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我的生命記憶時而攀附氣味,時而依賴物體,徹底為物所役,倘若氣味與物體俱亡,記憶也將壞毀。關於外婆的記憶,也只是氣味和物體。那氣味泰半來自髮膏和漿洗過的衣服,或者一星期洗一次的長髮。她還有一把厚實的木篦,長著細密的齒。用了幾十年的老東西,被髮膏潤得滑溜,而且齒牙動搖,有一兩處和外婆的頭髮一般疏落。一直想不通,髮既已稀,何不改用梳子?那背後必然有故事吧。如果可以,我想保留那把古拙的篦。當然不會用它,只是習慣留下活過的物件,撿拾生命的痕跡。譬如上回返家,搶得父母親結婚時的老床單一角。連母親都想丟棄的垃圾,卻讓我帶了回來,和首飾收在一起。外婆在我來台前半年過世,我沒有奔喪。大年初二,只有母親匆忙帶著兩個妹妹北上,父親請假隨後再回。大學時讀到黃庭堅的詩句:「客心如頭垢,日欲撩千篦」,想起外婆梳髮的情境,以及,那枝老舊的篦。後來才知道,梳和篦的功用不同。李漁說,善梳頭者,用一百錢買梳子,用一千錢買篦子,梳順髮,篦以除垢。顯然古人不常洗頭,因此積累的塵垢,需要一把細密的上好篦子。--鍾怡雯〈梳不盡〉
41.關於本文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作者喜愛保留舊物件,並重新利用賦予其新生命
(B)作者想保存外婆的篦,使記憶不隨時間流逝而消散
(C)作者的外婆因健康狀況不佳,所以一星期只洗一次頭髮
(D)作者珍視父母的老床單,因為這是雙親唯一留下的遺物。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