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位臺灣歷史人物,他用以下的文宣吸引群眾加入其組織:「三教助法,聖神仙佛,下凡傳道」、「今審地設壇…志心載禮,虔誦經咒,求學妙法…若有異心,願受誅責」。這位歷史人物最有可能是誰?
(A)丘逢甲
(B)余清芳
(C)蔣渭水
(D)鄭成功
(A)丘逢甲
(B)余清芳
(C)蔣渭水
(D)鄭成功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78788
統計:A(1),B(29),C(3),D(0),E(0)
內容推薦
- 一次大戰之後,世界各地皆有民族自決的風潮,請問日本為何要在臺推動「內地延長主義」? (A)消弭臺日間的文化距離,以溫和政策加速臺人同化 (B)在其卵翼下,協助臺人成立自主獨立的國家 (C)派任武
- 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有一段話,頗能反映其主張與做法,茲錄於下:「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砲,即以輪船槍砲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請問恭親王的
- 何先生出生於臺中,幼年時就讀於當地的公學校,後來轉到東京求學。有一天,他看到報上登出某地新成立的政府因與日本關係密切,急需日語教學人才; 由於他的語言較無問題,願意應徵,也立刻被錄用。他從東京火車
- 中國某一個時期中,許多人呼籲總統賦予內閣全權,召開全國和談大會,並要求:改組內閣,網羅全國和平民主人士,充實和平的內容。他們甚至計畫發動國人,一致擁護和平;更希望美、蘇、英、法等強權能諒解,支持
- □□出任臺灣總督。任內大事之一是1936年11月設官民合營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主要在開發未墾土地,移民日本人至臺灣,協助日人在南中國、南洋的拓殖事業,發展工業,並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占領地於行政
- 日本領有臺灣之初,決定實施過渡性的特殊統治,請問執行這種體制的原因和辦法為何? (A)臺人多舉家離臺,日人乃急於安撫 (B)此期以武官任總督,係因臺人仍多抗日行動 (C)頒布「六三法」,使臺灣不
- 1905年的紐約時報刊載:「代表團與慈禧皇太后的一項政治計畫有關。……代表團的成員們將在日本待一個月,然後假道美國前往歐洲。……大清國外務部尚書慶親王奕劻於八月二十九日舉行宴會,歡送五大臣出洋…
- 某本歷史書有一段解說圖照的文字:「紅衛兵把長安街改為東方紅大路;把東交民巷改為反帝路;把西交民巷改為反修路;王府井百貨商店被搬掉了王府井三個大字,改名為北京市百貨商店;同仁醫院被改為工農兵醫院;河
- 根據統計,1941〜1944年間,中國陝甘地區的耕地面積增加了257萬畝,穀物產量增加了28萬石,皮棉產量增加了242萬斤。造成此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中共在西北建立基地,邊區荒地得以開
- 一位歷史人物表示:「倘若統治甚得民心,萬一敵軍登陸而全島戰場化,臺灣同胞應該會與皇軍合作,挺身與敵軍登陸部隊作殊死戰才對,真正的皇民化必須如此。萬一與此相反,倘若臺灣同胞中有人與敵人相互呼應,甚
內容推薦
- 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 (A)日據時代臺北帝大的學生 (B)清末就讀同文館學的學生 (C)民國初年
- 「禮拜天跟著家母坐火車回故鄉苑裡,去到以半農半漁為業的海口姑丈家,說明來意,由姑媽設計,以五加侖裝方型鍍錏鐵皮桶裝上姑媽家收成的白米、約七、八分滿,鋪上山姑婆葉,再裝上『烏魚餌ㄍㄟˊ』為偽裝,母
- 某一時期中,臺灣某地曾經發生官民衝突,事件平定後,政府不僅嚴厲處分參與者,也連帶處罰其左鄰右舍,科以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的高額罰款。這種情形最可能發生於 (A)荷蘭統治時期,因漢人人數較多,荷
- 臺灣某個時期曾出現所謂的「隘勇線」,並於其附近架設高壓電流的鐵絲網、埋設地雷等。請問這是何時的狀況? (A)清治時期,漢人圍困平埔族 (B)清治時期,閩客族群械鬥 (C)日治時期,區隔游擊抗日勢
- 林爺爺回憶說:「在我中學三年級時(1943年)柴田老師率領全校臺灣學生到公會堂(現在稱為中山堂)去。首先是演講,內容為:『臺灣人和內地人(日本人)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皇軍,現在就立刻棄筆執槍從軍吧
- 康有為認為,西方諸國歷經三百年才達到富國強兵的境界,某個國家卻只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向西方學習,便逐漸富強。中國若能仿照該國的西化途徑,則「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
- 有人回憶他中學時候的情形:「戰局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物資開始匱乏,接著對米、肉、砂糖等食品也厲行管制,施行配給制度。日本人的配給量比臺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名的臺灣人,也比一般臺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
- 一份文獻記錄乾隆年間一群西方人在北京的經歷,提到朝廷禮儀繁重,但使人感受到宗教式的肅靜。沒有人在典禮進行時竊竊私語,「這種肅靜莊嚴是東方的特色,歐洲文明還沒有達到這點。」這份文獻最可能是由以下何
-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活水平與臺灣、香港、南韓等地相差無幾,但是到了某個社會運動告終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這些地方之間卻出現了至少二十年的差距。這個運動是 (A)鎮壓反革命運動
- 一位中國共產黨幹部,向村民誦讀一段順口溜:「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請問他描繪的「新樂園
- 在學者陳永發的著作中,有如下論點:「中共在抗日戰爭中從事階級鬥爭,建立新的□□基層結構,再藉以更大規模地動員人力、物力和財力。……由於全新□□基層結構的締造,中共更可以在敵後地區……繼續擴大根據
- 有一位出使中國的英使返國後,著有乾隆英使覲見記,文中批評說:「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的、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其鄰
- 某一時期開始,清華大學運送部分圖書儀器,中央大學著手製造木箱。接下來清華、南開與北京大學在長沙合設臨時大學,後再遷雲南昆明,合稱西南聯合大學。這些大學面臨什麼事而有如此作為? (A)民國學制的改
- 下文取材自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發表的宣言:「美國政府的政策是尋求一個解決辦法,為中國帶來永久的安全及和平,保持中國的領土及行政完整,透過條約及國際法來保障友好國家所享有的權利,以及在中國各
- 民初流行一個俗諺:「偌大北洋一盤沙,北有奉系,中有直,更有長江皖,何況南方孫大帥。北京牆頭煙火冒,又是一個過路王,可憐百姓遭荼毒,呼天搶地告無門。」請問這是那一個時期的景象? (A)辛亥革命前
- 日治中期,臺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其中那一個組織的訴求為總督府接受而有相當程度的實踐? (A)臺灣共產黨 (B)臺灣農民組合 (C)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D)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 ⑵何謂「團結效果」(rallying effect)?你認為團結效果能否解釋北韓金正恩上台後的任何對外行為?(11 分)
- 中共前總理周恩來曾說:「張學良是『千古功臣』、『千古不朽人物』。」胡適卻說:「□□對我們國家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所以蔣先生對張學良始終不能寬恕。」請問前述二人因何事對張學良評價的落差極大? (A
- 在一次學生運動中,學生們高唱著一首歌,歌詞是:「這年頭這麼得了,五塊錢的鈔票滿地拋,街頭茅房到處有,垃圾堆裡也找得到。……柴米油鹽天天漲喲!漲得比天還高,窮人吃不飽,富人哈哈笑,這樣的日子怎樣過
- 以下出自臺灣歷史上的一場演說:「承蒙諸君熱誠之歡迎,不勝感謝,以此熱誠貫徹到底一切均可成功。本件請願運動,遭受臺灣官憲各種壓迫,不勝遺憾,本人當初領先策進運動,後來因陷於不利立場,故表面上之運動
- 題目二:【英文:短文寫作】In today’s workplac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job performance and even career successhin
- 咸豐、同治年間,中國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卻有個國家以中國的「朋友」自居,趁亂奪走清廷大片江山。請問這是那個國家? (A)俄國 (B)日本 (C)朝鮮 (D)越南
- 日本治臺時期,在文學與電影情節中,出現有名的作品「莎韻之鐘」,其故事情節是在描述莎韻(泰雅族少女)為即將參與太平洋戰爭的恩師送行,卻不幸溺斃溪流的故事,總督府為了表揚其為國捐軀的精神,特別頒給她
- 有謂臺灣於日本統治時期,具有「殖民性」和「現代性」的雙重面,其意義為何? (A)其統治政策受此雙面性影響而區分為三個時期,即反映其不穩定性 (B)臺人甘願被殖民,因日人帶來現代文明 (C)「殖民
- 下列帝國中,版圖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有幾個?(甲)波斯帝國 (乙)亞歷山大帝國 (丙)羅馬帝國 (丁)伊斯蘭帝國 (戊)鄂圖曼帝國 (己)神聖羅馬帝國 (A)五個 (B)四個 (C)三個 (D)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