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 「愛國女子團」是某個時期臺灣常見的地方組織,其活動包括:「辦有關皇后生日、陸海軍節等慶典、清掃神社,慰問戰爭的遺族及傷殘軍人,參加愛國婦人會活動等。」根據歷史知識判斷,這個組織活躍的時間應在何時?
(A)劉銘傳來臺建省初期
(B)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初
(C)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
(D)臺灣光復後二十年間。
(A)劉銘傳來臺建省初期
(B)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初
(C)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
(D)臺灣光復後二十年間。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7037
統計:A(2),B(10),C(4),D(7),E(0)
內容推薦
- 有關明代「朝貢貿易」的說法,何者正確? (A)將政治上的「朝貢」,與經濟上的「互市」結合為一 (B)擴展海上貿易,將貿易國家的範圍擴大 (C)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成就便是發揚朝貢貿易,對於擴展海上
- 有一份美國外交文件,內容如下:一個國會法案說:「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美國將使臺
-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賦稅制度,農民繳納的賦稅與他的田產沒有必然關連,而是一定的數額。起初,農民可以藉由分到田地而繳稅,但是後來已分不到田,或分的田不均,但是仍然要繳同樣的稅,這樣一來,國家的制度就很
- 某位外國人應徵到中國某地擔任教師,他寄回家鄉的書信提到:「當地剛成立的電報學堂要徵求一位專家,且當地郵局剛剛成立,從此可以很方便通信。並且表示在當地生活並不寂寞,除了一些外國商人外,還有幾位鐵
- 十二世紀以後,西歐出現了繁榮的城市,一些交通便利與生活安全之處,成為過往商人聚集之處。請問:西歐城市興起的主要背景為何? (A)商業的復甦 (B)行會的興起 (C)大學的興起 (D)城市爭取自
- 契丹雖然採用漢人文物制度,又引進考試制度,但統治階層仍堅持游牧生活的傳統。請問:下列哪一種制度可以顯示出這種態度? (A)金奔巴瓶制 (B)八旗制度 (C)捺鉢制度 (D)庫利爾臺制。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有一位皇帝為打擊魏晉以來的門第世族,遂命人編纂《氏族志》,將二百九十三姓分為九等,重新排序,藉以提高以皇室為首的新氏族集團。請問:這是哪位皇帝打擊世族的措施? (A)隋煬帝 (B)唐高祖 (C)
- 上歷史課時,老師請同學針對「清領時期臺灣分類械鬥」發表意見。甲生:可以反映政府公權力不彰的一面。乙生:大多由士紳階級帶頭發動。丙生:移民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如爭奪墾地、灌溉用水等所引起。丁生:社會
- 在傳統教會觀點中,庶民、奴隸一定是虛偽矯詐的,而神職人員,特別是教皇、大主教,他們篤定優於眾人百姓。不過在哪本書上,卻在地獄裡看到狡詐教皇,在天堂裡看到虔誠的奴隸,看法和以前迥然不同? (A)
內容推薦
- 對照起兩河的複雜多變,古埃及文明則有穩定、同質性高及淵源流長的特色,猶如中國的秦漢、隋唐、明清般。其主要原因為何? (A)地理上的孤立是主因 (B)文化的同化力強,入侵者雖在武力上占上風,但文
- 就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而言,不難看出歷史發展的重心漸漸往南移動。其主要的原因為何? (A)政府政策的主導 (B)北方長期戰亂之故 (C)北方人口過盛,故往南方移動 (D)「海上絲路」的出現。
- 「他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他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
- 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演劇協會」,開始強制推行「新臺灣音樂」,規定臺灣的曲調一律套用日語歌詞後才能演唱。請問:〈月夜愁〉歌詞改為〈軍夫之妻〉,發生於下列哪一時期? (A)日治初期,日軍鎮壓抗日
- 從南北朝開始一直到約唐末為止,世族重譜牒,對於婚姻和仕宦極重門第。但到了宋代,社會上「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而直求資財。請問:是什麼制度促成這樣的變化? (A)九品官人法 (B)科舉制
- 假設你遇見一位修行者,他告訴你:「生命萬物都是平等的,只要能拋開欲望,領悟正道,就能超脫輪迴,進入沒有生死,也沒有痛苦的境界。」請問:這位信徒所信仰的宗教為何? (A)佛教 (B)猶太教 (C
- 有人描述:漢口不僅為湖北一地之咽喉,雲、貴、川、桂、湘諸地之貨皆於此轉輸東下,成為當時天下「四聚」之一。此處有關漢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時代背景是 (A)南朝偏安江南局勢下的物資轉輸 (B)唐代的
- 十五世紀結束前的1493年,給當時的歐洲,以及整個人類歷史最震撼的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也帶回了一個神祕而又特殊的傳染病,這個傳染病也許殺的人沒有瘟疫那麼多,這個傳染病也許沒有結核病流傳
- 1895-1945年日本治臺期間,有關日本統治政策的演變,何者錯誤? (A)1919年以前是第一期,由武官總督統治,先後實施〈六三法〉與〈三一法〉,將臺灣視為殖民地 (B)第一期時,總督府先後
- 蘇門答臘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請問:十三世紀時,將伊斯蘭教傳入的民族為何? (A)波斯商人 (B)印度商人 (C)土耳其商人 (D)阿拉伯商人。
- 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價值,是個智辯士,其哲學的中心思想為何? (A)富實證精神,主張用觀察和歸納以探索宇宙的組成 (B)探索人的問題,要人們檢視真偽、善惡、美醜等課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C)關心
- 明代初期貨幣的流通以紙幣為主,演變至清改採銀、銅雙本位制,其原因除了紙幣發行量無限制導致鈔值低落外,尚有哪一因素? (A)商人喜用白銀為貨幣 (B)政府對國內銀礦積極開採使白銀量充足 (C)海
- 一位學者認為:政府與人民間原有契約關係,政府應當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才能獲得人民的認可,其統治才有正當性。如果政府不能善盡其義務,人民便可解除契約。我們如何理解這種理論? (A)柏拉圖
- 阿水伯在日治時代是一個貧苦的佃農,但在臺灣光復後不到十年,他就擁有屬於自己的耕地,家境也逐漸小康起來。請問:這是政府在公地放領之外,又實施哪一項土地改革政策的結果? (A)三七五減租 (B)耕
-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依舊在地中海東岸延續帝國昔日之光輝。然而拜占庭王朝畢竟已非昔日的強權,唯獨在哪位君主當政時曾收復部分西羅馬失地,還整理了法律,主導教會,展現強勢的君主態勢? (A)君士
- 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殖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隨即發展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
- 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明朝後期資本主義已經萌芽。請問:明朝後期開始出現的哪一種現象是他的理論依據? (A)廢朝貢貿易,設市舶司,鼓勵人民從事國際貿易 (B)開發洞庭湖湖田,糧食大量外銷帶動國際貿
- 一群高中生在討論國際競逐時期,荷蘭對臺灣的統治政策。下列哪位同學的說法正確? (A)明華:「荷蘭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政權,它採用西方的民主習慣,成立臺灣議會。」 (B)俊廷:「荷蘭用鎮壓、
- 小齊出生於民國五十八年的臺灣,他的成長歷程中,可能遭遇的狀況為何? (A)他出生後臺灣經濟也因採「出口擴張」政策而開始進入「經濟起飛」期 (B)他不必聯考,是政府實施12年國教免試升學的國民中
- 古代萊因河下游某一城市,由於人口眾多,為解決居住問題,拆毀部分城牆。但四世紀初,突然從附近鄉間湧入大量人口,這個城市又重新修復城牆,興建碉樓和防禦工事。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可能原因為何? (A
- 明代里甲制規定:每十戶一甲,甲滿十戶的稱全圖;不滿十戶的稱半圖。十甲合為一里,加上里長十戶稱總圖。里甲十年一編,戶籍亦隨之重造。丁口的稅糧記錄,分為「舊管」、「開除」、「新收」及「實在」四項,
- 西元1640年,一名荷蘭軍官向某地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提出最後通牒,限期退出該地,遭西班牙軍官拒絕。雙方開戰,西班牙軍隊戰敗投降,許多教士也被俘,並遭遣送出境。這樣的故事最可能發生在何處? (A
- 一位學者自述:因為愛看地方戲曲,才對民間傳說有大概的領略;又因為社會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膽提出打破傳統學說的見解;也因為徵集歌謠的緣故,而注意到許多風俗材料。這位學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種風氣的
- 認為參悟佛理並非只能經由出世、坐禪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如擔柴、挑水之間亦均可體會佛理。這種灑脫不羈的修行態度是佛教哪一宗派的觀點? (A)天臺宗 (B)華嚴宗 (C)淨土宗 (D)
- 一位思想家指責世人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而就沒有了是非;又認為人心是自私的,人若不自私,豈不就是無心了嗎?這位思想家最可能屬於哪一個學派? (A)朱熹學派 (B)東林學派 (C)陽明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