- 一位美國總統在國會報告時說:「就實質而言,美利堅合眾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上的作為,美利堅合眾國將視之『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美國不會介
- “政治思想上以自然法學說闡釋國家的起源和本質,以世俗的國家源於「社會契約」的學說來反對神學的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理論,認為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中的「天賦權利」,先於國家而存在,國
- (甲)法國「七月革命」;(乙)「普法戰爭」;(丙)美國「南北戰爭」;(丁)英國取消「衰廢市鎮」(Rotten Boroughs);(戊)「維也納會議」。上述十九世紀的重要史事,按時間先後順序排
- ( )關於中國郡縣制度的實施下列何者正確? (A)始於秦朝統一天下之後 (B)秦朝之後中國都實施郡縣制未再實施封建 (C)郡縣的首長都非世襲 (D)和封建制度相較之下,郡縣制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
- 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一系列思想流派之集合。下列關於自由主義的敘述何者錯誤? (A)自由主義主張制訂憲法以保障個人自由,設立議會以擴大政治參與,經濟放任以利個人追求
- ※法國女革命家羅蘭夫人曾寫到:「處死了國王,法國開始有了共和政體的實行,他們對可以用啟蒙時代進步的理想來制訂新制度其實是感到驕傲的;雖然有外國聯兵攻入,但這時前線屢傳勝利的消息,更使法國人的自信增強,
- 這位學者在1516年出版了首本印刊的希臘文新約聖經,雖然此書並不能代表他最佳的編輯作品,但卻廣泛被視作宗教改革的參考資料。 請問這位學者來自於 (A)義大利 (B)日耳曼 (C)尼德蘭 (D)不列
- 【題組】羅蘭夫人上斷頭臺前,對四周觀眾大呼道:「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你的名義而行。」這含義深刻的名言,諷刺大革命的何種景象? (A)國民公會屠殺人民 (B)路易十六被處死 (C)拿破崙稱帝
- 這教派是宗教改革中最不澈底的一個,因為它和天主教沒有任何理論原則的分歧,只是不承認教宗的權威,以及只有部分禮儀的簡化。 請問這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喀爾文教派 (C)聖公會 (D)休京諾教
- 他發展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的自然法論,認為:法律的基礎是自然法,法律應當符合理性,不應當由上帝、國王和其他任何人任意改變,提出有限制的倫理主權說。又以自然法理論分析國際現象,提出以尊重人和私人財產
- 這場戰爭的前三階段中,領導的波希米亞、丹麥、瑞典等國均為神聖羅馬帝國所敗, 神聖羅馬帝國勢力大漲,引起某國的疑懼。此時的某國正值對外擴張,遂倒戈轉而協助另一宗教陣營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獲得勝利。請
- 十八世紀某一本書問世,此書的副標題是:「論法律與各國政府體制、風尚、氣候、宗教、商業等等的關係」。它不僅是一部法律、政治著作,而且用自然和社會因素來說明各國歷史和不同制度的特點,以澈底否定流行的
- 十七世紀某一國家統治者詔令富商斥資組公司,持股人共有125人,資本額為2萬英鎊。國家頒授皇家特許證,給予東半球貿易專利權,除好望角及麥哲倫海峽外,所有東方水域皆為其範圍。 請問某一國家是 (
- 【題組】上述丙地是指 (A)佛羅倫斯 (B)法蘭德斯 (C)伊比利半島南部 (D)日耳曼北部
- 某位哲學家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 請問這位哲學家是 (A)伏爾泰 (B)盧梭 (C)
- 某一時代有的政治經濟問題作家研究出一種自己認為十分健全,而且對於各自的國家都會有極大利益的國家財富理論。他們認為金銀是實際的財富,所以哪個國家的國庫和銀行裡面儲存的最多,就是最富的國家。而且有了
- 幾位同學討論西方古代史上某個時代的特徵:甲說:「橫越歐亞非三洲的帝國,藉由道路及商貿活動將各地連結在一起,並促進了共同文化的發展。」乙說:「統治者懷有世界主義的理想,希望混同東西文化融為一體。」丙
- 【題組】上述資料是那一場戰爭的導火線 (A)十字軍東征 (B)百年戰爭 (C)三十年戰爭 (D)西班牙王位爭奪戰
- 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這和十七世紀那一地區的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 十八世紀東印度公司於某地建立了貿易據點,使用白銀來換取茶葉,但隨著與某國貿易漸增,逆差加大,該公司政府堅持重商政策,公司為彌補差額,開始販賣其它商品,許多非東印度公司商人紛紛效法獲取暴利。 請問
- 【題組】這位新國王是 (A)路易十四 (B)伊麗莎白一世 (C)克倫威爾 (D)威廉三世
- 古人擅長以圖像傳達他們雙眼所見的世界,譬如早期的岩畫,和後來逐漸發展出來的繪畫、浮雕和雕塑等。2有關這些圖像的存在意義,下列何者敘述是錯誤的理解? (A)為原始藝術的展現 (B)部分或許有宗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