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38-40題資料一:他本人言語、行動、居家、處事都有規矩,存心於「齋莊靜一」之中,窮理於「學問思辨」之際;「以一心而窮造化之原,盡性情之妙,達聖賢之蘊;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運,備事物之理,任綱常之責。」遂成為新的師表。資料二:他解釋:「良知即天理」,「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聖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資料三:他認為天地間充滿了理,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便是順此理而無私。天地之理發露在人心上,故理即心;人只要恢復本心,便與理不隔,故心即理。理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故學問之道無他,把固有的理發露出來而已。要發露固有的理,很簡單,只要把蒙蔽於本心上的私欲意見去掉就行,這工作便是孟子的「求放心」
38.關於這三位學者的時代,選出正確的敘述?
(A)資料一的學者是北宋人
(B)資料二的學者是南宋人
(C)資料三的學者是明朝人
(D)資料一與資料三的學者是南宋人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