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揚州城呈現出一幅忙碌的景象:巿場裡,搬運工人正將來自湖北的稻米運到倉庫裡,港口邊,工人將棉布整齊地堆疊在一起,準備運上船,銷售到全國各地。一旁的茶樓裡,交易的商人正在結算著買賣的價格。這是哪個時期的景象?
(A)南朝時期
(B)唐代中期
(C)北宋末年
(D)明朝後期
(A)南朝時期
(B)唐代中期
(C)北宋末年
(D)明朝後期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困難0.333333
統計:A(2),B(4),C(7),D(8),E(0)
內容推薦
- 「紙幣是由政府強制發行流通的,而朝廷又沒有限制其發行額度,雖曾嚴禁金銀,但最後無法阻止紙幣不斷的貶值。此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交易中自發地形成了用白銀及銅錢的狀況。」請問:這應該是哪一個朝代的
- 何人撰寫國富論一書,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相信市場運作是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 (A)亞當斯密 (B)馬爾薩斯 (C)伏爾泰 (D)牛頓
-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A)甘薯 (B)菸草 (C)甘蔗 (D)鴉片
- 有一本書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職業結構如附表,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 (C)宋代關中地區 (D)明代江南地區。
- 下列有關史前時代臺灣的敘述,何者較為適當? (A) 臺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都是從東亞大陸經由相連的陸路傳進來的 (B) 冰河時期東亞大陸雖然與臺灣相連,但當時大陸並無人類活動,臺灣
- 唐代曾有「錢荒」現象,即銅錢欠缺,民間在進行商業交易時沒有銅幣可以使用。下列哪一項是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而產生的? (A)寶鈔 (B)交子 (C)會子 (D)飛錢
- 有關明代「朝貢貿易」的說法,何者正確? (A)將政治上的「朝貢」,與經濟上的「互市」結合為一 (B)擴展海上貿易,將貿易國家的範圍擴大 (C)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成就便是發揚朝貢貿易,對於擴展海上貿
- 近代以來華南虎瀕臨滅絕,但學者研究指出:長江以南地區,宋代以後虎患漸趨頻繁,至明清尤盛,且較集中發生在閩、贛、粵等省交界處的山區。明清時期,上述地區虎患盛行的可能原因是 (A)氣候變遷導致老虎出
- 在江南修築大規模的圩田及河塘,自占城引進早熟稻。這是描寫哪一時代的農業技術情況? (A)南北朝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人稱「三寶太監」的鄭和,曾經為明代帶來一段蓬勃發展的海上旅程,其中最重要的影響要屬哪一項? (A)使明代在南洋建立更多殖民地 (B)有效掌握明惠帝蹤跡,杜絕宗室叛變 (C)拓展明朝聲威,海外各國
內容推薦
- 十三世紀時中國有個港口,商業發達,某位外國旅行者譽之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許多阿拉伯人聚居於此,甚至興建了回教寺廟。馬可波羅離華返歐時,就在此出航。請問:這是哪一個港口? (A)杭州 (B
- 資料甲:北宋末年,福建的泉州已有「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盡力耕」的景象。資料乙:明初以來,農民在洞庭湖流域內各處湖泊的湖邊修築長堤,排出湖水,在堤內開墾;這一類耕地,稱為院或圍,又稱為湖田。資
-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西方文藝發展,出現一種客觀如實描繪出下層人民的困苦以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的風格,稱為 (A)社會主義 (B)寫實主義 (C)浪漫主義 (D)平民主義
- 有一群考古隊在臺灣西部發現文化遺址,出土打製石器及漁撈、狩獵的角器、石器等,並沒有出土農具及農耕痕跡。請問:由此研判,此遺址為何? (A) 網形文化 (B) 大坌坑文化 (C) 芝山岩文化 (D)
- 全漢昇認為:「運河對於第二次大一統帝國的貢獻,在聯繫軍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經濟重心的南方,以便因凝結為一個堅強牢固的整體而發生偉大的力量。」其「第二次大一統帝國」是指何時? (A)秦漢 (B)唐宋
- 唐宋之間,商業的活動有何重要變遷和影響? (A)唐代有市坊制度的限制,宋代取消市坊制度 (B)盛唐和北宋時的都城,皆有夜市的出現 (C)唐代發明飛錢以利商旅,宋朝則以交子為主要貨幣 (D)唐宋皆
- 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認為明代有資本主義的萌芽。請問:下列哪些現象,可以佐證? (A)都市人口大增,商人不受市坊分離限制 (B)沿海設市舶司管理,有大規模的經營制度 (C)箝入世界經濟體系,使美洲白
- 「臺灣光復真吃虧,餓死同胞一大堆,物價一日一日貴,阿山一日一日肥。」這民謠流行的背景為何? (A)陳誠主政期間,實行「三七五減租」,使臺灣物價波動 (B)陳儀主政期間,將臺灣資源搜括為己有 (C)
- 臺灣原住民早已在臺灣島內活動,然而他們往往不是臺灣的統治者。從荷治時期開始,臺灣的統治者以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群人。請問:關於臺灣原住民名稱的演變,下列何者正確? (A) 生番平地山胞蕃族原住
- 有四個學生討論某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但其中有一位所討論的時代與其他三位不同,請你辨別是哪一個人? (A)甲生:「自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稻。」 (B)乙生:「此時出現南北飲食交流的情形。」 (C)丙生:
- 從某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停棺多年、久喪不葬的習俗,要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入葬。人們認為這麼做可以帶給後世子孫功名或財富等福蔭,出人頭地。這種風俗背後反映了某種社會變動的趨勢。根據這個角度,
- 王大明以房屋一棟信託與甲銀行,以其子王小明為受益人,請問甲銀行可否以信託財產之房租收益逕行抵銷王小明在甲銀行之信用卡欠款?(A)可以 (B)不可以 (C)委託人同意即可 (D)信託監察人同意即可
- 以數學公式證明哥白尼的太陽為宇宙中心說,並且推算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的是何人? (A)哥白尼 (B)克卜勒 (C)伽利略 (D)牛頓
- 陳同學利用周休二日到臺南作古蹟巡禮時,來到一個原住民族群的公廨,看到公廨裡面有一個盛著清水、插著甘蔗葉的壺,導覽人員說這個族群很重視對「阿立祖」的崇拜,此壺即阿立祖的象徵。這可能是哪個族群? (A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十五至十九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問
- 關於中國歷代人口流動的情況,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晚唐五代以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江南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B)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繁榮富庶促使西部人口大量向東遷徙 (C)四川、雲貴
- 有關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強調因信得救 (B)人人都是教士 (C)反對贖罪券的斂財 (D)教會有其存在的必要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 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 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因
- 一位近代地理學家在綜論四川人口地理結構時說:「雖然清代以前的本地人後裔還能在西南及西部少數地方找到,但相對來說數量很少。四川東部、西部和南部以湖廣籍為主,河南、安徽和江蘇籍,主要在南部各縣,相當
- 下列是促成近代西方文化興起的重要歷史事件,請依其開始產生的時間,排列先後順序:(甲)科學革命 (乙)宗教改革 (丙)文藝復興 (丁)啟蒙運動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
- 資料一:族人對傳教士表示:「我們的習慣已傳數代,難以除去。我們的女巫每天與靈界交談,知道什麼是對的。我們因此被教導著,如果不理會這些女巫,神明將會生氣,且將不會下雨。」資料二:傳教士指出:「這個民
- 有關早期漢人文獻中的臺灣與澎湖相關記錄,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隋書.東夷列傳》被視為中國文獻對臺灣最早的記錄 (B) 由於澎湖開發的時間比臺灣早,故宋元時代的「流求」、「瑠求」其實指的是澎
- 十七世紀初期的西班牙人曾對臺灣北部原住民的社會經濟情況有詳細記載。請問:下列的論述中,何者最有可能為當時西班牙人的記載? (A) 這裡的原住民善於駕舟航行,常與島外進行交易 (B) 部落的成員平時
- 有關馬丁路德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在德意志的大學裡教授神學 (B)提開十七世紀宗教改革的序幕 (C)被稱為「維騰堡的夜鶯」 (D)提倡「因信得救」
- 1970年代,某作家說:「……北京未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藝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工農兵文藝還會在臺北得獎呢!」「說真話的時候已經來到,不見狼而叫『狼來了』是自憂,見